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热,电风扇越“凉”?

观潮新消费·2025年07月28日 17:54
你吹空调好多年,电扇待你如初恋。

在“史上最热年份”,世界突然变成了一个避无可避的桑拿房,全天候“烘烤”催熟了多条“清凉经济”赛道,而消暑方式的快速变化也为大单品的走红与衰落打开了2倍速。比如,从夏日记忆到消费刺客,再到被人遗忘,对于雪糕而言仿佛只在一瞬间,跷跷板的另一端则是突然走红的冰杯。

在夏日经济的细分赛道中,还有另一组互为替代的产品,因购入单价与使用成本都不低,所以很少会“双开”,它们就是空调和电风扇。

从行业角度看,国内空调年销量从2000年的千万台一路冲至近亿台的天花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目前平均每个家庭有1.46台空调,曾经的新鲜事物变成了居家必备。

而电风扇早就失去了自己的“天花板”,大部分装修套餐里早就没了吊扇。

从使用场景看,电风扇的用武之地逐渐退居夏天换季的前后两端,而空调在盛夏与寒冬都能猛猛地运转,这让电风扇连“夏季限定单品”的名号都已失守,在其余季节空间性价比甚至低于跑步机,而挂在墙上的空调不会为主人带来这些烦恼。

时间不足,空间来补。手持、挂脖、挂腰电风扇独辟蹊径成为大单品,台式小风扇更是直接扭转了替代与对立的关系。

随着气温的逐年增长,在人口密集的办公场所,即便把空调的温度调到最低,也无法完全消除高温带来的闷热感,增加一台电风扇,让冷空气流动起来,逐渐成为夏日消暑的最佳解决方案,量变引发了质变。

回过头来看,电风扇市场的发展也没有印象中那么“凉”,作为“技术改变生活”叙事体系中的“初代网红”,电风扇“红”的时候甚至都还没有“网”,但丝毫不影响电风扇的科技含量。

技术驱动

电风扇一直都是由技术驱动的民用工业品。

1830年,美国人詹姆斯·拜伦受到钟表结构的启发,发明出一款固定在天花板上、以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需要人工爬梯子去上发条,实用性受到影响,但其转动扇叶所产生的阵阵凉风,已然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巨大突破,人类与酷暑的斗争第一次因为效率而发生了质变。

据《甄嬛传》“记载”:甄嬛第一次到雍和宫避暑时,一个自称“朕”的人送了一台装有“西洋机关”的风扇。实际上,这款清雍正铜胎珐琅机械风扇真实存在,是中西结合的机械风扇的代表。除了动力方面有点费丫鬟,设计思路已经趋近于“现代化”了。

实际上,清宫内务府档案《杂活记》完整记述了雍正“主导”风扇研发的过程:造办处将6把羽毛扇固定在楠木架上制成风扇,由人工转动扇柄,6把更比1把强;后因转风扇的人出汗产生“异味”,又改良为拉绳设计,转风扇的人被安排到屋外,堪称人形外机。

由此可见,靠发明创造来消暑纳凉的思路不分中外。

1880年,美国人舒乐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通过电力驱动实现持续送风功能,发明了世界上首台现代意义上的电风扇,人类正式告别手动驱风时代,进入电力制冷新纪元。

1882年,美国纽约克罗卡日卡齐斯发动机厂的主任技师休伊·斯卡茨·霍伊拉研制出商品化的电风扇,并于次年实现量产,标志着电风扇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

相较于1928年才由威利斯·开利发明出的家用空调,电风扇的结构更简单,在生产、流通、安装、价格、使用、功耗、维修方面都有优势,所以更早在民用市场普及开来。

我国第一台电风扇问世于1910年代,由杨济川仿照美国奇异电风扇制成。杨济川、叶友才、袁宗耀三人合办的华生电器制造厂,是我国第一家自研自制的电风扇厂,“华生牌”电风扇在实业救国的热情中诞生,是我国电风扇行业的起点。

