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融资1.37亿美元,与英伟达合作,这家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凭什么?
2025年6月11日,法国外骨骼机器人公司Wandercraft宣布完成7500万美元D轮融资,由雷诺集团、Bpifrance旗下PSIM基金、Teampact Ventures和Quadrant Management等机构参与。
资金将用于推进其核心产品Eve系统商业化、Atalante X国际部署、Calvin-40量产验证等。
Wandercraft自2012年成立以来,通过多轮融资构建起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的资金链条,累计融资额达到1.37亿美元:
Wandercraft融资历程一览图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史:
从实验室到市场化,从军用到多领域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机械装置,其设计灵感源自生物学中昆虫的外骨骼结构,通过电机、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技术协作,为人类提供类似昆虫和壳类动物外骨骼的力量支撑,增强或恢复人体的运动能力。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历程一览图
从196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可佩戴单兵设备“Hardiman”,试图以机械手臂替代人手,到1970年代外骨骼机器人转向医疗领域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并逐渐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化,再到进入21世纪,外骨骼相关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外骨骼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与突破,产品应用范围逐渐拓展至军用、医疗、民用、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此技术浪潮中,创始人Matthieu Masselin、Nicolas Simon与Alexandre Boulanger敏锐捕捉到全球康复市场的缺口,了解到行动障碍患者的迫切需求——全球约近2000万脊髓损伤患者中,仅少数能获得有效康复治疗设备支持。Wandercraft于2012年在巴黎应运而生。
经过十余年攻坚,以“让轮椅用户重获行走能力”为企业愿景的Wandercraft,逐步发展为如今掌握30余项核心专利的公司,在动态平衡控制、步态神经网络建模等领域取得突破,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外骨骼行业标杆。
以AI为动力,
三条产品线面向医疗、消费、工业
目前,Wandercraft已成功研发出三款外骨骼机器人:Atalante X、Eve、Calvin-40,分别面向医疗、消费和工业市场。
● Atalante X:专为行动障碍患者设计,少数同时获欧美双认证
Atalante X模型图 来自:Wandercraft官网
Atalante X是一款面向康复医疗机构的自平衡外骨骼系统,专为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症及帕金森病等引发行动障碍的患者设计,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尖端技术结合,助力行动障碍患者安全开展康复训练。具体来看,其具备以下独特优势:
智能自平衡系统,适配不同患者。Atalante X搭载的自平衡系统采用了高精度传感器和反馈机制,实时监测人体动作与重心变化,并结合基于ZMP(Zero Moment Point,零力矩点)算法,实现动态平衡控制,确保患者无拐杖自主站立。设备还配备EarlyGait(早期步态)模式,以5-10厘米的小步幅设计配合可定制步行参数,帮助严重步态障碍者快速启动康复进程。
一体化设计、12自由度仿生驱动。Atalante X拥有12个自由度的电动驱动系统,可精准模拟人类步态中复杂的踝关节运动,配合传感反馈与动态平衡算法协同运作,提供更加自然和流畅的行走体验。此外,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使得Atalante X的设置与穿戴过程简单便捷,能适配不同体型的脊髓损伤及中风等患者,同时满足下肢训练、姿势矫正及上肢强化等多种康复需求。
动态辅助强度调节,实时追踪患者数据。Atalante X具有对称和不对称可调节辅助功能,能依据患者康复进度灵活调整辅助强度,从早期的完全机械辅助,逐步降低辅助力度。系统还能基于患者体型和能力自动生成优化的步行运动学数据,医生可通过WanderTouch设备实时追踪步长、关节角度等数据,掌握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在适用范围上,Atalante X在欧盟适用于18岁及以上运动完全性/不完全性截瘫、脑血管意外等脑损伤引发的偏瘫患者;在美国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偏瘫及T5-L5脊髓损伤患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款设备并不适用于运动、爬楼梯等场景。
此外,Atalante X于2019年获得欧洲CE认证,2023年初获FDA批准用于中风康复,2024年2月进一步获批用于脊髓损伤康复,成为少数同时拥有欧美双认证的康复外骨骼。
目前,该系统已在全球四大洲完成部署,进入100多家康复中心,包括美国的Kessler Foundation、意大利的Villa Beretta神经康复中心、德国的Schön Klinik等知名机构均有引入,累计服务患者超过2500名,助力他们完成步行训练次数超1400万步。
● Eve:便捷的家庭陪护机器人,已在纽约部署首个试点
