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标准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持续改进

TPP管理咨询·2025年07月29日 08:43
工厂流程僵化致创新停滞,需建立动态规则优化机制

在很多工厂里,一种奇怪的现象正悄然蔓延:员工不再关心“为什么这样做”,只关心“有没有照着流程干”。

原本,工作标准是为了确保安全、保证质量、提升效率而存在的——它们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但在某些组织中,遵守流程本身,成了最高目标,哪怕这套流程早已过时、低效,甚至与现场实际脱节。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越来越频繁地上演:

*提出改进建议的人被视为“破坏规矩”;

*明明有更安全、更高效的方法,却被一句“我们这里不能改”一票否决;

*现场人员明知流程有误,但“只要我照规矩做,就没人追责”成为集体默契。

当规则不再服务于目标,而是凌驾于目标之上,企业就会陷入看似“规范”,实则僵化的陷阱——错失改善、窒息创新,甚至重演过去本想避免的错误。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剖析“把规则当目的”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重拾规则的本质——为目标服务,而非形式主义地守规矩。同时,我们将给出切实可行的处方,帮助管理者重新建立一套能进化的“规则系统”。

现在,是时候回头问一句:我们是在达成目标,还是在讨好规则?

从危机到僵化:当“标准”变成了束缚

I工厂曾因为一次严重的质量事故,付出了高昂代价。自那以后,管理层痛定思痛,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制度,力求杜绝任何“随意作业”的空间。

一段时间里,厂方对违规操作“零容忍”,反复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执行,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员工之间甚至养成了互相监督、指出对方违规行为的文化,厂内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标准写了,就必须执行,一字不差。”

这种看似严谨的氛围,其实是从另一个极端演变而来。事故发生之前,I工厂里虽然也有工作标准,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并不严格照做,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处理。“灵活应对、熟能生巧”一度是这家工厂的文化主旋律。管理层默认:与其死板执行标准,不如相信经验,用最熟练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但这种“经验主义”最终酿成了苦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做法追求效率,却忽略了对质量控制流程的遵守,最终导致严重失误,令客户深受其害。

事故之后,新任厂长大力纠偏。他打破了对老员工的“尊重式放任”,不再鼓励“灵活”,而是反复强调:标准就是底线,流程必须执行,规则高于个人经验。随着时间推移,一种“绝不偏离规定”的文化牢牢扎根。

就在这种氛围下,一位新员工A先生被调任到I工厂。他在原公司就是一位非常注重流程、讲究标准化的资深员工。刚开始,他按照I工厂的规定认真执行,毫无怨言。但随着对现场实际操作的深入了解,A先生发现:有些步骤可以更高效,有些检查方式也能进一步提高发现缺陷的准确性。

他没有擅自改变流程,而是先搞清楚了原有标准的制定依据,确保自己的建议不会影响质量或安全。随后,他向主管提交了改进建议。

没想到的是,主管的回应非常冷硬——“我们厂规矩很严,不允许乱动。”甚至没听完建议内容,就直接否决。他补了一句:“我们以前就是因为擅自改动流程才出事的。现在绝不允许再犯同样的错误。”

A先生又尝试更正式地提出“修订工作手册”的建议,结果被批评得更狠,甚至被贴上了“无视规矩、不懂规矩”的标签。他的积极性一再被打击,最终对这家工厂彻底失去了热情。

顾问的视角:规则的目的,不能被规则本身取代

在工厂这样的高要求环境中,没人会否认“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工作标准、作业规程、安全指引——这些都是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员工安全和现场效率而存在的。它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但问题在于,一旦我们忘记了这些规则最初是“为达成目标而设”,就容易走入一个危险的误区:把规则本身当作了最终目标。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某种检查方式虽然写进了标准流程,但实践中已经无法有效发现缺陷。如果此时还有一种更可靠的检查方法,是否应该果断切换?如果有一种新的作业方式更高效、更安全,是否应该鼓励改进流程?答案显然是“是”。

