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价值创造、捕获与毁灭——API时代的经验教训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从API到MCP的标准化宿命:协议普及总会将价值挤压至价值链的两端——上游云巨头收割规模红利,下游垂直专家靠壁垒存活。中间层毁灭史正重演。文章来自编译。
MCP与API的相似性
当Anthropic在2024年底推出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时,整个开发者社区都为之振奋。混乱如意大利面条般的AI集成难题终于迎来了解决方案。MCP为AI系统与外部服务通信提供了一套简洁的标准化方案——正如API之于互联网,MCP之于AI智能体。
一众开发者迅速响应。开源MCP服务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范围覆盖了数据库、生产力工具和内部开发基础设施。创业者开始宣传基于MCP的智能体原生公司。作为投资者,我们看到新技术栈雏形正在形成:MCP架构正催生一批以智能体为核心的全新企业类别。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0年代的API浪潮曾许诺实现web的无缝互操作,资本疯狂涌入横向API平台,试图掌控"数字连接层"。但多数API公司最终都失败了。幸存者如Stripe、Twilio、Auth0、Marqeta、Plaid的胜出秘诀在于:掌控了监管或垂直领域的复杂规则,而非仅提供接口端点。
那个时代教会了我们一个真理:当连接层标准化后,价值将发生转移。上游会流向赋能系统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下游则汇聚到解决垂直领域难题的专家。作为粘合剂的中间层终将被挤压。MCP时代将重演这一幕——标准化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将淘汰整个浅层集成业务类别。若有人误将协议采用率当作护城河,必将付出代价。
本文我们将探讨:MCP的本质特征、与历史集成方案的差异、API优先初创公司普遍消亡的原因,以及对新一代AI原生基础设施的启示。我们将揭示在什么地方可创造价值、价值捕获者的特征,以及如何规避API时代的错误。
技术入门:什么是MCP?
MCP定义了AI智能体与服务交互的标准方式,包含三大核心组件:(1)工具发现——探查服务能力边界;(2)指令解析——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精准指令;(3)标准化响应格式——确保输出结果可预测。表面看这像是API标准化的翻版,但关键区别在于MCP实现了更深层的突破:不仅描述语法结构,更能捕获语义意图。它让AI系统真正开箱即用地理解并使用服务。
![]()
图1:API为应用赋能,MCP为智能体赋能——标准化大语言模型与外部服务的交互方式 API时代开发者需研读冗长文档理解接口功能,手动构建认证流程、错误处理、重试机制等外围模块。将AI系统接入HubSpot这类服务时,需定制认证流程、转换专属数据格式、逐个解决兼容问题。Swagger等工具虽能描述端点,却无法保证使用的可靠性,导致每个团队都要重复造轮子。
MCP将混乱转化为即插即用标准。它规范了三大关键:AI系统如何发现可用功能(工具发现)、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如"查找上月所有联系人")、接收跨服务统一响应。认证、错误处理等通用逻辑被内置于协议,开发者从此摆脱基础模块的重复建设。被标准化的正是AI与服务集成混乱的整个流程。
API的崛起与歧路
理解MCP的演进方向,需回溯上一波API浪潮的潮起潮落——为什么多数API初创公司折戟沉沙,少数却捕获超额价值?API发展历程中暴露的结构性陷阱,正在MCP生态中悄然重现。
历史背景:REST API的黎明
2010年前,API多为笨重的SOAP协议主导,主要用于企业间集成。初创公司难以接入外部服务,被迫自建全套系统或依赖临时合作。风投资本极少关注"API业务",因其缺乏清晰商业模式。API当时被视为技术管道,而非能独立创收的产品。
REST/JSON的出现改变了一切。API变得更轻量、简洁、易用。推特API(2006年推出,2010年后普及)成为范式:这是一个任何开发者都能调用的公共JSON端点。个体开发者无需企业资源即可基于强大外部系统开发应用,由此开启"API即产品"时代(2010-2013)。Stripe(2011)用几行代码实现支付接入,Twilio(2016年上市)将通信能力转化为开发工具,Marqeta(2010年成立,2021年上市)把长达数月的银行发卡流程变成可编程API。这些企业证明API不仅能作技术设施,更能奠定全新的商业模式。
横向与纵向之争:两种结局的启示
随着API进化为独立产品,两种战略路径浮出水面:提供通用基础设施(路由、认证、数据转换)的横向API,与深耕垂直领域(支付、金融科技、安全)的纵向API。前者承诺普适性与规模效应,后者追求竞争壁垒与高毛利。
为什么横向API看似黄金,却大多折戟?