Eve模型图 来自:Wandercraft官网
瞄准出院后康复场景的Eve,是Wandercraft从医疗机构向家庭场景延伸的战略产品。设备搭载基于NVIDIA Jetson平台的边缘计算芯片,集成公司自研神经网络模型,可模拟自然步态与动态平衡反应。其采用自平衡结构设计,使用者无需借助拐杖即可独立活动,且整机重量轻便,穿戴与操控更便于携带,适用于出院后康复延续或作为轮椅替代设备。
目前Eve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主要招募T6及以上脊髓损伤、具备基本上肢控制力且有健康陪护的患者,重点验证设备在家庭日常环境中的使用稳定性、穿戴耐受性及用户主观反馈。根据临床进度,Eve计划于2026年在美国市场推出,并已在纽约设立首个部署试点中心“Walk in New York”。
● Calvin - 40:首款人形机器人,适配于工业高风险劳动
Calvin-40模型图 来自:Wandercraft官网
Calvin-40是Wandercraft开发的首款人形机器人,专为工业场景中重复性或高风险体力劳动任务设计。该机器人继承了Atalante平台的步态控制架构,整合NVIDIA Isaac GR00T与Jetson控制系统,具备全身自平衡与自主导航能力。其原型开发周期仅40天,计划于2025年底前在雷诺集团工厂完成首批部署,主要用于支援汽车制造流程中的人工岗位,以降低操作人员肌肉骨骼损伤风险。后续版本有望拓展至照护型服务机器人领域。
可以看出,这三条产品线构成Wandercraft面向医疗、消费、工业三大领域的完整技术版图:Atalante X夯实医疗技术根基,Eve开拓个人消费领域,Calvin-40则探索技术应用的工业市场。这种多场景协同的产品策略,使其在全球外骨骼赛道中展现出独特的商业韧性,利于未来形成协同生态。
与雷诺、英伟达合作,
资本与产业协同创新
在本轮融资中,雷诺集团的入局打破了外骨骼机器人领域传统的财务投资模式。作为全球汽车制造业巨头,雷诺不仅注册成为投资方,更以产业伙伴身份为Wandercraft的Calvin - 40人形机器人提供从工厂试点到制造资源的支持,并成为该产品商业化落地的首个商业用户。
同时,Wandercraft还与英伟达在技术上达成合作,双方将进行技术对接,用于物理AI训练、仿真和运行,以此构建一个三台计算机解决方案,用于其机器人开发。
这场资本与产业的深度共振,为Wandercraft带来了技术商业化的加速引擎。凭借雷诺的工业订单与英伟达的技术支持,Wandercraft正在从单一康复系统制造商,逐步转型为面向多场景部署的机器人平台企业。
在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获得高估值的关键往往不仅在于单一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产品管线的延续性、拓展潜力以及商业化规划的清晰性。Wandercraft的融资,正是行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认可的体现。
政策引导、机器人技术标准加速落地
视线转回国内,近年来,随着AI技术成熟与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应用的不断推广,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增速亮眼,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42亿元人民币,2023年至2028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0%。外骨骼机器人已经成为智能康复设备领域中最具爆发潜力的细分赛道之一。
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植于本土市场的独特属性:一方面,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报告,我国脑卒中(含脑梗和脑出血)患者总人数已超2800万,约80%的卒中患者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等各种后遗症;脊髓损伤患者374万,其中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9万,康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另一方面,政策也从技术、市场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发展。从2021年工信部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到2023年工信部提出《“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无不明确将外骨骼机器人列为高端医疗装备,用政策引导机器人技术标准加速落地,推动赋能产业发展。
回顾行业发展轨迹,2015-2018年国内康复机器人赛道因资本投入增加,出现“百企争鸣”局面,傅利叶智能、大艾机器人等先驱企业先后突破原型机研发瓶颈,推出首代下肢康复机器人。2018年后,随着国产外骨骼机器人陆续获得NMPA认证,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2021年起,相关审批流程加快,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国内企业正努力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例如伟思医疗研发专门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单肢外骨骼X-walk系列,迈步机器人的RELAX侧重于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程天科技适配失能老人的轻量化站立辅助设备EasyGo等,这些差异化的创新产品,或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动脉网”(ID:vcbeat),作者:陈茂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