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文学家惊人推测:外星飞船11月将袭击地球,根本无法拦截……

果壳·2025年07月30日 07:24
等一下,这是那位真‧哈佛天文学教授第几次扯外星人了?

最近,你有没有刷到这样的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第三个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访客”,哈佛教授阿维·洛布(Avi Loeb)发表论文称,这颗名为3I/ATLAS的彗星,轨道十分可疑,可能是外星文明派来侦察的“伪装飞船”。

某某新闻号的微博截图

看到这,你或许会心头一紧:外星人真的要来了吗?先别急。在判断这条新闻的含金量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这篇论文的作者。这位阿维·洛布教授可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边缘人物。恰恰相反,他是当今世界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之一。

哈佛大学天文学教授阿维·洛布 | Christopher Michel

在投身“外星人搜寻”之前,洛布在黑洞、早期宇宙和宇宙学等硬核领域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论文。他曾长期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2011-2020),是哈佛“黑洞计划”的创始主任,在学术圈内地位显赫。正是这样一位本该在学术殿堂里受人敬仰的科学家,近年来却频频因为“外星人”的言论,将自己置于争议的漩涡中心。这巨大的反差,也让他的故事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科学圈来说,洛布教授和他的“外星人”,就像一对绑定出场的搭档。想看明白这出新剧,我们得先补补前情。

第一幕:“奥陌陌”的幽灵推力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那一年,人类首次发现了一个闯入太阳系的“外来户”,一个雪茄状的怪异天体,被命名为“奥陌陌”('Oumuamua)。它一亮相,就让天文学家挠头了。最奇怪的一点是,当“奥陌陌”飞离太阳时,它在悄悄加速,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它。

通常,彗星会有这种现象,因为表面的冰受热蒸发会产生推力。但问题是,天文学家用包括哈勃在内的望远镜对着“奥陌陌”看了又看,并没发现它有任何喷气的“尾巴”。

这就尴尬了。一个不喷气的“火箭”,这动力从何而来?

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时任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的洛布教授语出惊人。他在顶级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假说:“奥陌陌”根本不是自然天体,它是一艘外星文明制造的飞船,具体来说,是一面巨大的“光帆”。

什么是光帆?它就像太空中的风筝,可以借助太阳光的光压来加速。洛布计算出,如果“奥陌陌”是一个厚度不到一毫米的薄片,光压就能完美解释那个神秘的推力,而且它自然也不会喷气。大自然可造不出这么精巧的玩意儿,所以,结论只能是:外星制造。

洛布教授称,“奥陌陌”可能是外星人制造的光帆 | Mark Garlick/Science Photo Library

这个假说瞬间点燃了全球媒体。但科学界同行却普遍认为此举过于草率。他们承认“奥陌陌”很奇怪,但解决奇怪问题的方法,是提出更多可能的自然解释,而不是直接召唤外星人。在随后的几年里,各种假说被相继提出,比如:它可能是一块氮冰山,是从某个遥远恒星系的“冥王星”上被撞下来的碎片,升华的氮气透明不可见;或者它是一团极其蓬松的宇宙尘埃团,被太阳光轻轻一推就走了。

最终,在2023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目前最受认可的解释:“奥陌陌”可能是一颗被宇宙射线辐照过的彗星,冰层里憋了一肚子氢气。靠近太阳时,这些透明的氢气一受热就往外“漏气”,提供了推力。

当然,由于“奥陌陌”早已一去不复返,所有这些假说都无法被证实。但科学界的态度很明确:在有这么多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我们并不一定非得劳驾外星人登场。

插曲: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

洛布的“外星脑洞”并不只针对看得见的物体。2017年,他还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宇宙谜团——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

FRB是来自宇宙深处的一种神秘信号,持续时间仅有几毫秒,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当时,没人知道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洛布再次出手,与同事发表论文称,FRB可能是外星文明用来驱动光帆飞船的巨大能量光束。他认为,一个先进文明可能会建造行星大小的发射器,用强大的射电波推动星际飞船,而我们地球偶尔接收到的FRB,就是这些光束扫过时泄露出来的信号。

洛布教授称,快速射电暴可能是外星人用来推动光帆的行星级能量光束发射器泄露的信号 | M. Weiss/CfA

然而,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假说,很快就遇到了强有力的“自然解释”。随着观测技术进步,天文学家在2020年首次将一个FRB成功定位到了银河系内的一颗磁星(一种磁场超强的中子星)上。这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FRB,是源于这类天体剧烈的能量爆发。如今,磁星模型已经成为解释FRB起源的主流理论。

第二幕:太平洋海底的“外星科技”乌龙

如果说前两个还只是理论上的交锋,那洛布教授的下一个大动作,就堪称一场寻宝真人秀了。

2019年,洛布和他的学生在美国政府的火流星数据库里,发现了一颗2014年坠落在太平洋上的流星。他们计算后认为,这颗流星速度极快,同样来自太阳系外,并将其命名为IM1。更重要的是,洛布认为这颗流星的材料强度远超普通陨石,“比钢铁还硬”,极有可能是外星技术造物。

为了找到它的残骸,洛布筹集了私人资金,在2023年亲自带队,浩浩荡荡开赴南太平洋。他们用一块巨大的磁铁在1600米深的海底反复拖拽,像大海捞针一样,居然真的捞上来几百颗微小的金属球粒。

洛布教授从南太平洋洋底打捞上来的金属球粒,所称来自太阳系外 | Avi Loeb, Harvard University / Galileo Project

经过分析,洛布团队激动地宣布,其中一些小球的化学成分“极其反常”,富含铍(Be)、镧(La)、铀(U)等元素,是地球上和太阳系已知陨石中从未见过的组合。洛布断言,这就是IM1的碎片,是人类首次掌握的地外技术遗物!