电风扇在我国加速普及是在改革开放后,吊扇、台式风扇、落地扇……各种形态的家用电风扇,飞入寻常百姓家。

很多人都会忽视一点,电风扇是几代人的消暑神器,但它本身没有降温的功能。吹电风扇感到凉爽,是因为人体的体表存在大量汗液,电风扇使得空气加速流通,加速汗液蒸发,蒸发吸热,带来清凉。

单从降温的需求来讲,空调的实用性高于电风扇,因此,随着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几轮价格战之后空调普及度大大提高。

但作为一款消费家电,空调无法完全取代风扇。在生产、运输、安装、功耗以及维修成本方面,电风扇仍有优势,而且一直在默默地进行技术的迭代。

比如,直流无刷电机(DC)的应用,取代了能耗高、噪声大的传统交流电机(AC),使得电风扇的能耗普遍降低30%-50%,电机寿命也从5-8年提升至10-15年。此外,通过磁悬浮轴承和精密风道设计,DC电机的运行噪声降至30分贝以下。

再如,空气循环扇,以涡轮喷射送风系统实现3D循环送风功能,通过“吸气-压缩-喷射”三段式气流增强风力和送风距离,搭配360°摇头(左右)+90°俯仰(上下)送风功能,实现3D循环送风。

循环扇的出现打开了很多想象空间。推动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实现“地面-屋顶”立体循环,搭配空调效果更佳,部分电风扇品牌开始强调空调与风扇的搭配效果,这不仅是“打不过就加入”,还可避免旗下两条产品线常年左右互搏。

借助全屋空气对流的卖点,循环扇还切入了大健康赛道,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感应实现自动模式切换,配合加湿、防潮、抑菌、香薰等功能,将消暑的需求扩大到“空气管理”,将送出的风变成“私人定制”,将风扇从“夏季降温工具”重新定义为“全年空气循环解决方案”。

于是,AI技术的引入就显得非常丝滑。从全屋智能的联网,到联动空调、加湿器与空气净化器,再到AI识别语音指令,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追着你吹的电风扇应该不远了。

电风扇行业的技术迭代,本质上是消费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共振。

量价齐升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指出,1961年到2024年中国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1℃。只要气温还在逐年升高,电风扇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随着气温升高,电风扇市场的热度不断攀升。作为一个季节性较强的产品,每年的5-7月是电风扇的主销季。今年以来,电风扇线上市场更是量额齐涨,截至5月21日,整体销售额同比增加26%,销量同比增加接近9%,均价同比增长16%。

另据奥维云网数据,2025年618期间,电风扇销售额突破22.8亿元,同比增幅为37.59%;销量的同比增幅为31.38%,均价同比增长4.7%。

图片来源:奥维云网

销售额的增长明显高于销量的增长,说明电风扇行业已经走上了消费升级的路线。

从不同价格段来看,用户往往倾向于在同等预算和价位的情况下购买更高品质的产品,低价格段的份额占比持续缩减,中端产品的占比增长,也是消费升级的表现之一。

图片来源:奥维云网

2025年618期间,电风扇市场线上价格段销售额占比中,100-200元价格段的占比降幅最大,300-400元价格段的占比增幅最大。

国补政策、电商大促、高温需求固然是推动电风扇量价齐升的利好因素,功能的增加与场景的拓展则是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

京东平台数据显示,6月21日-7月9日期间,手持风扇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5倍,其中冰敷功能型号销量显著增长。有商家在详情页提到:“夏天出门带小风扇,就像冬天揣暖手宝一样是生存刚需。”

据证券日报报道,6月份至7月中,美团闪购桌面风扇成交额同比增长近2倍。另据搜狐网消息,与去年同期相比,江苏省美团闪购桌面风扇成交额增长120%。

手持风扇、桌面风扇凭借便携性优势成为市场新宠,是场景的延伸;300-400元价位段的高端循环扇、落地扇、塔扇销量持续攀升,是技术迭代衍生的市场潜力。

图片来源:奥维云网

不论是夏季前后的居家场景,户外的移动场景,还是空调力度不足的办公场景,电风扇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空调病”是讨论多年的话题,家庭环境中的“一老一小”更喜欢自然风;便携式电风扇将可移动的属性最大化利用,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节能、环保、低碳的需求,也在吸引着一部分消费者选择电风扇。

