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小米上冲,2025《财富》500强,中国公司“进化”了?
7月29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炉。全球500家巨头年营收合计超过41.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门槛也悄悄提升到322亿美元。而在这场“大象共舞”的叙事里,中国公司交出了一份复杂却不失亮点的成绩单:
上榜企业总数虽从去年133家略降至130家,仍稳居世界第二;但在这130家中,有拼多多、小米、奇瑞这样的“急先锋”逆势飙升,也有京东、华为、美团这样的“压舱石”稳住节奏,还有山东黄金、新华保险等新面孔完成首秀。
这不仅是一次排位的变动,更是一场关于结构变化、企业路径和全球竞争力的深层映照。
一、拼多多、小米、奇瑞:逆势狂飙的中国样本
拼多多,这家曾被外界视为“性价比电商鼻祖”的公司,正在加速转型为“全球平台玩家”。去年才首次挤进世界500强,今年就从第442位一跃升至第266位,整整上升了176位,是本届榜单中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
排名的跃升背后,是全球市场份额的跃进。Temu在北美持续发力,正成为亚马逊与Shein之间的“第三极”。拼多多的成长,已经超出传统平台经济范畴,开始参与全球资源重新分配的博弈。
另一家突进的选手是小米集团。2025年排名第297位,较上一年上升100位,创下自2019年上榜以来的最大进步。这一年,小米AIoT持续渗透海外,MiMo大模型开源后带动产品“智价比”全面提升;手机销量虽不及荣耀,但营收与利润在高端化上做出突破性进展。排位的提升,不只是营收规模的膨胀,更是商业模型的升级。
中国车企中,表现最猛的是奇瑞。其营收从391亿美元飙升至597亿美元,排名提升152位,位列第233名。这背后是“技术+出海”的双轮驱动:一边推出鲲鹏、雄狮等技术平台强化整车自主能力,另一边通过Chery、Exeed等品牌在中东、南美快速渗透。
比亚迪同样大放异彩,今年以91位的成绩首次闯进前百,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世界门面”。吉利则以799亿美元营收排名第152,排名提升30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出海、品牌塑造上的三重推进。
一个共识正在形成:中国公司的“500强打法”不再是规模堆砌,而是靠差异化能力模型、出海战略深耕与技术壁垒突破。
二、京东、华为、美团:中国企业的“压舱石”
排在最高位的中国民企仍然是京东集团,排名第44位,较去年小幅上升3位。面对即时零售、电商内卷与物流体系重构的三重挑战,京东用“有质量的增长”维稳了自己在世界大厂中的位置。
同样作为中国科技代表的华为,今年营收接近1200亿美元,虽利润有所回落(约87亿美元),但其技术输出力仍然强劲,是唯一稳定处于全球Top 50营收的中国科技公司。
在平台经济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时代,美团的表现也值得一提。今年排名第327位,较去年上升57位,是“后疫情平台修复”的典型样本。无论是餐饮到店,还是本地生活服务,美团均展现出较强的用户黏性与GMV恢复力。
这类企业或许不再是榜单上“最惊艳的那一抹红”,但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秩序中“稳中求进”的代表——它们的利润模型更成熟,抗风险能力更强,长期价值也更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及香港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由去年的39亿美元提升至42亿美元,同比增加7.4%。这说明,虽然营收增速有限,但盈利能力仍在结构性优化,尤其在科技、物流、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毛利率正在缓慢上升。
三、榜单背后:中国企业集体“进化”的三重信号
(1)新经济板块“破土而出”
除了拼多多、小米、奇瑞等大幅跃升的头部企业,今年还有5家中国公司新上榜或重新上榜,包括山东黄金集团、新华人寿保险、纬创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
这些公司涵盖能源、保险、制造多个板块,反映出中国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逐渐显现——资源型企业通过国际化布局重新焕发活力,金融与制造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强化自身盈利模型。
(2)榜单门槛抬高,“卷”也开始讲效率
2025年上榜门槛从去年的321亿美元提高到322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净利润总额约为2.9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资产与净资产总额双双刷新历史最高。
但与此同时,榜单上企业雇佣员工数量却较去年减少。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增长”正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AI、自动化等新动能正在重塑商业模式,谁拥有更强的数智能力,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
(3)中国排位“守中有进”,但全球突围仍在途中
虽然中国上榜企业总数下降了3家,但仍以130家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从总营收看,中国公司贡献了约10.7万亿美元;平均销售收入达820亿美元,平均利润为42亿美元。
如果说前十年是“规模登榜”的时代,那么当下则进入“质量登榜”的比拼。利润率、出海能力、全球品牌建设、技术壁垒,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打破边界、走向全球的决定性因素。
写在最后:中国公司未来上榜,不止看“有没有”,更看“能不能”
在2025年的榜单上,沙特阿美依旧蝉联利润榜榜首,Alphabet以强劲广告与云业务反超苹果,英伟达则以145%的利润增速冲进前十。微软、Meta、亚马逊也依然稳定在“赚钱机器”阵营。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收入”上不断攀升,在“利润”上也逐步修复,但在“全球议价权”与“科技创新利润”的含金量上,仍有距离。
拼多多、小米、奇瑞、比亚迪的跃升,是中国企业在新经济周期中重构优势的标志。但能否持续上榜、稳住位置,关键仍在于:能不能穿越周期、构建壁垒、全球立身。
世界500强的游戏,越来越像是一场比“成长质量”的马拉松。而中国企业的新周期,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高见观潮”,作者:高恒,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