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谦:聊聊职场“厌蠢症”

首席组织官·2025年07月24日 09:24
你的上级有“厌蠢症”吗?

若干年前,我参与一个高科技创业公司组织策略咨询项目。安排高管访谈之前,客户公司HR善意提醒我们,“我司有几位高管,访谈他们的时候,他们最开始会漫不经心甚至鼻孔朝上。等他发现你们的思维敏捷度能跟上,他才愿意和你们对话……

有一次,我和一个企业讨论高管团队工作坊安排。在谈到某个细节时,HR和CEO的想法有些出入。CEO不顾我们在场,突然开骂:“你们HR都是什么脑子,怎么这么笨!”作为第三方顾问,我要说句公道话,这个CEO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却苛求别人的理解能力。

还有一次,我给一个企业做培训,课后被邀请和高管团队一起吃饭。一番客套寒暄之后,现场突然变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于是,创始人开始点名高管说这说那。每个高管说完之后,创始人都会点评“不够深刻”,“站位不够高”、“这个说法有问题”,……后来,创始人有急事先走了,高管们就开始和我天南海北的侃。创始人在,高管们噤若寒蝉;创始人不在,高管们口若悬河——这种反差让我颇感意外。

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见闻或经历?我们借用一下“厌蠢症”这个网络流行语:个体因他人表现出缺乏常识、逻辑混乱或行为低效而产生强烈负面情绪的心理状态。本文就来聊一聊:职场厌蠢症有哪些特点;为何出现;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如果你的上级有厌蠢症怎么办。

01 有厌蠢症的人一般有哪些特点?

有厌蠢症的人,顾名思义,典型特点是对他人“愚蠢”行为(如基础技能缺失、理解迟缓)感到不耐烦、轻蔑甚至愤怒。他们习惯于通过言语嘲讽(如“这都不会?”)、回避接触或肢体语言(翻白眼、皱眉)表达反感。

有些人本身其实不聪明(甚至有点蠢),只是自以为是,还厌别人蠢,但这种人是少数,本文就不费笔墨去讨论了。本文讨论的主要还是那些自己聪明度尚可的人群。

尽管厌蠢症这个词在互联网上流行始于2022年底,但在职场中,厌蠢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在企业创始人/CEO/高管身上尤为常见。

著名的高管教练Marshall Goldsmith在其著作《习惯力》中,总结了20个让高管犯错而不自知的魔鬼习惯,其中很多都有厌蠢症的影子,比如:

太喜欢加分:不管有没有必要,每次讨论的时候总是要发表一番自己的见解,对别人进行提示或引导;

太喜欢点评:总要对别人的说法评论一番,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总是发表破坏性评论:总是为了让自己的言语听起来更深刻、更诙谐,而说出一些不必要的讥讽的话;

喜欢用“不”、“但是”或“可是”开头:过多地使用否定式过渡语,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方,“你错了,我才是对的”;

告诉世界你有多聪明:总是要告诉周围的人你比他们想象得更聪明;

否定他人或故作高深:总要用自己的负面思维去影响周围的人,即便是在毫无必要的时候,比如“让我来告诉你这样做为什么不行”;

……

从上述描述不难看出来,厌蠢症的人一般喜欢通过否定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此外,厌蠢症的人一般会严重低估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他不理解普通人的难处,看不到不同人之间的起点差异,专业壁垒,经验差异。在他看来,很多事情三五下就能搞定,“这有啥难的”这句话常挂嘴边。他认为自己能这么做到,其他人也应该这样。他对“普通人的卡壳”毫无共情,要是其他人做不到,那就是“蠢”。如果下级向他求教,他也喜欢直接给结果,完全没有耐心给思考过程,很多时候,结果是最没意义的,真正有价值的是思考过程,这才是能举一反三的东西。在他看来,思考过程都应该可以自己悟,其他人悟不出来,那也是“蠢”。

还有,厌蠢症的人一般执迷于解决自认为的“高难度问题”。在他们眼里,简单的、直接的、客户最想要的,通常配不上他的大脑。他们要搞点高难度、技术含量高、最好还听起来深不可测的活,才能体现“高智商人设”。客户很多时候只想要个稳定可用的功能,他非得引入一大堆新概念、新技术,新到连客户都听不懂。团队本可以先解决核心痛点问题,他偏要先试个最前沿的、最烧钱的方案。

02 为什么会有厌蠢症?

为什么会有人呈现出厌蠢症相关的行为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主要有两种情况。

呈现出厌蠢症行为的人,不少是天赋型选手,他们往往不是靠“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熬出来的,而是凭悟性和极强的自驱力迅速突围。他们往往年少成名,等不得大器晚成,他们在所辖领域较早的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当然,运气也很重要,但他们自己往往选择忽略。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们通常表现出“自恋型人格”。如果说天赋与成功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膨胀,那么不受约束的权力进一步诱发了狂妄。这也是厌蠢症在创始人/CEO/高管等人群中发生率更高的原因。

但还有一种情况,不是“自恋型人格”,而是“冒充者综合征”与"防御性投射"的相互作用。他们在成就面前陷入"自我怀疑"的煎熬,但又通过"贬低他人"来转移这种痛苦。这两种心理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同源,很多时候都是应对童年创伤的心理策略。

他们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因于运气、时机或他人的帮助等外部因素,而非自身的能力,从而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是个骗子,并且害怕被他人揭穿。在情感忽视与语言暴力环境中成长的童年,尤其容易发展出这种自我认知模式。他们的养育者要么冷漠忽视其情感需求,要么粗暴否定其自我表达,导致孩子从未建立起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说冒充者综合征是内化创伤记忆的直接表现,那么防御性投射则是将这种痛苦体验转移到他人身上,以获取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投射"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通过将内心的负面因素投射到外部世界,个体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读到这,你是否会发现。很多厌蠢症人群只是在智力上有点自鸣得意的小聪明(但又不系统),但在人际上却是“又怯又蠢又坏”。而大智若愚的人一般不会罹患厌蠢症,因为知道自己同样蠢。

03 厌蠢症会带来哪些问题?