然而,这次的打脸来得比以往更猛烈些。先是有地震学家指出,洛布用来定位的地震信号,其实来自一辆路过的卡车,他很可能捞错了地方。更致命的是,有科学家指出,那些小球的“奇特”化学成分,与轮船燃煤产生的工业飞灰颗粒高度吻合。

著名天体生物学家凯莱布·沙夫(Caleb Scharf)风趣地评论道:“洛布的团队确实发现了一个技术文明的产物……只不过那个文明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最新番:3I/ATLAS的“间谍”疑云

有了前两幕的铺垫,再来看最新的第三幕,就更能看清其中的门道了。

这次的主角,是今年7月刚被确认发现的第三颗闯入太阳系的星际访客,被正式命名为3I/ATLAS。它是一颗巨大的彗星,彗核直径估计在10千米以上,有着清晰可见的彗发和尘埃尾。

然而,洛布教授却“脑洞大开”。在一篇论文中,他将3I/ATLAS描绘成一个蓄意隐藏自己的“外星间谍”,并列出了几大“罪证”:

☞ 鬼祟的轨道: 它以一个刁钻的角度切入太阳系,速度极快,让人类现有技术几乎无法发射探测器去拦截和近距离观察。

☞ 潜在的“播种”路线: 它的轨道将“恰好”近距离飞越金星、火星和木星,洛布暗示,这为它向这些行星投放小型“装置”提供了绝佳机会。

☞ 完美的“隐身术”: 最可疑的是,当它在2025年10月抵达近日点,亮度最高、最适合观测的时候,它将“恰好”运行到太阳的背面。从地球上看,它会完全被太阳的光芒淹没。洛布认为,这可能是为了“故意避开人类天文台的详细审查”。

基于这些“巧合”,洛布甚至联系到了科幻小说中的“黑暗森林”假说,认为外星文明可能处于一种隐藏自我的状态,人类需要警惕。

被洛布教授怀疑是外星人飞船的3I/ATLAS彗星,哈勃望远镜摄于7月22日 | NASA

然而,这篇论文一经公开(甚至未经同行评议),就遭到了天文学界的群起攻之。彗星研究者的回应简单而直接:所有观测证据都表明,3I/ATLAS就是一颗彗星。它有清晰可见的彗发和彗尾,这是彗星活动的铁证。至于洛布提到的那些“巧合”,在天文学家看来纯属牵强附会。

牛津大学天文学家克里斯·林托特(Chris Lintott)更是毫不客气地评价:“任何暗示它是人工制品的说法都是滑稽至极的荒谬。”在绝大多数科学家眼中,洛布是在缺乏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将一系列平平无奇的轨道参数,强行解读成了一出外星阴谋论。

未来几个月,全球各大天文台会密切跟踪它的成分、轨道和亮度变化,用实打实的观测数据为它验明正身。只要它表现得像一颗普通彗星,那些关于“伪装飞船”的说法就会自然失去热度。

如何看待“外星人猎手”

平心而论,阿维·洛布是一位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认为当今科学界过于保守,面对异常现象,总想用现成的条条框框去解释,可能会因此错过颠覆性的发现。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唤醒者”,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为此,他甚至创立了“伽利略计划”,用私人资金去系统性地搜寻外星技术存在的证据。

这种做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成功地将外星文明带入了主流科学的讨论范畴,激发了公众的巨大热情。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极易模糊严谨科学与媒体炒作的界限。在缺乏确凿证据时,洛布的高调言论往往让外界误以为科学界已取得重大突破,而当更合理的自然解释出现后,又难免让公众感到失望。

科学的进步,既需要脚踏实地的严谨求证,也需要偶尔仰望星空的奇思妙想。洛布教授无疑提供了后者。但科学界有一个黄金准则,叫作“非凡的主张,需要非凡的证据”。洛布教授每一次都提出了非凡的主张,但至今,他拿出的证据都没能说服同行。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哈佛教授发现外星飞船”的新闻标题,我们不妨泡上一杯茶,搬个小板凳,饶有兴致地看看这出连续剧又上演了哪一集。至于信不信?在看到真正无可辩驳的证据之前,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参考文献

[1] Loeb, A. & Bialy, S. (2018). “Could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Explain ‘Oumuamua’s Peculiar Acceleration?”,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868:L1

[2] Bergner, J. & Seligman, D. (2023). “Hydrogen outgassing as a cause for ‘Oumuamua’s non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Nature 616:753–756

[3] Lingam, M. & Loeb, A. (2017). “Fast Radio Bursts from Extragalactic Light Sails”,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837:L23

[4] Gallardo, P. (2023). “Could some metallic spherules from the Pacific Ocean have been produced by industrial coal burning?”, Research Notes of the AAS 7:194

[5] Turner, B. (2024). “Seismic reading linked to ‘alien technology’ by Harvard professor likely came from a passing truck, study claims”, Live Science

[6] Baker, H. (2025). “Here we go again! Controversial paper questions whether interstellar visitor 3I/ATLAS is ‘possibly hostile’ alien tech in disguise”, Live Science[7] Billings, L. (2021). “Astronomer Avi Loeb Says Aliens Have Visited, and He’s Not Kidding”, Scientific Americ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Steed,36氪经授权发布。

+1
5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中国年发千亿育儿补贴,覆盖2800万儿童促生育。

1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