从行业来看,电风扇已经形成了多个品类分支:落地扇、空气循环扇、冷风扇、塔扇、无叶扇、其他,落地扇和空气循环扇的销售额占比过半,归属于“其他”品类的便携式风扇仍处在上升期。电风扇的升级也有了几大明确方向:个性化、智能化、健康化、场景化。

聚焦同一需求的产品必然存在竞争关系,而空调对电扇的替代关系,在功能和场景的延伸中发生了变化,电风扇没有缺席全屋智能的行业变革。

2018年7月,国内空调产业在经历了为期3年的高增长后形势急转直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2019冷年(即2018年8月份至2019年7月份)的基调——市场低迷,竞争加剧。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推总数据显示,2019冷年国内零售市场规模实现6056万套,销售量同比下降7.59%,销售额同比下降9.95%。

空调行业高速增长的3年,也是电风扇市场下滑的3年。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国内电风扇市场零售量规模分别同比下滑4.9%、4.0%和0.6%。到2019年,零售量规模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1.9%,2020年增速进一步增至13%,主要因疫情期间居家需求增加,以及循环扇、无叶扇等创新品类拉动。2020年电扇产量达2.32亿台,但国内零售量仅为部分,出口占比显著提升。

空调行业连续多年的销量增长,受房地产行业发展、消费升级、价格战等因素推动,这些不会从根本上打消电风扇的市场需求。

有意思报告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些近半数年纪在26—35岁,且过半生活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中,从不用电风扇的人只占不到2%,约96%的人都有一台以上的电风扇,甚至还有超过20%的人家里有4台以上电风扇,实现‘一屋一扇’不成问题。”

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在夏季平均每天使用电风扇的时长超过6小时,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也能用3—6小时之久。特别是在炎夏,很多人会选择同时打开空调和风扇,加速冷空气的流通。相比于空调带来的清凉感,约67%的人认为电风扇吹出的自然风更加舒适。

图片来源:有意思报告

2021年至今,空调与电扇的年销量各有起落,也在各自通过功能与价格的调整挖掘存量市场的增量,电风扇从未被取代,而是默默走上了量价齐升、多元发展的轨道。

好生意?

抛开价格谈功能会看不懂销量,不谈企业谈行业也会看不清市场。电风扇不是伪需求,但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中研普华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电风扇市场中,具备空气净化功能的循环扇市场份额年增30%,无叶风扇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提升至15%,母婴专用静音风扇销量年增40%。

这种结构变化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升级:Z世代群体将风扇纳入“居家美学”体系,追求设计感与智能化;新中产阶层注重健康功能,愿意为H13级滤网、负离子发生器等配置支付溢价;适老化改造则推动大字体显示、一键操作等适老设计普及。

然而,尽管智能升级的趋势明显,但电风扇仍是一个单价较低、购买频次也不高的家电,300元以下价格段在线上平台的销量占比达到6成。前文提及的循环送风、空气净化、抑菌、香薰、AI语音等功能,200-300元价格段的产品都能覆盖。在更高的价格段,竞争的焦点会向设计、安全、健康等环节转换。

比如,戴森推出了一款AM07无叶风扇,售价2999元,国产品牌的同类产品售价普遍在500元左右,而颜值溢价和品牌溢价在家电市场上很难作为常规武器,更像是段誉的六脉神剑。

据2024年财报,以零售额计,美的在国内电风扇市场的线上、线下占比分别为28.8%、40.7%,均为第一;格力仅列出线上份额,以13.01%排在第二。此外,电风扇市场还有艾美特、奥克斯、美菱、钻石、康佳、海尔、长虹、先锋等头部品牌,以及小米、小熊等崛起于线上的新兴品牌,竞争日趋激烈。

