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起飞,人保最受伤?
打出重拳的不一定是对手,也可能是变了的甲方。
中国人保一直是财险领头羊,市占率遥遥领先第二名十个百分点,但近年其财险业务遇到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2022年-2024年,不过两年时间,人保财险承保利润从142.14亿元腰斩到70.85亿元。
人保财险利润为何腰斩?要从这门生意的利润构成说起。
财险虽然险种众多,但责任险、企财险等偏市场化的险种因为发展时间短,经验数据不足还在亏损阶段,农险等政府类项目虽然盈利但市场不大。财险的利润构成一直是车险一拖多的情况。
例如,2024年人保车险承保利润92.9亿,但补完其他财险险种的窟窿后,整体财险利润反而降到了70.8亿。
鸡蛋往往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人保又诠释了这句话的含金量,其车险遇到了大挑战。
挑战既不是需求少了,也不是竞争格局变了,而是客户结构变了。车险订单结构正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移。
新能源汽车因为产业链配套时间短,营运车辆占比高等原因,出险率要比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
这也使人保车险的综合赔付率(赔款/保费收入)从2022年的68.1%上升到2024年的72.6%,直接侵蚀了人保利润。
财险客户机构转变只是人保的考验之一,等着人保的还有寿险竞争力提升,企业治理改善等多项大考。
/ 01 / 财险优秀,寿险偏科
保险大盘中,寿险规模是财险的3倍,险企历来是得寿险者得天下。国寿、平安收入大头也都由寿险贡献。
但中国人保是例外,人保总保费收入一直位列行业前三。但保费规模是财险抬上去的,2024年,人保财险收入占比在84%左右。
行业地位上,中国人保一直是财险领头羊,市场份额32%左右,高于第二名12个百分点。但人保寿险规模一直在行业七名左右徘徊,24年寿险收入不到国寿的1/4。
强财险,弱寿险的业务特征,要从人保的成立说起。
人保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49年10月20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集寿险、财险、再保险于一身。
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按分业经营原则分成了三家公司,中国人保继承了原来老人保的牌子主打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公司从老人保分离出去主打寿险和再保险业务。
靠老人保的财险底子,人保有明显的财险优势。
与寿险公司赚三差(死差、利差、费差)不同,财险利润来源费差和利差,其业务特征类似银行信贷业务,最重要的是获客与风控。
在获客方面,人保优势明显。作为财政部控股的副部级保险央企,人保代表了财险领域最强的国家信用,方便与各级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人保与华润、中国移动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总对总的合作关系。
另外在渠道上,人保自营网点超过1.4万,超过平安财险与太保财险网点之和,深入到县乡级别,利于直接获客。
获客虽然重要,但也不是什么客户都保,险企要做好风控,控制赔付率与费用,进而控制综合成本率。如果综合成本率((赔付支出+费用支出)/保费收入)超过100%,意味着险种会亏损。
人保风控也好于行业,近年来,人保财险综合赔付率在98%左右,而行业第二财险综合赔付率一度超过100%。
和优势明显的财险相比,2005年重启的寿险业务始终是人保短板。
最明显的短板是,人保寿险长期是银保渠道主导,而价值更高,能形成差异化获客的个险渠道发展滞后。目前其个险渠道收入占比在5成上下,而国寿、平安等头部公司,个险渠道占比都在8成以上。
如果在增量市场,不同险企各具业务特色,人保强财险、弱寿险的业务特征并不打紧,但行业变化下,类似的业务结构正弱化人保的价值。
/ 02 / 财险利润被电动车吃了
头部险企中,人保估值偏低,其PE在8倍左右,平安、国寿都在10倍上下。
虽然影响估值的因素有很多,但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人保估值低于头部的核心原因,自然要从收入占比8成的财险业务中找答案。
近年来,人保财险收入持续下滑,2022年-2024年,人保财险承保利润分别为142.14亿元、110.73亿元和70.85亿元。
财险利润下滑要从这项业务的利润构成说起。
虽然财险业务分为车险、农险、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等等。但利润构成一直是车险一拖多,2024年,人保车险承保利润92.9亿,但补完其他财险的窟窿后,整体财险利润降到了70.8亿。
(24年人保财险各险种数据,单位:百万)
财险利润靠车险,是行业普遍现象。主要是非车险发展时间较短,数据与经验相对不足,除了农险等政府类项目盈利外,责任险、企财险等偏市场化的业务目前还处在亏损阶段。
投资人都清楚,如果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往往蕴藏着风险。人保再次验证了这句话。
人保车险利润持续下滑,2022年-2024年,人保车险承包利润从113.1亿下降到92.9亿。
车险利润下降既不是因为需求少了,也不是因为竞争格局变了,而是客户结构变了。随着新能源销量的持续增长,车险订单结构正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移。
而新能源汽车出险率要比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这也使人保车险的综合赔付率(赔款/保费收入)从2022年的68.1%上升到2024年的72.6%。
新能源汽车出险率高也不难理解。一来,新能源汽车与产业链配套时间短,相比传统燃油的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等百年老店,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成立时间普遍短,产品提升空间相对大。
二来,新能源出行有能源成本优势,是营运车辆首选。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占比较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使用强度偏大,加大了出险率。
在新能源汽车吞噬财险利润的同时,寿险却到了顺风局。
存款利率下调以及基金净值下降的趋势下,人身险等兼具刚兑与利率优势的产品逆势增长,2024年人身险保费规模逆势同比增长6.1%。
财险利润下滑,寿险业务偏科,人保业绩压力较大。想要扭转不利局面,人保急需补寿险短板。
/ 03 / 管理层面临大考
人保并非只是一时落后。
纵观头部险企发展,国寿、平安都已实现了财险、寿险、银行、基金等业务的综合发展,实现了多条腿走路。反观人保依然在吃老本,除了财险,缺少有竞争力的业务。
人保落后的根源要从管理层找原因。正如业内人士的评价,平安靠“脑”,人保靠“腰”,意思是,人保的优势是有较多精通业务能够一肩挑的中层,但劣势是管理层战略摇摆不定。
面对中国人保行业地位下滑的局面,人保之前几任董事长都曾推动改革。如吴焰构建金融集团的尝试,缪建民的“3411工程”,罗熹的“三湾改编”与“湘江突围”。
不过事后看,上述改革大多并未预期效果,且改革之间缺乏战略连续性。
如吴焰在任时,对人保的规划的方向是金控,但接任者缪建民的业务重点则是保险业务转型,财险业务结构向非车险转型,寿险方面聚焦高价值业务。
战略转型没有带来预期效果,也加速了人保掌舵者的更换速度,继罗熹因为“金句”事件发酵离开董事长职务后,人保董事长职位出现4年3换的情况。
如此关键的职位都能频繁变动,人保也就出现了内控不严的情况,近年来,人保已有多位中高层管理人员落马。
不过好在,人保的管理问题有了好转。
2024年12月,丁向群正式出任人保董事长,成为人保历史上以及保险业首位中央委员级别的企业“掌舵者”。
从丁向群的改革思路看,整体方向利于人保破解业务瓶颈。
如丁向群提出的“绩效一流”(优化业务结构与盈利能力)和“服务一流”(巩固财险优势,提升寿险竞争力)目标,直指人保当前两大核心业务板块“财险:增规模不增效”、人身险拓展进展一般”的痛点。
只是知易行难,中国人保能否重拾竞争力,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作者:杨扬,编辑:夏益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