横向API初创公司曾是风投宠儿。其商业逻辑是成为互联网的"通用管道层"——从Uber到GitHub,所有应用都将流经你的基础设施。只需收取万分之一的交易费,便能打造出庞大的商业帝国。
但现实残酷。
第一重打击来自云巨头。AWS、GCP和Azure将API路由管理视为推动计算资源消耗的引流工具。AWS每百万次请求仅收费0.01美元,让独立API网关公司无利可图。当AWS推出Lambda集成和全链路追踪时,部分API初创企业发现核心功能已被资金更雄厚、基础设施更完备的平台复制。比方说2015年问世的AWS API Gateway,凭借更低的定价、更深度的集成与更广的分发渠道,直接碾压了Apigee、Mashery等公司。
第二重打击来自开源力量。Kong、Postman、Swagger UI等工具提供了免费的社区方案,令专有API平台难以对基础功能收费。这种竞争压力持续侵蚀着整个API生态的利润空间。
第三重打击源自护城河的缺失。横向API既无网络效应,也无用户粘性,更不存在转换成本。开发者随时能用更优的替代方案更换通用API网关。这导致了功能与定价陷入双重内卷。
为什么垂直API能构筑真正的壁垒?
少数成功的API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掌控了垂直领域中难以复制的复杂规则。
Stripe不仅处理支付,更包办PCI-DSS合规认证、全球清算、纠纷仲裁等全套流程。竞争者无法一夜间复制其监管与运营体系——越是深入支付生态,其不可替代性就越强。
Auth0和Okta则深植于企业安全架构。它们不仅是API接口,更是合规执行者,与SOC 2认证、SAML协议、审计日志等法定要求深度绑定。这种强关联性形成真实的转换阻力,合规门槛更构筑天然屏障,令其免受被商品化的命运。Plaid与Yodlee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成功,则源于对混乱的银行系统对接、牌照壁垒及信任机制的掌控——它们的护城河本质是准入许可与行业公信力。
图2:垂直API因攻克难题而胜出,横向API大多沦为商品
企业结局印证了这一规律:垂直API公司估值高出数个量级(Stripe估值峰值达950亿美元),它们通过掌控垂直领域复杂工作流捕获价值;横向平台则因提供可替换的"管道"而难逃被低价收购的命运。
API淘金热:风投与创业者的得失启示录
Stripe、Twilio、Plaid的早期成功引发淘金狂潮。"API优先"突然成为可扩展性强、对开发者友好、高毛利业务的代名词。既然通过简洁API按调用次数收费就能盈利,何必费心开发带UI界面的完整SaaS产品?单位经济效益也颇具诱惑:API能直达技术用户、按用量收费、随客户成功而增长。
资本蜂拥而至。种子轮与A轮融资涌向了所有带端口的项目,YC批量孵化API优先初创公司。Twilio以约40倍市销率上市,Stripe成为私募市场宠儿。创业者鼓吹"集成便利性将带来网络效应",声称自己的API将成为每款应用的默认底层。
这套理论纸上谈兵时很完美,却忽视了三大现实:
第一,多数API只是功能模块而非独立业务。开发者会集成这些API,但不会对其忠诚。当巨头携资源优势入场时,所谓网络效应往往只是转瞬即逝的先发优势。
第二,云巨头可没睡着。AWS、微软、谷歌看到市场热度后,直接发动初创公司无法承受的价格战。即便如Twilio这样的成熟API企业,也曾警告投资者亚马逊正通过AWS Pinpoint侵蚀其短信和语音业务。创业者严重低估了云厂商"亏损打API战换取基础设施胜利"的决心。
第三,风投低估了基础设施层的商品化速度。API标准化程度越高,开发者切换成本越低,价格掌控力就越弱。多数横向API初创公司要么破产清算,要么低价抛售。
