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部门需要的职能BP,长什么样?
当下职能部门向一线派出BP(BusinessPartner,业务伙伴)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解决职能部门不接地气、官僚化的问题。但BP在被派出后,天然面对一个“无解难题”,——老板的要求和业务部门的要求完全不同。
大多数业务部门会天然抵制BP的介入,因为他越舒适,越不想有人来动他的蛋糕,而BP被视为是“特派员”,是去动他蛋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BP即使再有专业,也很难去赢得业务部门负责人的认同。
所以,只有在危机压顶时,业务部门负责人才会和BP协作。这些危险,可能就是BP的机会。
危机的层次,决定革命友谊
我把常见的六大危机,分成了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经营危机。只有业务部门成为直面市场高压力、且管理团队无退路的“经营单元”时,他们才会面临危机,才会产生HRBP和财务BP等角色入驻的诉求。
换言之,如果想要形成这种危机,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企业进行了组织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业务团队负责人和职能BP们一起跟投对赌、认领业绩,而业绩的达成与否要与他们的激励回报有强关联。
有的企业想保留传统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的激励模式,在此之外,另外做一个项目奖来增加激励。这相当于做一个附加题,记住,没用!一定要改变薪酬结构,在传统模式的那部分钱里面,拿一部分出来对赌,赌成了,要翻三倍翻四倍翻五倍,赌不成这块要罚没,只有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业务部门才是一个面对市场高压力的主体。
请职能BP们记住,一旦你们公司做了类似的组织变革,这就是你们的机会,业务部门负责人面对压力,他们需要盟友。如果你们在之前就已经抓紧时间锤炼好了经营技能,这个时候就上吧,全力帮助他们!
第二层,是管理危机。我的描述是“业绩闭环无望,死马也要人医”和“内部效率低下,团队死气沉沉”。显然,这个时候管理问题出现,且突破了业务部门能承受的底线,或者说,相对企业内其他团队,形成了明显的比较劣势,说不过去了。
这个时候,HRBP和财务BP,甚至其他职位BP,就要起相应的作用。很多时候管理问题的出现,会被认为是组织架构本身的问题,这个的确有很大概率,分工设计、人员调配、激励、赋能等方面的工作都可能会导致管理问题,这自然是HRBP的职责所在。但我要提醒的是,管理问题的出现,也有很大可能是经营构架出现冗余,这些冗余里的生意于公司无益,这个生意里面的人,就会变成管理上的危机,梳理这些冗余是财务BP的职责所在。
第三层,就是最低层的人力危机。我将这种状态描述为“团队矛盾突出,需要人力规则”。 说白了,团队内的矛盾,大多都是因为没有把人力资源的规则说清楚。例如,该晋升谁,该降级谁,该奖励谁,该惩罚谁。其实,有了明确的规则,公示公信,很难产生大面积的矛盾。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应急事件发生,需要人肉盾牌”。这时候人的危机出现,大量的内部矛盾都需要业务负责人当判官。但是你想想,业务负责人能把他的团队成员留在身边,这些人多多少少对他都有话语权,他当不了判官。他自己是不愿面对矛盾的,这时他就要推一个人出来当“人肉盾牌”。业务负责人通常会说:“这个事你们人力和财务BP研究一下吧,你们代表总部权威,也比较了解我们业务部门,你们再说说这事怎么办?”问题就抛出去了。
低阶的危机,能让你们人在一起,高阶的危机,能让你们心在一起,形成真正的战友情谊。
客观来说,大量的业务部门负责人,都是类似初期创业者的功利思维,他们天然地喜欢一些功利和快捷的方法,而不愿去真正建设一个伟大的“百年企业”。公平点说,他们任期有限,又有KPI压在头顶,这种思维也可以理解。但显然,你要他们去梳理经营,梳理管理,可能性不大。
如果考虑大多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是“俗人”,和“俗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就不能期待他有格局,去主动接纳BP。所以,BP一定要找这种危机压顶的机会,基于危机去释放自己的技能包,这才可能真正地与业务负责人建立“革命友谊”。这个过程中,BP在成长,业务负责人也在成长,一起打过仗之后,双方都上层次了。
什么样的BP才有地位、有价值?
各位 BP放心,让大家有机会与业务负责人一起面对的危机随时都有,关键在于如何准备自己的技能包。我们还是以HRBP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我认为,要解决问题的HRBP应该做这样的准备: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第一是要懂生意,能够发现商业的机会。懂生意,其实就是懂商业模式和战略。
这里有个让我一直比较无语的现象。我问过很多企业的HR,我说你们有没有人力资源战略?对方说,我们的人力资源战略,就是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我心想,这不是废话吗?
