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从“生活指南”到“兴趣社区”背后,品牌升级的水有多深?
2025年7月,小红书掀起了一场品牌焕新风暴:果断将沿用多年的Slogan“你的生活指南”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虽然看起来调整并不大,只是从原先的“生活指南”转为了“兴趣社区”,实则别有洞天。
在企业传统的品牌屋架构中,品牌战略是房梁,而品牌的名称、Slogan以及产品等都是砖瓦,组合起来便是企业的市场定位。而如今小红书更改Slogan,就相当于墙体外拓了,所以它的品牌战略也一定会进行相应的升级与适配。所以小红书并非是在做简单刷存在感的文字游戏,而是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向。
那么,在四个字的替换之下,到底变在哪里?
从“生活指南”到“兴趣社区”:小红书的四字之变
Morketing认为,“兴趣”是小红书对平台内容品类网络的扩充,而“社区”则是平台由单向输出转为共创的逻辑变化。
具体来看,“生活指南”在过去让小红书稳坐实用信息宝库的位置,用户“遇事不决问小红书”已成习惯。但时代在变化,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指数爆炸,各种平台内容生态日益蓬勃,这种环境下,用户不会再因为找不到信息而发愁,也就不再满足于单向的答案获取,而是更渴望找到同好、分享热爱、激发共鸣。
所以,“兴趣”二字的新增,精准捕捉了这一脉动。它其实点燃了用户探索个性化爱好的热情,催生了更多元的长尾内容。小红书,也由此从信息平台转为活力四射的兴趣社交乐园。
小红书当然也不仅是嘴上说要升级,它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在过去的一年中,小红书在扩充内容生态上火力全开,尤其是猛攻年轻人热捧的游戏与二次元阵地。根据小红书官方数据显示:相关笔记发布量火箭般蹿升,游戏类激增168%,二次元类暴涨175%,双双跻身平台内容品类Top 4。
更加直观来看,小红书不仅在发现页中新增了“游戏”的入口,另外在今年年初还分别与KPL与VCT CN两个腾讯生态的电竞联赛达成合作,可直接在小红书观看比赛,另外还有大批量的游戏博主也都在今年入驻小红书,甚至还包下了一座岛,打造动漫游戏盛会“RED LAND”,似乎是要和BW(Bilibili World)与CJ(ChinaJoy)两大漫展掰掰手腕。
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小红书这次以Slogan焕新为核心的品牌升级的确能为小红书探寻新的增长曲线找到了更多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与小红书不谋而合,今年有不少品牌都通过不同途径走上了品牌升级的道路:
比如喜茶年初发布内部信,重新回归产品价值与品牌体验,让“喜茶重新成为喜茶”;再比如奈雪的茶在十周年之际轻装上阵,将拼音改为更具国际范的“Naì Snow”,并强化雪花与果实元素,剑指全球化与健康化新趋势。
随着众多品牌纷纷走向升级转型,也引得Morketing思考:为何品牌升级变得如此迫切?背后涌动着哪些深层力量?
品牌升级的三重引擎:增长、消费与战略转型
商业市场终归是理性驱动的,品牌升级也绝非是心血来潮的装饰工程,在Morketing看来,突破增长天花板、拥抱消费新世代、以及顺应战略大转型,构成了推动品牌重塑最为核心的三重引擎。
首先,当品牌增长的脚步在原有路径上变得沉重甚至停滞时,便需要品牌升级来拓展生意版图。
对于新品牌而言,在垂类圈层的增长总归是有局限的,需要靠品牌升级来破圈进入大众市场。于成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当市场趋于饱和增长也会放缓,需要靠焕新形象来向新的消费群体找增量。
最好的例子就是抖音。如今提到抖音,没有人会忘记那句经典的“记录美好生活”,但这并非是它最原始的Slogan,抖音于2016年成立,最开始的那句口号叫“让崇拜从这里开始”,二者相比显然前者更加具有普适性。
无独有偶,奈雪的茶在新茶饮厮杀激烈的战场中,面对业绩承压与同质化围城,也启动了全面的品牌焕新引擎。
其策略双管齐下:一面高擎健康轻食大旗,推出低糖、营养的产品矩阵,精准响应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求;一面精心雕琢国际化形象,从精炼品牌名“奈雪”,到采用更具全球通感的“Naì Snow”,再到门店空间注入简约现代的国际美学,全方位拉升品牌质感与格局。
所以,对更大商业版图的渴望和对增长瓶颈的突围,无疑是点燃品牌升级最原始也最强劲的火种。
其次,消费者偏好与审美的变化也是品牌升级的重要诱因。毕竟说到底品牌与消费者本质上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消费者的追求就是品牌航行的灯塔。
这或许也是小红书此番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互联网其实也已经换了一批用户了,而从“你的生活指南”到“你的生活兴趣社区”的战略升级,其实就是在敏锐捕捉Z世代脉搏。
在前文也提到,这一代用户早已超越单向的信息索取,他们渴望基于细分的兴趣图谱中建立圈层归属与情感共鸣。而“兴趣”二字的注入,精准切中了年轻群体追求个性表达与社群认同的核心诉求。
由此可见,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世代的审美变迁与价值转向,是触发品牌升级不可或缺的又一大关键引擎。品牌唯有与时俱进,方能永葆青春魅力。