理解了厌蠢症的行为特点和精神源头,就不难想象厌蠢症带来的问题。

厌蠢症的人带的团队,能力也许不差,能量却是极低。厌蠢症的人,本事更多体现在摧毁信心上,而不是建立信心上。他们总是喜欢通过否定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必然会导致团队成员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都担心“言多必失”,担心“做越多错越多”。所以才会出现最开始我描述的那种场景——创始人在,高管们噤若寒蝉;创始人不在,高管们口若悬河。

厌蠢症的人看似高瞻远瞩,实则可能刚愎自用,空中楼阁。一个人觉得自己最聪明,就很容易对外部信息选择性忽视。无视一线团队的声音,不信客户反馈,不信可执行性建议,觉得别人都是“蠢人说的废话”,非要按自己脑子里的完美模型推进。总要去挖掘客户潜在的需求,甚至要引领客户需求,教育客户教育市场。可惜,市场从来不按一个人脑子里的剧本走,一旦判断失误,损失的可是整个团队的努力和时间。别看他们嘴上动不动“战略高度”,真要把思路落到执行,常常是空头支票。前期没听真话,中期要求太理想化,后期又懒得跟进细节。说起来一个比一个牛,做出来可能一个比一个垮。

厌蠢症的人明明强调智力筛选,可往往带不出高徒。他们和“因材施教”、“耐心倾听”、“教练式反馈”、“点燃他人”这些描绘彻底绝缘。下级跟着他,没机会提问、试错、思考,有问题被嘲讽,不敢说,久而久之要么离开,要么学会“装蠢、藏拙”以求短期存活。由于无法和高能级人才建立深度工作关系,团队就只能靠一个人的脑子演独角戏,越走越窄。

读到这,你不妨拿你所在企业的创始人/CEO/高管/上级们对照本文,看看他们有没有厌蠢症。你也可以想想你自己,有没有一点轻微的症状(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症状)。

04 假如你遇到厌蠢症的上级

假如你遇到了厌蠢症的上级,如何面对?

厌蠢症的上级,招来的人往往都不蠢,他能选你做下级,说明你的智商不低。以此推论,你的同事们智力也一定尚可。一群聪明人在一起,还是更有可能做成一些事。看着“事业成功”的分上,你可以考虑忍受一下厌蠢症上级的臭毛病。

如果运气好一点,厌蠢症上级还比较慷慨,发钱大方,你可别跟钱过不去,就当他除了付给你正常薪资,还额外给了精神损失费。

不过,慷慨是种稀缺的品质。如果厌蠢症让你付出了很多情绪劳动,还不给钱,只要你有其它机会,就义无反顾离开他。并且可以用“我之前那个奇葩老板……”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算是一种和朋友、新同事的“情绪消费”,这种消费不用付出额外成本,毕竟之前被迫“储值”。

假如你羽翼未丰,一时半会找不到其它好的机会,那我建议你继续把厌蠢症的上级当磨刀石吧。对他的挑剔你可以表现得“洗耳恭听”,在动手干活的时候“真心诚意”的劝自己,“连他这样的奇葩老板我都能伺候好,我以后天下无敌”。而且,不要指望他教你什么,只需要他用你。其实,很多人才是用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你也可以多关注厌蠢症上级的优点,他能在你之上,是否还是有其职场竞争力?不要只用放大镜盯着他的毛病,毕竟聪明人都有点毛病。你换个上级,没有厌蠢症,说不定有其它症。你还可以找机会呈现你的优点,并拿到硬气的结果,体现你的价值。这样就多了一些和厌蠢症上级对话的勇气。

当然,如果你是“小强中的战斗机”,也可以和“剩下”的团队成员一起,陪着他走弯路,陪着他治愈自己的童年。世界很奇妙,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可以把未来交给时间。

厌蠢症的上级虽然在公司内/团队内横行无敌,在外面可没人惯着他,外部不留情面的反馈有时候会不期而遇,等他接受“一万点暴击”之后,说不定会醒一醒;

也许某一天,厌蠢症的上级能遇到一个他信服的高管教练,开始接受“内在小孩疗法”从而认知重塑;

也许团队中,会出现一个能和他演对手戏的高能级搭档,这个搭档可以成为他和其他团队成员中间的缓存带;

也许他有了孩子,自己带娃,会有很多改变,毕竟不能厌恶自己孩子蠢,不能把孩子“辞退”自己不当爹;

……

05 结语

我自己没怎么在厌蠢症上级手下工作过,对厌蠢症的思考,也只是源于工作中对有限的客户企业的观察而已。即便我能“感同身受”,但和“切身体会”还会有很大偏差,因此,本文内容做不到严谨的专业分析,只是观察总结,仅供参考。

但是,此文还有两个目的,希望那些已经有厌蠢症的人看了有所触动,多一面镜子,知道他人眼中的自己。也希望可能演变成厌蠢症的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症状)有所触动,未来不要变成自己曾经恐惧的样子。

最后,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自己也有一些行为符合厌蠢症的特质,写此文,我也是警醒处在病症潜伏期的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组织官”(ID:COO-STRATEGY),作者:左谦,36氪经授权发布。

+1
6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我们专注的领域是组织、文化及领导团队。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