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书到大模型,AI背词赛道大爆发

多鲸·2025年07月31日 11:43
AI 正在重新定义「记住」。

过去十年,背单词一直被视为语言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难突破的环节。看似普通的背词工具,如今却正在成为 AI 教育应用的第一个突破口。

过去三年,语言学习市场正经历一轮深刻的重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在线语言学习依旧是教育消费的重要板块。然而矛盾同样突出。大量用户下载了学习应用或购入学习硬件,却依然「记不住、学不进」。行业调研显示,虽然语言学习用户基数庞大,但活跃率和坚持率长期偏低。尤其在词汇学习这一基础环节,传统词书与机械背诵的方法已难以适应 Z 世代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与成效之间的落差日益加大。

AI 的介入,恰好击中了这一矛盾。它正在推动背词体验发生系统性改变:从「记住」到「用起来」,从单向输入到双向互动,从标准化推送到个性化规划。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学习范式的全面重构。那么,谁能率先在背词场景中构建真正的 AI 体验?下一代语言学习工具,又会长成什么样子?

从图像化记忆到智能互动:背词场景的三次迭代

英语学习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背词需求随之水涨船高。近年来,高考等大考结构持续调整,英语考查方式正从机械背诵逐步转向语言运用与跨文化理解力的综合评估。这不仅是一种考试方式的变化,更代表了对学习者综合竞争力的新要求。对 Z 世代而言,英语早已不是单纯的升学工具,而是一种理解世界、参与世界、甚至重塑世界的基础能力。新一代学习者需求的演变,也催生出多代词汇学习产品的迭代升级。

如果追溯过去十年的语言学习工具迭代,2012 年上线的百词斩是一个关键节点。那时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百词斩率先用「一词一图一例句」的设计打破传统词书逻辑,将抽象词汇具象化、情境化,让记忆过程更轻松,并且还引入了遗忘曲线管理和成就打卡等机制,赋予学习者参与感和节奏感。

百词斩的成功,本质是对「词书+翻译」体系的产品重构。即便当时 AI 尚不成熟,百词斩也通过内容设计为用户提供了「类 AI 」的个性化体验。游戏化元素、排行榜和社交打卡等设计让「背单词」首次与「好玩」绑定,用户黏性显著提升。这一套用户交互逻辑,成为后续词汇学习产品反复借鉴和演化的雏形。

然而,第一代产品依旧以「内容供给」为核心,学习体验依赖用户自律,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AI 并未成为其中的核心驱动因素。

当移动学习逐渐普及,头部教育企业开始探索软硬件结合的路径,试图让背词更加高频、碎片化。单词机、听力机等便携设备陆续上市,用户可以在地铁、午休或睡前「随走随学」。学习从桌面走向口袋,也从一次性的「任务」转向日常化的「习惯」。

不过,第二代产品仍存在三个痛点。一是内容趋同,用户难以形成明显的品牌区隔;二是功能停留在词汇学习的表层,缺乏深度语言理解训练;三是用户体验仍是单向输入,缺乏实时互动反馈。 这些问题,也为下一轮 AI 驱动的深层重构埋下了伏笔。

随着大模型能力成熟,AI 已成为背词工具的底层引擎。背词体验迎来第三次跃迁。语言学习工具能够实时生成词库、动态匹配难度、即时反馈学习效果,不再依赖标准化词书的单一推送。AI 能够精准识别用户薄弱环节,动态调整学习方案,在巩固已掌握词汇与强化易遗忘词汇之间自动找到平衡。

更重要的是,AI 打通了词汇记忆与真实应用之间的隔阂。过去「背会」和「用得上」是两件事,如今通过 AI 驱动的口语互动、写作训练和跨文化场景模拟,学习者可以在真实语境中实现词汇迁移,形成语言能力的完整闭环。

AI 驱动的智能互动,正在重塑背词场景。从软件端,AI 背词 App已形成三类代表。

第一类是扇贝单词、图图单词、万词王、墨墨背单词、乐词等偏应试型产品,主打记忆曲线、AI 路径推荐和语音跟读,提升词汇记忆效率。

第二类是沪江开心词场、多邻国等小语种及多语种平台,覆盖海量词库,用闯关、排行榜等玩法增强趣味性和坚持度。

第三类是大模型驱动的对话训练类产品,如网易有道 Hi Echo 3.0、咕噜口语(SpeakGuru)、Speak、ELSA Speak、流利说、talkAI、CallAnnie等,将背词与真实语境互动结合,通过多轮对话强化发音、语法与词汇活用能力。

