7月,青年有8个小情绪
今天,情绪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现实”。
网络上,一件事值不值得被讨论,常常是看它能不能引起情绪共鸣,比如愤怒、困惑、感动、厌倦……相比GDP、就业率这些“硬数据”,情绪往往更能揭示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状态。它藏在流行语里,也藏在评论区和短视频里,藏在你看到某句话突然皱眉或舒展的那一瞬间。
而在各种通告中,“情绪稳定”也成了某种统一口径。这反过来提醒我们:情绪,是多么需要被看见与理解。
从本月开始,每到月末,我们会选出几个词——也许是热梗,现象,或者一种模糊却集体感知到的扰动。我们尝试从中抽丝剥茧,记录青年人真实的处境,也看见他们如何理解当下的生活。
外卖“0元购”
7月5日,暑假的第一个周六,美团、京东、淘宝又打起了外卖大战。你很难想象,在各大企业都说要投身AI的2025年,还能有如此朴素的堪称 “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补贴战”。
连续两个周末,三大平台大招频出:补贴券、免单卡、“0元购”……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但对商家、店员和外卖骑手来说,是做不完的订单,赔本也没赚到吆喝的内卷式竞争。
图注:几分钟几百杯订单,商家“快被榨干”
外卖大战没有赢家。消费者一边“薅券惊喜”,一边被“骑手疲劳”“商家苦挣”拉回现实。比起共情商家,消费者更可能被低廉的价格驯服——即便那意味着更差的食材,更少的量。贵的卖不出量,没有商家会想越做越好,只有无尽的降本增效,劣币驱逐良币。最终,“避雷帖”越来越多,为这一切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送外卖上瘾”
在小红书或抖音搜索“送外卖”,你会发现关联词条是:vlog、兼职、减肥、上瘾,这类帖子甚至有上万的互动量。越来越多上班族开始在空闲时间送外卖。
很多人表示,一开始只为了减肥做有氧,比健身房便宜,还能赚钱。但也许因为送外卖唤醒了人类最原始的采集本能,越送越上瘾。
主业收入上不去,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很多人意识到,再怎么卷,也分不到更多蛋糕,不如搞好身体,找到一种不痛苦、还能赚点小钱的减肥方式。与此同时,“全民副业”成为趋势,可多数人的空闲时间并不值钱,送外卖的低门槛反而成了优势。更重要的是,送外卖带来一种久违的掌控感:汗是为自己流的,钱也是给自己挣的。在一份屎里雕花的主业之外,人们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劳动的意义”和“奖励机制”。
帖子“研究生跑外卖上瘾”下的热评
以前,大家对于“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带有同情的目光,但这同时也带有某种俯视。现在,全职外卖员也不再是一个画像模糊的群体,他们早就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讲工作段子,吐槽顾客和商家,分享工作技巧,打破“苦难叙事”标签——不再等待同情,而是亲自主导讲述。
据澎湃新闻,今年1月,自媒体从业者已经突破1亿人。从“送外卖上瘾”到全民自媒体,似乎都在反映:经济下行期,人要想办法给自己兜底,别管是经济还是身体。
地球online打分系统
出生是“注册账号”,死亡是“永久离线”,也可以是“重置角色”——如果你相信下辈子的话。每天都在“刷任务”,上班上学是“日常副本”,社交是“组队副本”,每个人的“隐藏支线”都不同,要自己探索。
地球online是一种游戏化调侃,把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类比成一个大型网络游戏,是一种“跳出自我、旁观世界”的幽默态度,也是一种年轻人对生活无力感和荒诞感的回应方式。
此外,年轻人也喜欢给地球online打分:
★☆☆☆☆
能不能添加邀请老玩家回游功能,新手时期带我的那个男玩家玩了70多年退游了,我想他了
★★★☆☆
带我入坑的女玩家人挺好,下次她开新号的时候能不能给她好剧本
★☆☆☆☆
本来画质还不错,后来突然变模糊了,还要氪金才能看清
★☆☆☆☆
后台自动下载的,我没说要玩
★☆☆☆☆
出bug了,猪的建模为什么在我脸上
而这些调侃中也不乏一些真正的哲思,请大家看到下面这行字都一起想想:
“地球online这种自由度极高但必死结局的游戏,是怎么给人类玩得这么严肃的?”
