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能再“演戏”了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7月28日 20:37
来自AI春晚的“新共识”。

7 月 26 日,顶着 32 ℃ 的闷热小雨,上海世博展览馆外已人潮涌动,距开馆还有两小时,南门便被伞海和拖着行李箱的嘉宾堵得水泄不通。官方 200 元的门票早早售罄,闲鱼转手价炒到 几倍,足见这场号称“科技春晚”的 WAIC 热度之高。

本届展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 7 万平方米,吸引了 800 余家海内外企业参展;相比之下,2024 年展览面积约 5.2 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约 500 家。

往年不受关注的二层展区今年被 80 家具身智能公司“包场”,拳击机器人、会招呼的小型机器狗、疾跑的双足机器人随处可见,俨然一座“机器人舞台”。

然而,热闹背后却多了几分克制。一位头部科技公司高管直言:“比起去年的花式炫技表演,今年明显收敛,大家一心求稳。”

只求博眼球的“跳舞机器人”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面向产线分拣、零售取货、矿区勘查的生产型机器人。

具身智能展区的显性变化也折射出 A行业背后的巨大转变,行业焦点正在从“炫技”转向“拼落地”。

大模型强调实用性,智能终端竞争白热化,具身智能聚焦真实任务——整届大会共同传递着一个信号:AI 正从概念秀场迈向可落地、可复用、可持续的现实世界。

同时,在展览馆之外,AI企业也在面临着商业化的拷问。具身智能持续的融资背后,明星企业创始人王兴兴喊出了年营收10亿的目标。

在WAIC正式启幕的前一天,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也伴随着新的Step3大模型发布,说出了年营收10亿元的目标。

10亿营收,也许是这些AI领域明星创业公司的第一个小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也要回归商业本质,去回答何时能够真实创造利润的问题。

在一片繁华背后,我们也看到,有些在2024年高调参展的公司,今年已经没了踪影。

“干活”、“落地”,是2025AI行业面临的最终极命题。

在一片热闹之中,我们从展会的现场走访中,也看到了四个新的行业趋势。

趋势一:实用性成为第一标准,效率革命全面展开

当前AI行业的评价标准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用性成为第一标准,效率革命全面展开。

今年的WAIC上,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参数竞赛,各家厂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成本效率和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

无论是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还是智谱AI的GLM系列,都在强调如何用更少的算力成本实现更精准的任务执行,让AI真正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工具。这种变化反映了行业的成熟化进程——从技术驱动逐步转向需求驱动,从概念验证转向商业价值创造。

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华为昇腾384超节点展现了效率方面的重大突破。该系统最突出的技术优势在于通信效率的大幅提升——从原来的2微秒降低到200纳秒,性能提升了10倍。

无问芯穹主推将算力普惠化的新理念。该公司在本届大会上发布了全规模AI效能跃升方案——“无穹AI云”、“无界智算平台”与“无垠终端智能”三大“操作系统级”产品,分别面向跨地域智算网络、智算集群与多形态智能终端等全规模场景。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表示:“大算力建设如同构建‘巨型发电厂’,而AI应用落地需要的是‘即插即用的插座’。”展台现场,Mootion、Tripo AI、捏TA、乐玩幻镜四家生态企业为观众带来了AI视频创意智能体、AI语音建模、AI角色互动等丰富的人工智能互动体验,展现了算力服务如何赋能多样化应用场景。

同时国产大模型和国产算力双向奔赴,阶跃星辰在WAIC期间发布了Step3大模型,321B总参数、38B激活参数、MoE架构,根据官方介绍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DeepSeek-R1的300%,在NVIDIA芯片上的吞吐量提升超过70%。Step3定位为"对所有芯片友好"的模型,已完成与国内多家芯片公司的适配。

趋势二:Agent智能体时代到来,从知识增强到行动增强

2025 年被业内视作 Agentic AI 的拐点。本届大会最鲜明的信号,是智能体从提供事实答案、撰写摘要等“知识增强”,进一步走向可以直接改变环境、执行任务的“行动增强”。无论是个人助理、行业工具还是垂直场景解决方案,智能体正嵌入人类的决策链与操作链,重塑工作与生活流程。

腾讯用混元大模型搭起了面向 14 亿用户的“AI 好友圈”。微信端的个人 Agent 像添加好友一样即可调用,随时参与聊天、行程规划、学习辅导,真正把 AI 能力嵌入日常琐事。

知识库工作台 ima(“爱马”)支持“搜‑读‑写”一站式处理,长期沉淀团队专属知识;面向出行的旅游规划 Agent 凭一句“上海五日游”即可生成吃住行全套方案;智能编程助手 Craft 已覆盖腾讯 85% 工程师,将编码时间平均缩短四成。腾讯的范例说明:当模型既懂知识又能调度服务,AI 伙伴便不再是概念,而是随手可用的生产力。

面向生产力工具,金山办公推出了 WPS 灵犀原生 Office 智能体。用户用一句话就能让 AI 串联搜索、大模型、文档编辑和视频生成等能力,自动完成资料汇总、表格分析、公文排版等日常办公任务。尤其是 AI PPT,只需给出主题或大纲,即可生成结构清晰、视觉统一的演示文档,再配合 30 年文档底座衍生的“AI 知识库”和语音助手,WPS 正把传统 Office 套件升级为能够主动协作的“数字秘书”。

智谱 AI 推出了AutoGLM,可以让机械臂等终端进行取纸杯等运动。另外,“点外卖”这一极简场景中,观众只要说“想吃川菜”,智能体不仅检索附近餐厅,还能根据过往偏好定制菜品、询问辣度,再完成下单支付。

