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一千条外卖大战评论,消费者“多吃一顿饭”了吗?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7月21日 16:49
外卖大战,没有赢家。

有业内人士调侃,这是一场“每个人都宣称自己赢了的战争”。

而外卖补贴大战,广大消费者当然喜闻乐见,巴不得平台间掐得再狠些。甚至有人早在周五就开始提醒:“兄弟们注意了,今天最好饿一天,星期六据说是前无古人的三方外卖大战。”

尽管目前,各家平台补贴的主战场仍在餐饮品类,但不管是淘宝闪购背后的阿里,还是美团,又或者是最初挑起大战的京东,野心都不止外卖,而在于覆盖更多品类的即时零售。

而所谓“即时”,相较于其他电商场景,最大优势便是小时级甚至分钟级的“快”。但问题是,用户需要的真的是“快”吗?

0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

“旅行点外卖,淘宝闪购更优惠” “打开淘宝,首页上方点击闪购,天天领大额红包,抽免单福利”......

从5月的代言人汪苏泷、吴艳妮,到7月的代言人杨幂、李现,再到出游大使沈梦辰、唤醒大使苏醒;从淘宝首页的开屏,到公交车站、地铁站的广告牌,再到电梯广告,无一不重复着:“淘宝闪购点外卖,更优惠。”

不论线上线下,在所有的物料中,“3亿人都在用淘宝点外卖”这句标语如影随形。

而本身就占据外卖心智的美团则更直接,促销手段不仅有0元券、0.1元秒杀,还有低价折扣套餐、不限量的大额满减券等。

另一边,最初让大众再次关注到外卖行业的京东,百亿补贴优惠券以及超级外卖日的活动也没有停过,还推出了品质小龙虾一口价(16.18元)的补贴活动。

从今年2月京东入局外卖到现在,各个平台间的火药味一直很浓厚。但无论是补贴单个产品,还是补贴奶茶咖啡等多个餐饮品类,各家平台都把重中之重放在了“省”,以及如何让用户知道自己“更省”。

的确,消费者们都会为“省”买单,从各家平台披露的订单数据就可见一斑。

有网友笑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终于轮到我们”,“00后唯一赶上的时代红利是外卖大战”。

“实付几毛钱、一块钱就能够买到远超价值的东西。”还有网友表示,谁能想到错过了外卖的便宜,过了十年还能再次遇到,“不知道补贴到什么时候,先享受了再说”。

“已经买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千万别停,不然我去哪喝一元奶茶,去哪吃一元的麻辣烫。”有网友发文称,已经把全家未来三天的口粮都囤满了,连毛孩子的罐头零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从奶茶咖啡到零食百货,“薅羊毛薅到手软”。

“白给的券就拿着花。”还有网友表示,未来可能自己都无法接受超过10块钱的午饭和超过5块钱的饮料了。

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有人领到了“满18减18”的大额优惠券,有人抽到免单,他们正喜滋滋分享着薅羊毛攻略,可有的人APP上根本找不到补贴的影子。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有一波网友疑惑为什么自己领不到大的优惠券:从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开了平台会员,到怀疑是不是因为苹果手机的问题……还有网友表示,从来没有领到过,“不知道网上那些1分钱的奶茶都哪来的。”

“免单卡,我抽了两个月,从来没中过,每次都是:没抽到免单卡,但幸运值增加了,下次抽中的几率更高了。”一位“外卖大战受害者”表示,这就像在拉磨的驴前吊了一根胡萝卜,永远看得到,但吃不到,却还要孜孜不倦地给平台贡献流量。

还有网友怀疑自己被“做局”了,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疯”,喊话某平台:“你再孤立我试一试呢?偏偏别人都喝上了就我喝不得?券呢?我甚至连人家那个页面都没有!券呢?你欠的我的用什么还?”

“感觉还是消费者买单,几个平台轮番出少许高额优惠券,大家就狂热下单了,最终平台都是受益者。”有网友这样总结道。

02 从“周末加班点外卖”到“省的还没丢的多”

“外卖大战一定要分出胜负吗?”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问道,并晒出了塞满水饺外卖盒的冰箱一角,“是只有我在这场外卖大战里疯狂囤云吞和水饺吗?感觉冰箱还能再塞几盒......吃不完,根本吃不完,点完奶茶喝吐司甚至加了餐后果切,最后囤了一堆生食......”

对此,一条点赞超过1000的评论图写着:这个世界太颠了,周六晚上,全国人民都在熬夜加班点外卖。

在其评论区,除了一堆抄外卖作业的引流群聊,还有网友表示,冰箱放了一堆包子还有几个蜜雪的冰淇淋,放不下了,不然也囤生食。

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冰箱背后,是消费者被透支的消费需求。

一位三餐规律的消费者就表示,平台虽然发了那么多券,但并不会激发自己的消费需求,因为“一日三餐是固定的,可能会用来提前订好,像上周日就是,券当天不用就过期了。”言下之意是:他不会因为有了0元购等外卖大额券,而去消费奶茶等不感兴趣的商品,又或者从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五餐。

而对于因平台补贴而提前消费,在冰箱囤满食品的消费者而言,人的胃总是有限的,在某一天集中消费的奶茶、水饺等,依然需要时间,按计划慢慢消化进肚子里。

不过,有网友已经“反应”过来。过度透支消费需求的结果,正如一位网友所形容的:贪小便宜吃大亏。“每天奋斗在薅羊毛的路上,然后一次次踩坑,发个帖记住教训:以后绝对只薅用得上的羊毛,不囤货,不瞎买。”