电影《失控玩家》
邪修
万物皆可邪修。
比如,拍照时笑得假,比说“茄子”更管用的是说“卫临”;想象鼻子前面有一坨屎可以纠正脖子前倾;炖牛肉好吃的秘诀是放一杯蜜雪冰城……
不仅有兴趣邪修、做饭邪修,甚至还有考公邪修、dating邪修、职场邪修等等。比如面对考试,“睡到自然醒才有精力学习,长时间不如高效率”;“数量全蒙c是我最大的邪修”。
“邪修”是一个来自仙侠类小说的术语,原意指通过非正当手段修炼,简单说就是搞歪门邪道。
在现实生活中,被年轻人定义为“苦修”的反面,一种野路子,主打高效速成、灵机一动,以达到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效果。
邪修并不局限在调侃,而逐渐成为一种实打实的群体性策略。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所谓的“正规路径”正在失灵:三年苦读还不如一次蒙对,真诚沟通抵不过精准拿捏。传统意义上的正确努力似乎不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
年轻人不再那么努力了,但还是想变得很厉害。
脱口秀:真正的“地狱笑话”
在这一季的两档脱口秀节目中,女性脱口秀演员的文本大多关于原生家庭、经期羞耻、催婚焦虑、家庭暴力、底层生存困境、贞操等话题。很多段子用掷地有声的幽默直指最血淋淋的事实,因此被网友调侃为真正的“地狱笑话”。
而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脱口秀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逗人笑”的娱乐节目。发声空间的急剧压缩,让脱口秀反而成了公众表达的出口。从小帕、步惊云再到房主任,她们都在用自己真实生活的细节,去冲破某种沉默,重申常识。
不要问为什么都2025年了,还在讲贞操、天热穿不穿胸罩的话题,因为这并不是老生常谈。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能读上女性主义书籍,他们也许没有电视也没有视频平台的会员,可能也没看过脱口秀。但是在短视频平台轰炸式的脱口秀切片里,女性主义意外地完成了另一种抵达。
常识,怎么重申都不为过,何时重申都不算晚。
房主任
“性压抑”时代
——南京红爷、郑州人民公园打人事件、大连工业大学“有损国格”
2025年了,脱口秀还在讲贞操、讲“夏天穿不穿胸罩”,听上去像是重复消费老问题。但同样是2025年,依然有人因为“和外国人发生关系”被开除学籍,因为性取向被围殴在公园长椅上,因为非典型性别角色而被公共羞辱。
7月6日,南京警方通报,38岁男子焦某某男扮女装,诱骗多名男性发生关系并偷拍传播,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将其刑拘。
同日,郑州市人民公园发生围殴同性恋者事件。
7月8日,大连工业大学发布通告,指名道姓称一位在校女生因“与外国人有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拟开除其学籍。
看上去互不相关的三起事件,却共同指向了“群体性压抑”导致的暴力文化:
这些事情的频繁发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捏柿子”,哪个柿子软就捏哪个。真正的问题无法言说,性压抑是个筐,一切心理问题都往里装:男性在丛林社会感受到的所有失权和不公,最后要通过“性”来表达——没有女人、女人跟了外国人、男的竟能不喜欢女人——是什么造就了男性困境的根源是“缺个女人”?
一个不能谈敞开性的社会,不会让性消失——它只会以羞辱、欺骗、惩罚的方式不断制造新的性灾难。
电影《蓝宇》
生育补贴
7月28日,国家出台全国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所有符合法规生育的3周岁以下儿童——无论一孩、二孩或三孩——每年可领取3600元现金补贴,折算下来,每孩每月约300元。
这是中国首次由中央政府统一发放的普惠现金补贴,直接“打进”家庭口袋。尽管金额有限,但好歹不只是“口头鼓励”了。
不过,对大多数城市家庭而言,这笔钱可能连半个月早教都不够,更别说上万的房贷、托育、教育成本;但对于非城镇户籍家庭,或收入较低的边缘群体,这笔补贴仍有一定的边际效益。
但年轻人还是不想生。不想生育的原因,从他们抽象的描述可见一斑:
本来打算生八个,吸了二手烟一个都怀不上,我对不起国家,我对不起组织;
生孩子涉黄,我不生;
爱喝冰美式,宫寒,生不了;
无业,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编制,生不了;
用了偷工减料的劣质卫生巾,导致不孕不育;
……
育儿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责任。当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改变不再有预期,多300块也不会让他们改变主意。
电影《虎毒不》
经济上行期
中文互联网上,“经济上行的美”正在被热烈讨论。Y2K那样充满未来感的穿搭,指向了一个增长可期的千禧年初。
从审美到怀旧,人们在追忆的千禧年生活状态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几乎人人都能找到工作”,“相信明天会更好”,“以为长大后自己会像《穿prada的女王》和《欲望都市》主角那样生活”……
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信心充沛,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积极而张扬,那个时代被人们称为“经济上行期”,以衬托现在的日子落差巨大,没有钱,没有盼头,也不再有上升的可能。
但是,经济上行期真的一切都很好吗?对那个时代的追忆中也不乏怀旧心态带来的美化滤镜。与人们怀念的经济上行期同时存在的,是对女性和性少数群体更加赤裸的歧视,打工人的声音也更加边缘,更不必说延续至今的城乡二元结构。
也许,人们怀念经济上行期,其实是怀念曾经还“允许试错”的宽容期——即便这种试错也带着枷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刘天,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