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如何重塑未来工作方式?
4000万人,60个国家,无数种可能……数字游民这个快速增长的群体正在用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根据最新统计,美国已有超过1700万数字游民,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字游民人数将达到6000万。他们突破了传统工作场所的界限,用笔记本电脑和网络在世界各地游走工作。
然而,这种看似自由的工作方式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悖论,我们称之为“移动工作者悖论”(mobile worker paradox):数字游民渴望移动带来的自由感,但要维持这种自由,他们又必须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而高效工作往往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这就像是在玩跷跷板游戏:一端是对自由移动的渴望,另一端是对稳定工作环境的需求。
研究团队通过在线论坛和社交媒体招募数字游民作为样本,并对其中的67位进行了共计73次深入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巧妙地平衡这对看似矛盾的需求。这些受访者的居住和工作地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其中有32位受访者是背包客,他们在旅行中住在传统住所,如房屋、公寓或旅社,17位是“房车族”,6位是“露营车族”,3位则住在船上。受访者的职业也是包罗万象,包括自由职业者、企业家,他们涉足各个行业,如工程、数字营销、社交媒体管理、计算机编程和社会工作等。
数字游民的矛盾世界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你今天在巴厘岛海滩边的咖啡馆工作,下周可能就转战到东京的联合办公空间,再过几周也许会出现在巴塞罗那的公寓里。这就是一位数字游民的日常。
“完全脱离了舒适区”,“走进真正的未知”,一位受访者丽兹(Lizzie)如此形容初到一个新地方工作的感受。这种“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 带来了双面影响 : 一方面是令人兴奋的自由感,另一方面则是工作效率的潜在威胁。
例如,一位名叫贝琪(Becky)的数字游民曾遇到这样的窘境 : 在一次关键的工作视频会议前,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网络中断。最后她不得不顶着大雨站在旅馆门外打伞开会,因为那里是唯一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这出小插曲生动地展示了数字游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
还有一位受访者克里斯蒂娜(Christina)则分享了她最初没有任何工作边界的经历:“我会在周末工作,即使我不想也不应该这样做。我会工作12个小时,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不想失去工作。我完全没有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两种平衡艺术: 循环与融合
研究发现,数字游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应对这种矛盾: 一种是“循环模式”,另一种是“融合模式”。
循环模式: 在动与静之间摇摆
部分数字游民采用类似钟摆的方式工作。他们会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建立起熟悉感和工作节奏,等到觉得过于安定时就启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重新体验新鲜感。
这类数字游民往往具有极强的漫游癖 (wander lust)。正如一位受访者安迪(Andy)形容 :“这就
像上瘾一样……你会对所有的美好事物产生耐受性……我们在沙漠里待不了一整季就开始渴望去别的地方。”
这类工作者通过不断转换工作地点来保持兴奋感和创造力。一位名叫汤米(Tommy)的受访者就是从美国的缅因州到墨西哥,再到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现在则住在船上以便随时转换港口。
融合模式 : 让家变得可移动
另一些数字游民则选择了一种更平衡的方式。他们努力将稳定感融入移动的生活中,创造出一种“可移动的家”的感觉。
例如,有些人会随身携带特定的物品来营造熟悉感。瑞秋(Rachel)分享说 :“我们带着三件不必要但很重要的舒适物品旅行:一条对我很有意义的披肩……我会用它做瑜伽和冥想 ;一个 Google Home 智能家居设备,我们会用它播放雨声或音乐;第三件是来自田纳西州的思乡蜡烛。能在爱彼迎(Airbnb)里点上蜡烛,拥有这些不是必需但能让我们感到舒适的小物件真的很好。”
还有一些数字游民选择房车或船作为移动的家,正如妮可(Nicole)描述的 :“在房车里我们有了‘家’的感觉。这是一个安全的空间,你知道它是属于你的……即使在不同的城市,我们总能回到属于我们的空间。甚至连气味都是一样的。
重塑工作方式的启示
数字游民们的个人经历不仅是一个个关于个体工作方式创新的故事,更为未来整体工作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相关启示。
传统观念通常认为,稳定的办公环境是高效工作的基石,然而数字游民的实践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可能性。正如受访者罗宾(Robbie)的经历所示,他发现星巴克能成为完美的移动办公室:“在世界各地,我都能找到星巴克。我熟悉它的布局,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这让我不需要额外租用办公空间,就能获得一个熟悉且高效的工作环境。”这种经验告诉我们,工作效率与其说取决于物理场所本身,不如说源于我们如何营造适宜的工作氛围。
在混合办公日益普及的今天,数字游民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许多数字游民已经找到了在高度灵活的工作方式中保持效率的秘诀。比如,受访者布里塔尼(Brittany)就建立了严格的时间界限 :“我必须在下午5点关闭电脑,这样的界限对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至关重要。”这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在于,在实行灵活办公政策时,应该帮助员工建立清晰的工作界限和规律。