三类产品各有侧重,正在推动背词工具从「记忆工具」升级为集记忆、语音、语境反馈一体的智能学习方案。

AI+硬件,背词场景走向「全链路智能化」

AI 的普及并不止步于软件端,硬件终端正在成为 AI 背词赛道的重要增量。

在智能硬件加速布局的背景下,众多教育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推出多款专注于词汇记忆的智能设备,从「单词机」「听力机」到「口袋神器」以及学习机,一场关于「背单词自由」的变革悄然展开。

听力熊把 「 背单词 」 做成了一条可随身移动的 AI 闭环——听、说、背、测、复习全在 113 g 的小机身的听力机里完成。

网易有道把 「 背单词 」 和 「 小P 」 装进了一款全新的 AI 原生硬件——有道 SpaceOne(内部也把它叫 「 答疑笔 」 ),可以理解为 「 词典笔的终极形态 + 口袋 AI 学习机 」 。作业帮则把 「 背单词 」 做成了一块2.7 英寸的墨水屏小卡片——喵喵机电子单词卡(大屏触控版),10 个月卖出 80 万台,目前市占率 60%。

与此同时,AI 技术成为背后推力。科大讯飞推出的「Ebox 英语宝听力机」,依托星火认知大模型,为用户打造「会诊断、懂推送」的自适应学习体验。它不仅能判断学习者当前的掌握水平,还能设置了发音纠正报告等反馈机制,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的精准学习。

新东方则以内容生态为核心,将 AI 与国际出版资源结合,推出「S 体系单词营」与「S 体系英语阅读营」两款产品。前者携手用过柯林斯出版社,以高频词、语料语境和智能测试构建新一代单词课程,后者以分级阅读搭配大模型解析,帮助学生在语篇中掌握词义与用法。这一「单词-语境-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机构,代表了英语词汇学习走向理解、输出与跨文化思维的新阶段。

(「新东方 S 体系英语阅读营」AI 逐句精讲练习)

老牌单词学习应用百词斩也在与时俱进,其新推出的「百词斩单词机 Max」将学习任务融入 IP 角色与故事,推出宠物新地图。以《Lucky 的旅行日记》为故事基底,构建沉浸式闯关体验。用户在完成每日词汇任务的同时,也逐步解锁宠物角色的成长地图。这种将「养成系」游戏机制嵌入单词学习的做法,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粘性与情感连接。

据悉,阿尔法蛋即将发布一款 「 六合一 」 学习设备,全面覆盖 AI 背词、教材精读、口语互动等核心环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从传统的大部头词书背诵,到使用单词机刷单词。背单词变得场景化、电子化甚至游戏化。硬件终端让背词场景不再局限于 App 使用,而是形成「软硬一体」的全链路智能化布局,这也成为未来竞争的重要方向。

未来的词汇学习:从记住到用起来

回顾语言学习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技术的演进总是与用户习惯的变化相互交织。

过去,我们用词书背单词,用红笔划重点,依靠大量重复来弥补方法的不足;今天,Z 世代用 AI 点读笔解锁词汇关联,用大模型生成语境对话,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完成个性化训练;未来,背词场景必然会变得更加多模态、智能化和生活化,词汇学习也将真正从「为考试」迈向「为我所用」。

AI 正在打通词汇记忆与真实应用的隔阂。以往,「背会」和「用得上」是两件事,用户即便掌握了大量词汇,依然难以灵活运用。如今,通过 AI 驱动的口语互动、写作训练和跨文化场景模拟,学习者可以在近乎真实的语境中完成词汇迁移,形成完整的语言运用闭环。这种「学用一体」的方式,正在成为下一代语言学习产品的核心特征。

海外市场已出现探索。AI 语言学习平台 Speak 通过 AI Tutor 构建真实对话场景,帮助用户完成语言输入输出一体化,2024 年获 7800 万美元 C 轮融资,估值达 10 亿美元。丹麦初创 Alice.Tech 聚焦应试词汇学习,用 AI 将课程转化为个性化词汇卡片与练习模块,2025 年 5 月完成 48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这些案例表明,背词工具正从 「 内容提供者 」 向 「 学习规划师 」 进化,AI 的核心作用愈发凸显。

AI 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帮助学习者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目标:学以致用。对教育科技公司而言,这场变革意味着竞争逻辑的改变。真正的壁垒,已经不再是「谁能做出一款产品」,而是「谁更懂用户」。只有深刻理解 Z 世代的学习习惯、语言逻辑和心理节奏,才能设计出他们愿意用、能用得好的系统,从而在 AI 重构的语言学习赛道中脱颖而出。

下一次浪潮,或许就隐藏在一个词卡、一段对话或一次即时反馈之中。AI 正在重新定义「记住」,并让语言学习回归它最本质的目的——学以致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多鲸,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性价比为王。

昨天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