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开启上市辅导:资本热捧,量产未至

IT时报·2025年07月23日 19:18
从“春晚表演咖”到“居家保姆”还要走多远?

7月18日,证监会官网披露的辅导备案信息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首次公开募股(IPO)辅导,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计划最快于今年10月完成上市条件评估并推进IPO筹备。

作为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的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在此前已展现出强大的融资吸引力——C轮融资7亿元后估值达120亿元,投资方名单涵盖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蚂蚁、吉利资本等巨头,且老股东悉数跟投,这一系列动作被业内视为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长期价值的坚定背书。

然而,与资本热捧形成对比的是,产业链端尚未出现明显的量产信号。

“目前和宇树的合作一切正常,并未观察到他们在采购力度上有显著提升。”多名宇树供应商工作人员向《IT时报》记者透露。

“热钱”正在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10日,国内的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41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站在技术与资本的交汇口,宇树在给资本市场讲好故事之前,必须直面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面临的三个共性问题,如此,这家中国人形机器人“网红”公司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第一问

硬件成本居高不下

人形机器人保姆何时进家庭?

“单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来看,目前还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的采购需求,供应商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这一领域。”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向《IT时报》记者坦言,作为宇树科技的供应商之一,速腾聚创的合作覆盖激光雷达、传感器及灵巧手等多品类,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采购量尚未出现显著增长,“核心原因还是当前市场以科研需求为主”。

这一现状并非个例,而是行业共性。宇树科技虽在四足机器人领域有显著优势——2024年全球销量达2.37万台,占据近70%市场份额,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超1500台,核心客户覆盖高校与科研机构,形成技术研发与市场验证的初步闭环,但产品应用场景仍集中在实验室与展会,其人形机器人虽因春晚表演、北京马拉松等场景引发关注,但消费者反馈显示,现有产品在算法适配、功能拓展上高度依赖专业研发能力,普通用户难以实现个性化场景开发,C端市场拓展存在明显瓶颈。

从成本结构看,量产瓶颈更为直观。“一个六维力传感器价格约1.5万元,一台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20个关节电机,单个关节电机在千元左右,再加上万元级的灵巧手,硬件成本居高不下。”一位具身智能行业观察人士向《IT时报》记者透露。

特斯拉AI Day数据亦显示,人形机器人核心硬件成本达10.10万元,占总成本的69%,其中灵巧手、行星滚珠丝杠等部件降本空间虽大,但短期内难以突破。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宇树G1官方售价仍维持在9.9万元起,其官方出售的两款关节电机价格在800~1500元区间,但客服表示G1所使用的关节电机并非这两款在售产品。二手市场上,G1单天租赁价格为1000~3000元,较高门槛进一步限制产品向消费级市场渗透。

面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培育期特性,供应商已开启多元化布局,在无人配送、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若未来家庭场景实现突破,需求爆发或将推动产业链采购量质的提升,但就目前而言,‘科研先行、商用试水’仍是主旋律。”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二问

表演性大于实用性

产业路径能复刻“自动驾驶”吗?

宇树科技冲刺IPO的节点,恰逢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跑的关键期。

一方面,行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颠覆性产品”,市场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另一方面,商业化落地案例频现,7月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中,宇树科技以4605万元中标小尺寸机器人及灵巧手项目,同期优必选以9051万元拿下汽车制造场景订单,印证B端市场的破冰迹象。

赛道热度攀升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加剧。

今年以来,智元机器人跨界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等12家企业赴港递表,优地、节卡等品牌亦传出IPO计划。资本竞速下,行业竞争已从技术比拼转向“技术+商业化”综合较量。宇树虽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占据近70%市场份额,但人形机器人赛道尚未形成绝对壁垒。波士顿动力全电动版Atlas已实现高精度动作复刻,国内智元、云深处等企业在工业场景落地进度上亦不相上下。

从产业现状看,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鸿沟依然显著。尽管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比达63%,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场景需求挖掘仍是共性难题。摩根士丹利曾预言“人形机器人将成未来十年最大科技主题”,但现实是,即便头部企业也难逃“表演性应用多于实用性落地”的困境,除高校实验室外的规模化商用案例仍显不足。

这种落差背后,是行业仍处于“功能验证向场景适配”转型的阵痛期。

“当前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能力不足。”上述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此外,用户体验短板也制约复购——部分客户反馈电机故障维修周期长,软件算法迭代滞后于硬件更新,这些问题均需在上市后通过资本投入加速解决。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场景正成为破局关键。宇树B2-W在能源行业订单增长,优必选中标汽车制造项目,智元机器人切入电力巡检领域,“人形机器人或先在精密装配等B端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再逐步向C端渗透,这一路径与自动驾驶发展规律高度相似。”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

第三问

百亿“热钱”涌入

市场能容纳几多“宇树”?

宇树科技的资本路径,正折射出具身智能赛道的估值逻辑分歧。

宇树的C轮融资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7亿元募资额,估值达120亿元,较前序融资大幅提升;二是投资方涵盖中国移动、腾讯、吉利资本等产业资本,叠加老股东悉数跟投,显示了对其“硬件+算法”模式的认可。

创始人王兴兴通过直接持股与员工平台合计掌控34.76%股权,按当前估值计算,对应身价超40亿元,成为市场讨论估值合理性的焦点之一。

与此同时,估值争议客观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三点:其一,当前10亿元的年营收额能否持续增长,且盈利状态能否维持,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高,若上市后营收增速不及预期,高估值难以支撑;其二,规模化落地的时间窗口很关键,如果3~5年内能实现王兴兴所述“多场景应用爆发”,估值天花板将上移;其三,二级市场情绪周期有多久,如果上市恰逢硬科技投资热潮,估值或许会突破预期。

目前,有投资人参照影石Insta360上市后近5倍的涨幅,认为宇树市值或达1000亿元;也有观点认为500亿元更为合理。

从行业资本生态看,宇树IPO具有标杆意义。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向《IT时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的关注度有助于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建立品牌认知,吸引海外客户与合作伙伴。同时上市有助于企业拉动供应链整合,提升国内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IT桔子数据显示,各地政府设立的机器人产业基金已超百亿元。产业资本深度参与,海尔领投星动纪元,美团加注它石智航,政府引导基金密集布局,形成“产业资本+财政资金”协同格局。

这种资本热度已传导至二级市场,上纬新材6天市值涨213%,港股12家递表企业中,5家已通过聆讯。

“上市对宇树而言是把双刃剑。”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一方面,资本注入有助于加速技术迭代与产能爬坡;另一方面,公开市场对财务透明度、商业化进度的要求更高,若无法如期兑现增长预期,估值可能面临回调。”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价值终需回归产业本质,唯有突破核心技术、降低制造成本、拓展应用场景,才能支撑起万亿市场规模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宇树及同行们必须跨越的终极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毛宇,编辑:郝俊慧、孙妍,36氪经授权发布。

+1
2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