比如,京东的“电风扇金榜”几乎被美的、格力、创维等传统巨头横扫,仅小米一家“新企业”闯入热卖榜前十,小米的这款落地扇优势在于与米家生态的深度融合,但缺少了空气净化、抑菌、香薰等“传统艺能”。

美的与格力均未在财报中单独公布电风扇产品线的毛利率,但格力的“消费电器”板块毛利率为34.91%,美的各产品线毛利率均不超过30%,也有研报提到电风扇毛利率约在20%。在高成本、低利润的白电产业,在电风扇讲完从“家电单品”向“智慧终端”转型的故事之前,这仍是一个薄利多销的赛道。

美的集团电风扇产品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风扇的技术门槛不高,特别是在国内激烈的内卷之中,成本空间已然非常有限。尽管消费者对这一传统品类仍有一定的价格敏感性,但就去年行业出现双位数下滑时空气循环扇这一细分品类仍逆势增长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对于电风扇的功能需求正在日益增长。

“一超多强”是电风扇市场的现有格局,随着消费行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趋势愈发明朗,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只能继续向智能化方向寻找议价空间和溢价空间。

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功能上,还体现在生产环节。例如,美的顺德基地引入AI质检系统,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2%;格力珠海工厂推出“模块化柔性生产线”,可快速切换落地扇、循环扇等品类。

头部企业推动落后产能的快速出清,无形中增加了新入局者走向品牌化的难度,大厂之外皆是白牌,才能有利可图。但大厂在研发资金和用户数据方面已经有先发优势,白牌走下沉路线,在百元之下的空间里压榨性价比。

当然也有例外,从巨头与白牌的夹缝中跑出了自己的品牌。

2016年成立于深圳的几素科技“JisuLife”,曾拿下国内手持便携风扇品类第一;2019年开始出海,又拿下了亚马逊北美站手持便携风扇品类第一,5年间海外累计出货超3000万台。

目前,几素科技以北美和东南亚为主要市场,同时布局线上(亚马逊、Shopee、Lazada和TikTok)与线下(沃尔玛、Costco),定价位于20-90美元的中高区间,年出货量保持在千万台。

2020年成立的DREO主攻空气循环扇为代表的智能家电,聚焦于欧美市场中高端群体,以智能化、便捷化、多功能化为导向,月销量稳定在1000-3000台之间,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

出海,正是小家电市场新的方向。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扇出口量42988万台,同比增长24.4%;2024年1-11月出口量56536万台,同比增长43.6%。《纽约时报》甚至将个人风扇描述为“新的必备品”——从现在到2033年,个人便携式风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近一倍。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欧美地区是中国家用电器尤其是白电的主要出口市场,对环保节能、智能化的要求更高;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气候潮湿炎热,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中国制造在这些环节有竞争优势。

反观国内市场,功能性、健康化、智能化、场景化是产品进化的方向,而在经营层面则离不开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场景细分带来需求的细分,实现需求与功能的精准匹配,挖掘更多使用场景,才能让这门生意脱离性价比与同质化的魔咒。

结语

电风扇的市场规模不大,年销售额在百亿级,比不过千亿级的空调,放在零售额9071亿元的中国全品类家电市场上只能归入“其他”;电风扇的市场容量也不小,产销量及保有量都不比空调逊色太多,有些人会在每个房间都摆一台,出门还要拿一个。

当代年轻消费群体对风扇的需求很复杂,既要清凉也要健康,既要功能全面也要操作便捷,既要让老人看得懂又要让孩子打不开;但这种需求又很简单,围绕“吹风”这个需求做加减法,提前想到消费者没想到的需求,就能在同行跟进之前赚走一波溢价。

毕竟,电风扇的诞生带着“技术改变生活”的使命,利润是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初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作者:王叁,编辑:杜仲,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