以前,在给一个500强企业HR部门授课时,我提到,人力资源战略应该跟着公司战略走。我描述了一个企业的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提到了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等战略词汇。下面有个HR还挺坦白,举手说:“穆老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我当下也就坦诚地说:“听不懂这些,是你们的问题呀。”一个HR不懂战略,是很难基于生意去发表人力资源专业意见的。
第二是要懂业务,能够重构流程和组织。
在组织设计这个事情上,HR其实参与的意见是很少的。因为现实基本上是老板把组织结构调整的思路说出来,让你去做一张PPT,这过程中,HR的专业性没有任何体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很多HR和老板一样,他们认为组织设计上,怎么弄都有道理,无非是考虑现状做一点平衡而已。这是个极大的误区,组织设计是有很多的原理的,是在若干约束条件下,去求最优解,约束变量越多,最优解的空间越小。不夸张地说,大多企业拿出自己的组织结构图,我们都能挑出若干的基础性错误。
换个角度,HR能影响业务流程吗?我看到的是,HR大多不敢影响流程,一旦他们要去到业务里,去给业务部门分析流程,都会遭遇强烈的抵制。人家会说,你们是做机关的,不是做事的,你们不懂流程。但实际上,人力和财务BP,相当于是一个内部的咨询团队,他们肯定不会比业务部门更了解业务,但一定能基于业务部门对业务的陈述,用流程分析框架来发现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大量企业里面的流程,最开始5个节点,最后变成15个、20个,流程越来越冗长。这个时候,HRBP你能不能振臂一挥,去牵头负责流程优化呢?他们具备这类技能吗?
第三是要懂人效,懂合理的排兵布阵。
每个企业一共就这么多人力筹码,编制和人工成本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把人力筹码放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水平的产出?筹码放置方式是有讲究的,我擅长什么项目?哪些项目是保底的基本盘?哪些项目是需要搏一下的?这些都要思考清楚。
大量企业在放人力资源筹码时,就是按照财务的“调整预算法”,去年怎么放,今年还怎么放,因为这样矛盾最少。但实际上,每年的商业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的业务战略也会发生巨大变化,都需要HR在放置筹码的方式上进行调整。
现实是,HR要懂人效,就一定要懂生意。你要知道在哪块生意上,放多少人是最合适的;你要知道内圈的核心人才如何搭配外圈的周边人才,加上最外围的工兵,才会产出预期的业绩,这才叫排兵布阵。同样的这么多人员规模,人工成本也不变,但通过排兵布阵上的调整,也是能够明显提升人效的,这是我们在很多年的实践里已经验证过的。
第四是要懂激励,懂得如何评估绩效和员工能力。
这是HRBP要有的能力,但这也需要财务BP的强力赋能。现实中,我感觉很多HRBP在分析经营业绩的时候,分析不太清楚,甚至财务BP也不见得能分析清楚。他们可能需要联手来破解这个难题。
举例来说,很多企业在经营指标设置上,让营收和利润各占50%的权重,这是典型的低级错误。比如说,营收占7成,利润占3三成,是一种扩张型的打法,我要占地盘;利润占7成,营收占3成,是精打细算的打法,防守反击。这个领域的知识,可能是HRBP的天然短板,财务BP的加入,应该会带来很好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对于员工能力的评估也很重要,大量HRBP凭借“手感”“人感”来选人,这是很荒谬的。真正的人才测评,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并不是HRBP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能够代表专业的。
好了,如果HRBP能够相对客观地评估出员工的绩效与能力,而后给予高阶人才更高的职位(晋升);给予高产人才更多的激励。HRBP就有点像是一个“小HRD”,起到了激活整个业务部门的作用了。
第五是要懂赋能,也就是要懂知识管理。
我在企业授课时,经常会谈到一个话题,大多老板都觉得被讲到了痛点上。我会说,你们在A项目发生的最佳实践,在B项目无法重复;在C项目的最坏教训,在D项目里还要重犯一遍。
发生这种情况,是企业的知识没有进行萃取、沉淀和分享。好的HRBP,一定要具备一项能力,就是快速地梳理出业务成功的方法论,并且在打磨成熟之后快速进行分享推广。你在业务部门里搞几个培训,其实不太能解决问题,你需要不停的去提炼方法论,这才是人才赋能工作的重点。
大多业务部门都是习惯“打乱仗、打群架”的, HRBP还需要导入职能体系的方法论,如人力和财务的分析方法,帮助业务部门形成科学作战的体系方法论,把这些管理知识和业务方法凝聚到一起,变成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的保障。
其实,这个过程中HRBP和其他BP不仅是在关注业绩,更是在帮助一个草莽心态的业务单元负责人快速地成长为成熟的“企业家”,帮助打乱仗的业务单元成长为“成熟公司”。BP在这个过程中,从经营梳理到管理,从激励梳理到赋能,让业务单元和业务单元负责人全面成长,这是他们更大的意义。
各位BP,你们一定要知道,你们和业务上演的必然是相爱相杀。最开始一定“相杀”,你们下到业务时,没人带你玩;但最后呢,你们要用专业赢得尊重,成为业务部门负责人的亲密战友,走到“相爱”。
为了从“相杀”走到“相爱”,在释放专业技能之前,首先就要储备专业技能,而后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危机压顶的机会。你们可以慢慢地释放影响力,就像HRBP可以先解人力危机,再解管理危机,最后解经营危机,一步步地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打造一个创业团队,站到业绩的顶峰。
今天的演讲里,我不会粉饰太平,所以我直接提出了业务和BP的矛盾;我也不会给出看似唬人的伪模型,让大家去业务打保险牌,伪装专业,伪装贡献;我更不会为大家提供情绪价值,喊什么“BP要融入一线、大胆说话、代表总部,弘扬正气”的口号。因为这些东西没有意义,我会坦诚地告诉你们——“这场仗不好打,但不是没有机会。”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在做了这么多次的组织变革实践之后,我非常深信一点——职能BP不转型,企业组织转型无望,职能BP,是组织转型的胜负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作者:穆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