结局早有预兆:横向层的赢家终是基础设施巨头(AWS/微软/谷歌),而非开拓该领域的API初创公司。API标准化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被云厂商收割。与此同时,幸存的垂直API企业却成为2010年代最具价值的软件公司——它们证明:垂直领域的专业壁垒,是连云巨头都难以复制的持久竞争优势。
标准化如何重塑价值分配
标准不会消灭价值,而是将其转移至技术栈的其他层级。当标准诞生时,连接层会被扁平化——集成成本骤降,互操作性无处不在。价值随之向上游(提供规模与可靠性的基础设施)和下游(解决标准覆盖外垂直领域难题的专家)转移。这一规律正是理解API公司普遍失败、以及多数MCP初创企业将重蹈覆辙的关键。
图3:与API时代类似,MCP价值将向技术栈两端聚集——中间件终将被商品化
历史总在重演。
1983年TCP/IP成为标准网络协议后,IBM、Novell等公司的专有网络栈迅速被商品化。协议本身虽免费,价值却向上游的思科(路由器)和ISP(访问控制)、下游的网景(应用层)转移。HTTP与REST API遵循相同路径:当开发者用几行代码就能调用端点时,集成变得廉价。价值流向变现基础设施的AWS等云厂商,以及攻克垂直领域复杂难题的Stripe、Twilio。
价值毁灭同样可预见。企业中间件和EAI供应商(如Tibco、IBM BizTalk)的高毛利集成套件,在REST工具普及后迅速贬值。曾收取10-50万美元定制费的集成咨询公司,其商业模式在开源工具面前土崩瓦解——开发者数日即可完成服务对接。
非科技领域亦是如此。
集装箱标准化摧毁了中游的劳动力价值(港口工人、装卸工),上游的马士基凭借物流规模优势获利,下游的联邦快递则通过末端优化和软件追踪变现。Visa等信用卡网络标准化了交易层(令银行直连接口商品化),却通过掌控支付通道抽成捕获上游价值;下游的金融科技公司则基于该标准,为开发者提供捆绑反欺诈/合规功能的支付解决方案。
规律始终是一样的:碎片化催生了标准需求 → 标准实现了互操作但导致集成层被商品化 → 市场总量因摩擦减少而膨胀 → 价值最终聚集在两类角色上:具备规模壁垒的上游巨头、拥有垂直专长的下游专家。
价值创造、捕获与毁灭:MCP vs API
从API到MCP的演变,标志着AI技术栈价值分配机制的根本变革。MCP通过将AI智能体互操作性通用化而创造价值——标准化协议令任何大语言模型都能与所有服务通信,从而解锁了此前因成本/复杂度无法实现的AI工作流。
图4:API与MCP时代的价值创造、捕获与颠覆路径
MCP时代的上游价值捕获者是OpenAI、Anthropic等模型宿主。随着智能体使用规模扩大,它们将收割大部分计算与推理收入——每次MCP交互都需要模型推理,形成随采用率增长的直接收益流。这与云厂商在API时代收割基础设施价值的逻辑相似,但AI工作负载的计算强度可能带来更高毛利。
下游新兴价值则出现在垂直领域:专攻合规场景(如HIPAA认证/SOC 2合规智能体)的MCP方案因解决通用智能体无法应对的监管难题而享受溢价;追踪智能体性能/意图成本/ROI的可观测平台,将成为智能体世界的Datadog。
但就像API时代一样,新标准将攻占旧技术栈的大片疆域:首当其冲的是那些收取六位数报价、手动对接大模型与企业系统的公司,以及依靠专属连接器构筑护城河的企业——如今耗时数周的工作,未来通过标准化MCP服务器只需数分钟。
接下来被商品化的将是通用"MCP连接器"初创公司。就像云厂商曾通过免费捆绑基础功能碾压横向API供应商一样,OpenAI等玩家内置的标准连接器将令同质化MCP工具彻底过时。
API时代已经给出了令人痛苦的验证:缺乏护城河的横向"开发者便利性"业务终将陷入零和竞争。多数API初创公司倒在变现"数字连接层"的路上,真正胜出者都扎根于专业壁垒深厚的垂直领域——Twilio存活并不是因为提供短信API接口,而是因为掌控了他人无法复制的电信监管规则与运营商关系。