随着数字游民工作方式逐渐普及,企业的人才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研究发现,成功的数字游民往往具备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在招聘和培训中,需要更加重视这些软技能的培养。同时,传统的以工作时长和办公室出勤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体系也需要改革,转向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的评估方式。
数字游民的实践还颠覆了我们对团队协作的传统认知。即使团队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依然可以实现高效协作。关键在于建立恰当的沟通机制和团队文化。一些数字游民团队会定期举行虚拟会议,同时充分利用异步沟通工具,这些经验为企业管理分散式团队提供了有益参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游民对工作生活平衡的独特诠释。通过“工作场所营造”和“非工作探索”的结合,他们找到了一种将工作与生活有机融合的方式。这也启发企业管理者,与其试图帮员工严格区分工作和生活,不如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自主权,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未来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如今,数字游民的工作方式正从小众现象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据统计,仅在美国,数字游民的数量在过去四年就增长了133%。推动这一趋势的不仅有远程办公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工作方式的认知发生了根本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越来越重视工作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不再将固定的办公室视为必需品。
未来的工作方式很可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混合工作模式”,允许员工灵活选择工作地点和时间。我们预期,这种趋势未来还会进一步深化,工作场所的概念将变得更加模糊和灵活。固定的办公室可能转变为团队偶尔聚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而非日常工作的主要场所。
为适应这种转变,城市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打造“数字游民友好”的环境。从高速网络覆盖,到遍布城市的共享工作空间,再到便利的短期住宿选择,支持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不仅如此,一些国家还推出了专门的数字游民签证,标志着这种工作方式已获得制度层面的认可。
技术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虚拟现实(VR) 和增强现实 (AR) 技术有望创造出更加身临其境的远程协作体验。人工智能工具则可能大幅提升远程工作的效率。随着5G网络和卫星连线的普及,工作场所的地理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办公的理想。
数字游民的工作方式告诉我们,工作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点或一份薪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他们的工作方式揭示了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他们成功地在移动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工作理念的改变,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创新的工作方式出现。
这种新兴的工作模式正在重塑我们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 , 甚至工作定义的认知。它挑战了传统的管理理念 , 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如何激励员工、评估绩效和培养团队凝聚力。同时 , 它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 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来设计工作与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数字游民的工作方式并非适合所有人。它要求个人具备高度的自律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技能。对企业而言,支持这种工作方式需要在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管理分散的团队,如何评估远程工作的绩效,如何维持企业文化。社会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税收、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针对跨境工作带来的法律和政策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加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并存。数字游民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由、体验和个人成长的追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数字游民的一些智慧:保持开放和适应性,勇于尝试新事物,在变化中寻找稳定,在流动中创造价值。
未来的工作世界,将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广阔天地。而能够在这片天地中游刃有余的,将是那些既能拥抱变化,又能坚守本心的个人和组织。在动与静之间,在变与不变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工作与生活的新篇章。MI·趋势
本文改写自:
M.K.Prengler, A.C.Klotz and C.Murphy. Place Iteration and Integration: How Digital Nomads Navigate the Mobile Worker Paradox[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25, 70(2):328–36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管理视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