最后,品牌升级其实也是企业自身战略转型升级,边界延伸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以LOGO或名称变动为载体的品牌升级也成了向外传递信息的工具。
星巴克在十年前的那次升级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2011年星巴克在原本的Logo中去掉了“COFEE”的字样,这背后就是在从战略层面为产品边界延伸做基础。在去掉字样后,星巴克的确可以不再局限于咖啡业务,配合其向烘焙食品和简餐领域扩张的战略,让品牌内涵更加宽广。
与星巴克类似,靠战略转型驱动品牌升级的还有Meta,也就是我们先前熟知的Facebook。改名的背后也是扎克伯格将要从社交网络转向元宇宙技术的决心。
总而言之,当企业业务版图发生变化,品牌需要同步升级以重新定位才能支撑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虽然确实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品牌升级是件容易事,如果用品牌屋模型来比喻的话,乱动房梁很容易引起坍塌。
品牌升级,企业发展的“双刃剑”
品牌升级,这把企业发展的“双刃剑”,运作得当可以提升品牌价值,反之则可能遭遇惨痛失败。近年来一些失败的升级案例堪称前车之鉴,可谓“遗臭万年”。
GAP是反面教材的代表。作为美国著名的快时尚品牌,或许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GAP在2010年决定换掉自己20岁的老Logo,试图用崭新、现代的形象来刺激业绩。但崭新的无衬线字体Logo瞬间引发消费者强烈反感,社交媒体上吐槽如潮,短短几天内公司被迫放弃新标、恢复旧标。
这就是因为GAP此举缺乏与消费者的沟通和认可,公司高层事后承认:“商标是我们的,也是消费者的,但归根到底还是消费者的。”这次品牌升级的灾难,也让GAP任命了首位CMO来善后。
那么,如何在品牌升级的惊涛骇浪中成功抵达彼岸,避免重蹈覆辙?成功者的经验为我们指明了三个方向:
第一,成功的升级是进化而非革命。 它是植根于对品牌核心资产的传承之上的渐进式优化。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标志性元素,比如品牌名称、核心视觉符号、独特的品牌色等,往往是消费者心中最深的烙印。
这也是为什么喜茶在多次Logo迭代中,无论细节如何精进,那个标志性的侧脸剪影始终如一,成为连接新旧用户的视觉纽带。过于激进的改头换面,容易让老顾客产生被抛弃的疏离感;而巧妙平衡传承与创新,则是维系品牌认同、平稳过渡的关键桥梁。
第二,升级的灵魂在于战略驱动,而非表面粉刷。 一次真正有意义的品牌升级,绝不仅仅是为了换个更潮的Logo或更响亮的口号。
它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或转型战略作为支撑,并且这种内在变革需要清晰地投射到品牌的外在表达上。像小红书一样,在更新Slogan的同时,它也在通过内容生态的丰富以及用户圈层的丰富来支撑其全新的“兴趣”定位。
换标易,换“心”难。如果品牌形象的新衣之下,没有与之匹配的战略、产品或服务作为血肉,那么这场升级注定是空洞的表演,难以赢得消费者的真心认同。
第三,成功的升级是一场与消费者的共舞,而非企业的独角戏。 品牌最终存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中,升级的成败也由他们投票决定。
因此,深度沟通、情感共鸣与用户参与至关重要。把品牌升级的背后故事讲给消费者听,清晰传达“为什么变”、“变的意义何在”,让用户理解并认同变革的价值是很重要的。GAP当年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铺垫的“突袭式”换标,让忠实用户措手不及,感到被忽视甚至背叛。
升级发布后,持续倾听用户声音,灵活调整策略,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让消费者成为升级旅程的见证者甚至参与者,才能将品牌的焕新转化为用户心中的认同与口碑。
说到底,品牌升级的关键在于做好“扬弃”。这是黑格尔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同样适用于品牌。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要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地升级。
结语
当商业世界的竞争愈发激烈,品牌升级或许会成为更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些能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以真诚对话消费者、用战略指引方向的品牌,才能在升级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在时代的更迭中持续焕发活力。
毕竟,真正的品牌升级,从来不是为了追逐潮流,而是为了更长久地陪伴用户走过每一段旅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j00816”(ID:Morketing),作者:Eric,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