换句话说,好的规则应该随着现场变化而进化。一成不变,只会把“该实现的目标”束缚在“过时的流程”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规则都可以随便改动。我们可以将规则分为两类:

需要改变的规则:例如某个流程已经影响效率、难以保障质量,或者现场积累了更成熟的替代做法,这类规则就应该被及时修订。

不该轻易动的规则:比如能有效保障人身安全或产品一致性的关键性制度,除非有经过严密验证的替代方案,否则应当严格执行。

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组织并没有建立这种区分机制,导致两个极端:

一种是为了方便工作,随意更改关键规则,结果引发风险;

另一种是出于对“错误”的恐惧,把所有规则都神圣化,即使现场已有更优解,也不敢尝试改变。

后者正是I工厂所陷入的困境。

在这种文化下,员工不再思考“怎样做更好”,而只在意“我有没有照着标准走”。久而久之,改进就停止了,创新就消失了,现场只剩下一句话:“这是规定,不能动。”

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不只是遵守规则的执行者,更是规则合理性的思考者与维护者。他们既懂得把控底线,也懂得评估变革的价值。

解决之道:让规则回归它应有的角色

规则和标准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提高效率。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遵守规则”,而在于如何避免陷入“守规则而忘目标”的陷阱

在我们与企业的合作中,发现真正有效的组织,往往不是一成不变地执行规则,而是建立了一种“规则可审视、可改进”的机制。下面是我们建议的两个具体做法:

1. 定期审查规则,而不是等出问题再动手

规则一旦写入手册,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永久适用。市场在变、技术在变、客户需求也在变,生产现场当然也会随着时间积累更多经验。这意味着:规则本身,也应该定期“回头看”。

我们建议企业建立“定期规则审查机制”,重点针对以下几类工序或规则:

  • 与安全和质量控制直接相关的关键工序;
  • 对生产效率有重大影响的瓶颈环节;
  • 在现场反馈中反复出现问题或疑问的作业要求。

可以通过定期会议或专项审查的形式,邀请班组长、一线作业人员、技术工程师共同参与,讨论每项规则背后的“目的”,评估现行做法是否仍然有效

如果确认规则依然适用,那就继续严格执行;如果发现现行规则存在优化空间,就应依据实践反馈进行调整,并同步更新培训内容与执行手册。

这种“有节奏的更新”,远比“出了问题才被迫修订”更有质量,也更容易获得一线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2. 果断淘汰“目的不明”的规则

在规则审查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类“历史遗留问题”——没人能说清楚为什么存在、又没有实际效果的规定。

比如:

  • 一份没人使用的检查清单,仍被要求每天填写;
  • 一个流程步骤早已无意义,但仍被列入标准作业;
  • 某项“签字程序”只是形式上的打勾,而没有任何实际监督价值。

这些“目的不明”的规则,看似无害,实则危害极大:它们不仅浪费人力,还会让员工产生对规则体系的整体怀疑感,进而形成“形式主义”的职场文化——“反正也没人真的在意结果,走个流程就完了。”

因此,我们建议:

凡是无法说明目的、难以追溯价值的规则,要么彻底淘汰,要么重新设定清晰目标。

“规则清晰、目的明确”的系统,才能真正赢得执行力和尊重;反之,规则越多,现场反而越麻木。

把“为什么”放在“怎么做”之前

我们常说,标准化是精益管理的基石。但真正有效的标准化,不是僵化地照抄流程,而是在持续追问“为什么这么做”中,不断进化的体系。

管理者的职责,不是守着规则一成不变,而是持续评估这些规则是否仍然在服务目标,并引导团队在遵守与优化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PP管理咨询”,作者:TPP管理咨询,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以全球化视角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咨询软件服务商。

下一篇

尽管盈利曙光已现,但急于盈利未必可取,还是要先提升安全性、可靠性。

1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