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们太猛了,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BT财经·2025年07月29日 17:06
三菱终止中国发动机合资,新能源崛起致传统车企退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壮大,弱势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曾推动Jeep国产化落地的广汽菲克已宣布破产,继停止在华整车生产之后,三菱汽车再度终止发动机合资业务。

三菱汽车7月22日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关系,以及在该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三菱汽车称,鉴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三菱汽车对该地区战略进行了重新评估,并决定终止其在合资企业中的参与。

航天三菱于1997年8月成立,1998年开始发动机生产,向三菱品牌汽车制造商以及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供应发动机。此次发动机业务的关停,也意味着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市场。

这一决定不仅是一个企业战略的调整,更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变革的缩影——日本传统燃油车技术路线的日渐式微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形成了鲜明对比。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为何会沦落至此?

从“国产车心脏供应商”到黯然离场

三菱汽车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1973年,三菱首次以进口中型卡车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它与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合作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启了在华合资生产的先河。然而,真正奠定三菱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特殊地位的,是1997年8月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合资成立的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这家于1998年投产的合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关键“心脏供应商”。

沈阳航天三菱生产的4G系列发动机,以其可靠性和适应性,一度成为国产汽车的“标配动力”。长城、比亚迪、奇瑞、江淮、华晨、哈弗等几乎所有主流自主品牌都曾依赖三菱发动机。数据显示,巅峰时期,近30%的自主品牌车型搭载三菱发动机,截至2024年底,搭载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的国产车已超过700万台。三菱也因此被业界戏称为“凭一己之力养活了半个国产车圈”的企业。

在整车制造领域,三菱汽车通过2012年与广汽集团成立的广汽三菱合资公司达到了在华事业的顶峰。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量达14.4万辆,其中欧蓝德SUV年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然而,这一高光时刻转瞬即逝。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和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广汽三菱销量从2019年的13.3万辆暴跌至2022年的3.36万辆,2023年更因产能利用率仅3.33%而被迫停产。2023年10月,广汽三菱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接盘,三菱退出整车生产。2025年7月,随着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合资业务的终止,三菱汽车彻底结束了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经营历史。

中国新能源汽车颠覆市场格局?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适应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迅猛浪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销量(1155.8万辆,同比下降17.4%),市场占比超50%。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全球近三分之二份额,这种压倒性的市场优势彻底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从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突破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到2023年渗透率达31.6%,再到2024年前11个月飙升至40.3%,这种发展速度远超行业预期。电池成本在五年内下降80%,充电基础设施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智能驾驶从高端配置变为行业标配,这些技术进步大幅提升了电动车的竞争力。

其次是自主品牌的全面领先。小米汽车、蔚来、理想等中国品牌已占据70%以上的新能源市场份额。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47万辆,增速高达130%;其插混车型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突破30%,纯电车型在欧洲订单量同比激增235%。这些曾经依赖三菱发动机的企业,如今不仅掌握了核心三电技术,更在智能网联领域确立了全球竞争优势。

第三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生态”的全链条输出模式。以比亚迪为例,其在巴西巴伊亚州投资71亿人民币建立的工厂,不仅生产电动车,更带动当地电池模组产能提升至1.8万套/年,创造了2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了65%的本地化率。这种深度本地化策略,使中国车企能够规避贸易壁垒(如欧盟30.7%的综合关税),同时输出技术标准——比亚迪固态电池理论续航已达1875公里,正在参与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

在这种产业变革下,三菱汽车赖以生存的燃油发动机业务迅速边缘化。2024年,沈阳航天三菱营收13.39亿元,净亏损6252.72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3.01亿元,净亏损2367.51万元。曾经占据国产车30%市场份额的“发动机教父”,在电动化浪潮中不得不黯然退场。

三菱汽车的中国故事结束了,但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菱的退出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由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引领全球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创新、快速适应、深度本土化的企业,无论它们来自哪个国家。汽车产业的未来竞赛,已经按下加速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T财经”,作者:元方,36氪经授权发布。

+1
3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市场低迷中,一个战略性转身也已悄然发生。

1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