然而,在这些精彩演示背后,智能体的真实能力边界仍然模糊。大部分展示都在相对简单、标准化的场景中进行,一旦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和突发状况,智能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是未知数。更重要的是,当AI开始“代替”人类执行任务时,如何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如何承担错误的责任、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丧失人类的判断能力,这些问题在热闹的展示中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从展台Demo到真实应用,智能体还需要经受更严苛的现实检验。

趋势三:多模态融合成为技术标配,智能终端迎来交互革命

大模型正在快速向人类的多感官认知方式靠拢——视觉、听觉、语言等信息在同一网络中协同处理已成“标配”。这种能力一旦落地到终端,便彻底改写了硬件与用户的交互逻辑:设备不再只是被动执行指令,而是像“第二感官”一样主动理解用户意图、在多场景间无缝衔接。

阿里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AI 眼镜。单绿显示屏配合语音交互,支付宝、淘宝、高德等应用一键即用,用户随时可查询信息、导航或比价。透过镜片,搜索、支付、出行与学习形成一个实时更新的“信息层”,眼镜成为人与数字世界之间的零距离入口。

终端协同方面,联想提出“一体多端”愿景:手机、平板、电脑到车机,皆连接在同一 AI 大脑之下。现场演示中,用户在手机草拟文档后切到电脑继续撰写,AI 助手自动继承上下文、延续写作思路;再换到平板时,屏幕布局与编辑历史瞬间同步。跨屏流转不再依赖人为导入导出,而是由多模态模型感知意图、自动完成环境迁移。

内容记录与生产场景同样迎来升级。科大讯飞发布 AI 录音笔 3 大系列 5 款新品,延续“场景定义硬件、算法激活功能”的路线:Pokee 面向校园和职场,以磁吸背夹形态随手收音并实时转写;Magic 主打 4 K 级高清拾音与星火纪要功能;旗舰 S6 依仗 20 米远距录音和国密级加密,为大型会议与敏感场合提供安全同传。硬件形态因场景而异,而核心都是“多模态+大模型”——让声音、文字、图像在终端侧完成采集、识别、生成与安全存储,用户只需专注内容本身。

在内容生成领域,可灵AI发布了全新的多图参考、灵动画布等功能。其中,升级后的多图参考,在角色、主体和场景一致性、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显著提升。目标直指视频创作的生产力场景,让视频生成更可控。

AI TALK主理人汗青分享了他用AI进行视频创作的感受。他认为,生成式AI内容是否具备“工业级水准”,是决定用户能否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

从耳边的语音笔到眼前的 AR 眼镜,再到贯穿多设备的统一 AI,大模型的多模态融合作为底座,正把碎片化的硬件体验重新汇聚成流畅连贯的数字生活。智能终端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演变为理解环境、理解用户、并主动协作的新型交互节点。

趋势四:具身智能从炫技到干活儿,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从去年的“十八金刚”扩展到如今的过百家具身智能企业,各种实际应用场景的全面呈现标志着具身智能正在从实验室研究转向实际部署。这一发展趋势体现在多个维度:关键技术的成熟度显著提升,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扩展到服务业、零售业等多个领域,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图:还有机器人公司直接打出“真干活的标语”

在技术展示方面,银河通用的Galbot借助自研的VLA模型,在货架密集的商超现场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操作能力——能够自主抓取从软包装、玻璃瓶到果冻杯等多种形态的商品,并能无缝切换到工业分拣与城市垃圾捡拾等不同任务场景,充分显示出跨场景泛化能力。

宇树机器人的展台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两台人形机器人进行的模拟格斗演示成为全场焦点,当其中一台机器人被击倒后,能够依赖先进的动态平衡算法在跌倒后迅速恢复站立并重新投入“战斗”,展现了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自适应能力。

智元机器人在本届大会上占据了300平方米的巨大展示空间,其中的冰壶互动游戏特别有趣且技术含量颇高——机器人能够根据场上冰壶的实时位置和运动轨迹动态调整自己的投掷策略,展现出了不错的实时决策能力。

智元机器人的产品不仅在自己的展区进行集中展示,在整个场馆的多个区域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有的在专注地演示中国传统书法,有的在激情表演打鼓,还有的在为络绎不绝的观众提供盖章纪念服务。

资本市场的热情几乎与展台的火爆程度完全同步。根据IT桔子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融资事件金额已经超过23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额,显示出资本对这一赛道前景的强烈看好。

然而,从积极面看,端到端大模型与本体硬件的深度协同确实让少数头部公司成功迈入了真实应用场景;但从批判性角度分析,赛道仍然面临着“头部寡占+资本透支”的双重潜在风险,绝大多数追赶者目前还停留在样机展示阶段,一旦融资环境收紧或放缓,缺乏规模化交付能力和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将很难支撑目前的高估值水平。

需要冷静认识的是,现场展示的这些看似完美的机器人演示,很多都是经过了精细调试和特定环境优化的结果。真正的产业化考验在于,能否将这些精彩的展台Demo成功复制到真实的工厂车间、物流仓库、城市街道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并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而不需要频繁的人工干预——只有到那时仍能持续稳定盈利的玩家,才算真正跨过了从展示到实用、从概念到商业的产业化门槛。

已经进入到展会的第三天,现场依旧人头攒动。参展观众在看过展览之后,有些发出惊叹,也有些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一场链接普通人和前沿科技成果的大PARTY,这种观感上的分化,恰恰反映了当前AI产业的真实状态:部分领域确实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整体而言,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用,从概念验证到规模部署,科技春晚过后,这些聚光灯下的明星公司,也将走进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科技”,作者:晓静,编辑:萌萌,36氪经授权发布。

+1
2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曾经引以为傲的低价红利消失,这头“大象”该如何突围?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