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个人技能产品化,这是我从20个成功案例中总结的方法

韩叙·2025年07月30日 19:30
市场不关心你懂多少,只在乎你能解决什么

复盘后台数据,看到一个现象:越是后端内容,阅读量越低

流量永远涌向前端:IP、获客、销售、营销......周期短、见效快、离钱近。

数据印证了,我们反复强调的成交规律:产品前端化

尤其是后端技能,不与前端结合就是自绝于市场。

虽然流量少了,我却更兴奋——因为真正的精准客户来了,他们能看懂我后端深水价值与逻辑。

产品,这个看似“不性感”的主题,我会持续更新。

为何如此执着?

产品是超级个体跃迁的唯一基石。

从职场出来,一个超级个体的跃迁之路,往往有四个阶段:

  • 阶段1:0-0.1: 靠变现资源、体力或服务起步,勉强糊口
  • 阶段2:0.1-1:必须有一个能在市场独立交易的产品上架,脱离“人肉增长”
  • 阶段3:1-10:需要合理组织架构放大产品价值
  • 阶段4:10-100: 依赖轻爆品+分钱机制实现倍数增长

这背后是有一套发展规律和逻辑,比如从0-0.1阶段:

底层逻辑是:瞄准大致方向,结合细分需求与人群,找到PMF,做出60-70分的MVP。

测试:让市场投票——用户是投人民币,还是投口水票?

当口水票>人民币投票,果断放弃和迭代。

产品要打磨到什么程度?

在与用户持续交付、碰撞中,让产品不断迭代。2-3年后,能成为贡献你80%营收的轻爆品。

我是完整的经历过这个过程:

从C端到大B,到会员体系,再到小B服务,如今走向BC一体化。

最大的感受是:

一个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

没有一个产品是办公室里的“闭门造车设计”出来,全是在一线交付的体感中、在用户痛点的反复摩擦、交付、沟通中,迭代生长出来的。

产品即使只有60分,也远胜于无。

不过产品关的超级个体,否则就会陷入接单式生存+卖身式合作的泥潭,用血肉之躯做增长,劳心劳力,利润薄如纸。

如何将技能,提炼成能在货架上独立交易的产品?

三大关键步骤:

第一步:深挖十公里,把技能和认知体系化

1、关键点在于把自己过去10-20年所有的技能、认知,沿着一条主线体系化。

形成认知、理论、框架、方法论、工具(落地策略)的金字塔结构,

从表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象。

在我心目中的高手,既能把一件事抽象到理论高度,也能具象到落地实操。

为什么?

市场越成熟,用户越挑剔;供给越充分,用越苛刻。

如今想靠一套浅层的交付,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已经不是十年前,卖抽象概念就能盆满钵满——需求远大于供给。

你的产品必须像一根针,在垂直领域深挖十公里,把交付做深,才有穿透力、有壁垒。

一个优秀的产品,靠的是一个体系生长出来的。

2、碎片知识模块化:

核心目的:让碎片知识系统化,让孤立模块能协同作战:

模块化沉淀: 比如渠道、用户、产品、内容、成交... 分领域攻克,

未来做产品,像积木一样组合创新。

碎片化积累: 金句、案例、读书笔记、研报、用户反馈、一线交付... 高效检索,成为信手拈来素材库。

复盘实战经验: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方法论,每一次交付都是产品升级资源。

3、建立案例库

案例是知识体系的灵魂,框架只是躯壳。

(1)公共大案例(如名创优品、瑞幸、飞鹤、lululemon、公牛): 站在更高维度理解商业本质。

(2)自有成功案例(比如电机、教培): 最强销售背书,营销过程中论证“能落地”的证据。

(3)行业小案例(如洪陵羊绒、花炮姐): 接地气的参考,证明路径可行。

例如我们体系化知识的目标:

以我20年运营方法论为核心,结合当下中小企迫切线上获客需求。

构建解决中小企业增长焦虑的完整引擎——从商业思维到线上获客、成交、留客,再将此引擎产品化。

通过线上流量、销售、运营、交付,解决用户获客和转化、留存的问题。

第二步,围绕用户痛点、市场供需和擅长技能梳理知识 = 产品化起点

“我是谁”的深度挖掘:

  • 你的核心成功经验是什么?(百度、美团实战经验?有什么主导成功案例?)
  • 你最擅长的技能是什么?(运营体系搭建?流量?高客单转化?产品研发?)
  • 你能帮哪类人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中小企业老板突破增长瓶颈?传统行业老板转型线上?)

产品化不是自嗨,先问问自己:

  • 使用场景在哪? 用户在什么困境下需要它?
  • 卖给谁?解决他什么关键痛点? 问题是否足够痛、足够刚?
  • 你的独特价值主张是什么? 为什么买你而不是别人?

产品化对象无所不包:

  • 实物产品: 你研发的环保绿茶、水果。
  • 内容产品: 外企高管的“晋升+英语”课程。
  • 服务产品: 阿里程序员教的“大厂面试通关训练营”。
  • 会员产品: 为高净值人群精准匹配工作的会员服务。
  • 解决方案:不卖人体工学椅,卖办公空间解决方案。

对于超级个体而言,产品立住的关键在于:在垂直领域成为专家IP。

因为,盘子越小、竞争格局越分散,个体活下来的机会越大。

比如一个资深程序员出来,如何做产品?

教写代码,搞技术培训?供给过剩的时间点显然性价比不高,

一个高十倍收益的产品化思路是:教程序员怎么面试,把面试从0-1的写成一个解决方案,能拿offer的产品,用户付费意愿更强。

比如,你画画特别厉害,常规变现思路是,要么卖画,要么卖培训,但是如果你把画画变成一个绘画提升儿童“专注力”课程,价格和价值层面提升不止十倍。

再比如同样是卖玉米,你如果只是把玉米卖到超市里,那就是卖的农产品价格,如果你把玉米卖成轻食,价格翻倍。

产品化黄金法则:做小生意,切垂直领域。

小总结:从技能到货架,你的产品化路径

说实话,别再沉迷于前端流量的虚假繁荣。

流量≠赚钱,

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将你的核心技能转化为能在货架上独立自主交易的稀缺产品。

第三步,给大家一个行动清单:

1、立即盘点: 写下你最硬核的3项技能/经验。

2、痛点筛选: 每项技能对应解决哪类用户的什么具体痛点?要极其具体,

比如,人群的社会身份、家庭身份、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我用什么产品解决他的问题。

3、MVP设计: 针对其中一个痛点,设计你的60分产品雏形,哪怕只是一份清单、一个微咨询、一套模板。

4、推向市场: 哪怕发个朋友圈,找到3-5个目标用户,收费测试。看他们是“投人民币”还是“投口水票”。

我们的一个会员发售了自己的咨询产品,在我们的狮途会群里,做MVP和PMF测试,效果不错。

产品化之路没有完美起点,只有进化迭代。

你今天推出的60分产品,远胜过永远停留在脑海中的100分幻想。

在狮途会,我们见证过太多技能产品化的蜕变:从职场人的迷茫到有产品的笃定。

他们蜕变的核心,就在于敢于把技能提炼成产品,推向市场接受检验。

市场是检验超级个体成事的唯一标准。

说实话,我对很多来咨询我的朋友说:你的技能,不该锁在简历里,而应敢于摆上货架卖。

有了你自己的产品,你就有去依附的本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36氪经授权发布。

+1
10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赋能程序员转型智能体指挥官,GitHub愿景10亿开发者协作创新。

昨天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