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这位网友前些天看闪购平台有大额优惠券,就兴冲冲地去薅羊毛,不顾冰箱里还有猪肉羊肉,为了便宜继续囤鸡肉,结果直接放坏了一盒,“省的还没丢的多。”

对此,也有聪明的网友建议大家买生馄饨、水饺、鸡蛋、矿泉水,囤一些日用品这些耐放的。还有网友表示,减肥人非要参与外卖大战,就一味地买水,买红薯、买椰子水。“感谢外卖大战,东方树叶自由了。”

但这场外卖大战让不少人实现奶茶自由、咖啡自由的同时,也让一些消费者隐隐感到担忧。

“商家是聪明的,减价也减量。家附近的外卖大部分都减了一半的量,这以后优惠券没了,还能恢复以前的量吗?”一位网友说道。

不少网友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有网友在上述帖子评论区,晒出一张没有封好口的奶茶图,称商家偷工减料,掺了很多水。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一直蛮喜欢一家奶茶店的奶绿,周末顶着大太阳去自提,感觉味道比之前淡很多,跟喝水一样,一点点的奶味儿,再也不贪小便宜了。“还有一直吃的一家烤鸭,真的蛮好吃,昨天有闪购优惠券,基本便宜一半,结果齁咸,吃了几块,一天一直喝水。”

03 “真正的红利,不是零和游戏”

“外卖平台商战红利?我们正在亲手摧毁这个市场。”有对外卖大战态度更为激进的网友发文称,从商家亏损到食品安全,每个人都不该装无辜。

0元奶茶喝到饱,朋友圈晒战绩像打仗,点单如抢春运票……在他看来,消费者们虽然表面上“赚麻了”,但大家点到的,是一杯缺货凑料拼凑出来的奶茶;喝到的,是外卖员在柜台亲手做的咖啡;等到的,是一小时以后、状态冰凉的甜品……

“说得直白点,我们喝下的是平台投资人的钱+商家的利润+外卖员的体力+食品质量的妥协。”

“在这场补贴战里,平台想抢流量、用户、市场;商家却成了炮灰,被动参与,爆单赔本;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反过来压垮定价权;外卖员用体力换临时奖金,却透支健康。”这位网友总结道,“真正的红利,不是零和游戏,是让大家都能赚到钱的健康市场环境,而不是全靠烧钱骗感动。”

尽管态度激进,但这位网友似乎也戳破了一个真相:以补贴带动的增长固然见效快,但带来的真的是增量订单吗?还只是对存量订单的透支?抑或是只有补贴下才存在的需求泡沫?

如果把视线再拉长些,从外卖投射到即时零售上,当下平台们似乎只是将在外卖业态里的事情重做了一遍,或者说做大了一些。即时零售市场中,似乎并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

“减掉500元的国家补贴,除去500元的红包,用上608元的商品优惠,最终实付3091元。”上个月,24岁的深圳打工人张伯恩在即时零售平台下单了一台白色的小米15。这是迄今为止他在平台上消费最高的一笔订单,之前他只买过十几二十多块的外卖。

而从13时23分骑手接单,到13时42分取货,再到14时16分送达,整个配送过程不超过1小时,这也是张伯恩在线上买手机以来配送最快的一次。

由此映照出的事实是:即时零售的一小时达,远远快于电商快递配送的次日达甚至于当日达。但张伯恩表示,自己之所以在上述平台下单手机,而非自己此前常用的电商平台,原因和快慢无关,只因为“更便宜”。

在下单前,张伯恩比较过这款手机在几个主流电商平台上的价格,“这个平台618给券+国补,直降1000,比其他平台都便宜。”

在张伯恩看来,手机并不是急需用品,购买原则是:“哪里便宜去哪买。”至于该平台的小时达配送速度,并不重要。“现在的手机又不是不能用,等个几天和立马到没区别。”甚至于,他其实在早上九点半就下了单,但特意选择了下午一点半至两点半,自己更方便收货的时间。

而他之所以要换手机,是因为听说国补快结束了,而之后再买手机就不会有这样的优惠价格。换句话说,对他而言,现在的手机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已经用了两年多了,“一般到了三年就该换了,但明年换肯定比现在贵,不如现在直接换了。”

据他描述,自己近期还用即时零售平台买过空调遥控器的电池、纸巾,但都是因为此时此地的急需场景。而对于普通的、并不是急需的商品,“我宁愿多花几天等一个便宜的价格。”张伯恩如是说。

其实,用户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快”,反而更需要的是“省”。但当市场、资本、平台都在“快”的即时零售上发力时,或许可以思考下:用户一年之中有多少需求需要“快”?愿意为了哪些商品的“快”而多付钱?

高频“快”需求往往集中在餐饮、急需品,比如药、母婴急用品。愿意为“快”额外付费的商品通常都具有高时效性,比如鲜花蛋糕、急需药;或处于特殊场景之中,比如深夜、恶劣天气。

平台更需要通过数据洞察,更精准地识别和满足这些愿意付费的“快”场景,而非无差别地追求全网全品类的“极速”。

不可否认的是,平台间的“外卖大战”以及延伸的“即时零售大战”,通过大规模补贴、小时达的便捷体验以及广泛的市场教育,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用户的即时消费需求。

但在“补贴驱动”所带来的粗放式订单增长之外,平台还需要思考的是,当大战过后,能为用户创造哪些长期价值。

文中张伯恩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作者:田雨,36氪经授权发布。

+1
9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