MCP时代同理。如果你的卖点仅是"连接工具与智能体",却缺乏监管壁垒/技术独特性/垂直深度,注定被取代。唯有攻克基础模型供应商不愿触碰的现实世界复杂难题,MCP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初创公司在MCP技术栈的破局点
新兴MCP技术栈重现经典的战略分野:横向玩家构建通用工具服务于多场景,垂直玩家深耕垂直领域解决专业难题——这正是初创公司的机会所在。
图5:横向MCP市场拥挤不堪,真实壁垒存在于垂直场景与嵌入式智能体应用
当前多数MCP初创公司扎堆的工具与编排层严重同质化。Glama、Mintlify等企业正在开发MCP网关、开发者市场等基础设施工具,但聚焦通用功能而非领域工作流。这类公司或许能成功一时,但其横向属性极易被基础模型厂商或云服务商通过功能捆绑扼杀。除非向纵向转型或建立专属分发渠道,否则很难成行业定义者。
客户端层面临类似困局。现有的MCP客户端被通用智能体(Claude/ChatGPT)或开发者工具(Cursor/Replit)垄断,巨头凭借海量分发和嵌入式界面掌控市场。突破点在于垂直领域客户端:专为医疗、法律、金融等强监管场景设计的智能体。但成功的门槛极高——需兼具深厚领域知识、合规能力与市场开拓实力。
初创公司真正的机遇在于垂直MCP服务器层。在这里,深度优于广度:放弃通用连接器开发,而要通过将复杂业务逻辑深植服务器内部来构筑壁垒。
但并非所有垂直领域都有机会。高价值赛道已多被巨头盘踞:Figma、GitHub、Stripe等公司已在API层叠加MCP支持,它们坐拥数万亿用户行为数据、领域元数据及客户信任网络。这些企业不会简单地接入MCP而已,而是将直接成为垂直领域的默认MCP标准。比方说AirBnB若推出MCP兼容的旅行规划器,便可瞬间垄断住宿预订的智能体入口——初创公司纵有更优的界面,也难匹敌其全球化的库存、支付及合规体系。
破局之道何在?
最明智的路径是切入新兴或服务不足的领域。技术平台更迭期,初创公司可凭借两大优势突围:聚焦成熟企业未有效解决的痛点,并基于MCP原生架构设计解决方案(不受遗留系统拖累)。这种灵活性使其能快速响应需求、解决边缘场景,将领域逻辑直接熔铸进服务器。
► 医疗健康:通用FHIR接口仅实现基础连接,医疗机构仍需大量中间件处理电子病历兼容性、患者匹配等难题——这正是垂直医疗MCP嵌入全流程的契机。
► 金融服务:Plaid的成功逻辑在于将KYC(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等合规逻辑深植系统。金融MCP服务器必须默认承载监管与风控能力,而非仅提供端点。
► 法律科技:Clio等公司的基础API仅覆盖案件管理等简单功能,从未能解决企业级法律工作流的复杂性。真正有价值的法律MCP服务器需原生支持律师-客户特权维护、监管链保全、辖区专属申报等深度功能,否则只是接口包装。
MCP时代的护城河藏于混沌之中。工具层将被整合,通用客户端终将集中,但垂直MCP服务器才是智能体生态留给创业者的最大机会。
终章:跟着价值流动走
API时代为不同组织提供了清晰的MCP转型指南:忽视规律的企业将重蹈API公司覆辙,善用价值流动逻辑者方能捕获超额收益。
MCP通过通用互操作框架创造出核心价值,让大语言模型借标准化协议对接所有服务,终结定制化集成之苦。
价值毁灭将重创企业级SaaS公司。MCP让AI智能体完全绕过用户界面,企业SaaS平台可能退化为单纯数据仓库。倚重工作流编排和UI壁垒的公司将沦为数据管道层,横向集成商则面临协议标准化带来的商品化冲击。
价值捕获正逃离技术栈的中部。上游的OpenAI等模型商持续收割红利,下游则由攻克垂直难题的MCP玩家分食——它们解决的是通用连接器无法触达的领域痛点。
转型已成定局,经济动能不可阻挡。真正的命题是:你将成为新生态的价值捕获者,还是被商品化掉的牺牲品?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