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记忆,大模型进化的分水岭
今年的WAIC,依旧火爆。
闷热的上海、拥挤的展台、扎堆的AI大模型——这些都是历年WAIC的常态,但今年有些变化。
今年的WAIC上有一个显著的风向标:无论是参展企业还是逛展用户,人们对大模型这一概念已经祛魅,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在问:“有没有落地案例?”
经过了三年的市场教育,用户早已对一遍遍的“模型刷榜”感到疲倦。尤其是2025年开年至今,DeepSeek横空出世,一大批AI“明星项目”应声折戟,创业明星们急了,投资人也急了。
有没有不急的呢?还真有。
据36氪了解,有一家上海AI大模型创企,已经“悄悄”把它的模型技术卖到了世界各地,足迹遍布非洲、中东、欧美、东南亚、俄罗斯……
它主打“离线智能”,将离线大模型的部署边界下探到“千元机”级别,让非旗舰款、甚至是入门款的AIPC、手机、无人机、机器人都能够实现离线状态的实时AI运算——在网络环境极其不稳定的欧、非、俄、中东等地,这几乎是“刚需”中的“刚需”。
这家公司在宣发上极其低调,很少对外PR,也不做大规模宣传。他们团队内部曾有一句戏言,“我们不装‘高大上’,我们去‘打穿华强北’。”
普通人听着像自谦,但业内人听着倒吸一口凉气——深圳华强北什么地方?全国,乃至全球科技电子炮火最密集的战场,“一天开模、三天量产”的奇迹之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主阵地,也是竞争最惨烈的“近身肉搏”“刺刀见血”修罗场,也诞生了无数电子科技产业的“水下独角兽”。
这家创企叫RockAI(上海岩芯数智),在WAIC 2025期间,我们终于找到机会和它深入聊了一聊。
01. 神秘的“水下独角兽”
RockAI成立于2023年6月,是A股上市公司岩山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其核心产品是国内首个非Attention机制的Yan架构通用大模型系列,能够让堪称“算力巨兽”的AI大模型离线部署在低功耗设备上,无需联网,实时运算。
RockAI所实现的离线智能,并不是简单地对“大模型”进行蒸馏、剪裁得到“小模型”,而是从底层架构开始颠覆,走了一条不同于OpenAI、不同于Meta、不同于DeepSeek,也不同于任何大模型公司的道路。
在本届WAIC期间,RockAI还推出了最新一代Yan 2.0 Preview大模型,将多模态能力进一步拓展到视频领域,并引入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记忆单元,让模型拥有自主学习能力。
低功耗、高性能、离线智能、非Transformer,这几个是RockAI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也是客户最终选择RockAI的原因。
02. 离线智能
在今年3月的MWC(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部署RockAI大模型的AIPC产品在该品牌方的展区展出,现场的反馈堪称“炸裂”——欧美、非洲、俄罗斯等地的经销商几乎当场拍板销售意向,隔壁展区的友商探头探脑地过来围观,神秘兮兮地问:“这个价格居然能做到离线?”
实际上,海外用户对于AIPC的离线需求,非常强烈。
举个例子,RockAI产品中最受海外用户欢迎的功能之一,是智能会议助手,它能在线上会议期间帮用户进行实时文字转录、翻译、会议记录、会后总结等。
听起来像国内“社畜”的日常,但是,大量海外企业有着极其严格的数据安全制度,商业会议的数据不允许发到云端处理。
这时候,离线的智能会议助手称得上是“救星”了。
此外,网络设施的稳定性也是海外用户的日常痛点。享受惯了国内5G高速网络的设备刚去海外往往会“水土不服”,网络昂贵而不稳定、时常掉线不说,转圈转了10分钟,最后返回网络错误信息才是真正的崩溃时刻。
即便在国内,也有大量品牌商、ODM厂商对于大模型本地化、产品差异化升级有着强烈需求。
例如,曾经人脸识别、语音识别、OCR拍照识别等AI能力都是旗舰产品的独有功能,但随着算法、芯片、麦克风、摄像头模组等一系列产业链创新,如今这些功能如今成了“千元机”的标配,不少AI功能甚至下放到了离线的台灯、冰箱、洗衣机、电饭锅上,进一步拓展设备智能的边界。
这是所有前沿技术的必经之路,大模型也不例外。
当前,搭载RockAI模型的设备出货量已经初具规模,其客户不仅有上文提到的消费电子品牌方、ODM厂商、手机、机器人、车载芯片等,还有大量对功耗、性能要求更为极端的家电、XR眼镜等厂商前来寻求合作——这些嗅觉最为敏锐的厂商,许多来自华强北。
社交媒体上各类“AI入侵华强北”
03. 大模型的记忆力
在今天,当“百模大战”几乎全面熄火,大量明星创业项目急着转型、上市、同样喊出“颠覆Transformer架构”的口号时,RockAI的大模型却已卖到了世界各地,其积累的庞大而丰富的技术资源、工程化经验,足以甩开对手几个身位,成为大模型这一赛道中最低调、却又最不容忽视的“水下独角兽”。
而RockAI的真正野心,远不止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家电设备的智能化。
它想要的,是那个所有AI从业者梦寐以求的东西——通用人工智能(AGI),而记忆则是本次Yan 2.0 Preview的核心,他们展示的机器狗,活灵活现的体现了什么是大模型的“记忆”能力。
在传统大模型中,知识往往依赖外挂式的调用(如RAG),而搭载Yan 2.0 Preview的机器狗通过将记忆深度融合进模型参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记忆”与个性化理解。这种记忆不是临时存储,而是一种随着用户交互逐步演化的智能积累,让设备具备“了解你”的能力,成为用户思维的延伸,而不仅是工具。
更关键的是,端侧部署让这一切发生在本地终端,保障隐私的同时也提升了响应速度和数据安全。未来的设备将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的机器,而是拥有感知、记忆与学习能力的“数字大脑”。
人类的智能之所以得以发展,根本在于对经验的积累与记忆的演化——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理解与个性形成。同样地,大模型若想从“强大工具”迈向“智能体”,就必须具备类人的记忆能力。只有当模型能够记住用户的偏好、语境与过往交互,它才有可能提供持续进化的服务,实现真正个性化的陪伴与决策支持,赋予机器以类似人的思维延续性与成长潜力。
RockAI认为,当每台设备都具备记忆和自主学习能力,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能彼此协同、共享经验的智能体。这样的分布式智能网络将催生出“群体智能”,让系统整体远超个体之和,形成类社会化学习机制,他们认为这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结语:分水岭上的大模型
虽然,此时此刻聊AGI还是太早了,我们把目光放回到今天,大模型已经走到了行业分水岭。一方面,是“百模大战”的全面熄火,一大批明星项目陷入焦虑,行业洗牌、收缩、裁员。
另一方面,却是设备商、品牌商、用户对于AI大模型的大量真实需求、大量未被满足的落地场景。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7年,华为、苹果、三星陆续推出自家首款手机AI芯片,将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大战从云侧正式拉到离线端,自此拉开了近10年的全民AI热潮。
2025年的今天,在行业一片焦虑中“逆势增长”的RockAI,也许正映出了潮水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