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米鏖战数年,2800亿世界巨头业绩腰斩,沦为“贴牌大王”?

天下网商·2025年07月17日 12:01
精简业务,极限分拆。

曾几何时,飞利浦是“高档进口”的代名词。

飞利浦生产的电视、灯具、手机,都曾是中国消费者的“心头好”。直到今天,飞利浦剃须刀和电动牙刷,仍然是电商平台上的热销爆款。

但鲜为人知的是,飞利浦的业务早已被拆分得七零八落:显示器业务,卖给冠捷科技;家电业务,卖给高瓴资本和德尔玛;照明业务,独立拆分运营;就连如今炙手可热的半导体业务,也被接连三次抛售。

换句话说,如今普通消费者接触到的飞利浦产品,大多都不属于飞利浦旗下。

也难怪有人感叹:欧洲百年巨头,怎么就沦落成了“贴牌大王”?

但这并不是一个英雄末路的故事。飞利浦牢牢守住了“医疗健康”这条战线,推出了医疗成像设备、CT扫描仪、AED除颤仪等产品。看似“短视”的品牌转让和授权代工,也为飞利浦的转型卸下了业务包袱。

2024年财报显示,飞利浦年营收达到180亿欧元(约合1516亿元人民币),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为11.5%,同比微涨0.9%。

和巅峰期相比,这当然不是一个亮眼的数字。但在100多年的商业征程中,飞利浦敢于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断适应变化,为其赢得了宝贵的一线生机。曾经的欧洲小家电之王,依然贯彻着一家企业最基本的底线:盈利,活下去。

盛名之下

“卖卖卖”,是飞利浦近20年来的主要动作。

2004年,飞利浦卖出电脑显示器业务;2006年,飞利浦卖出移动电话业务;2010年,飞利浦又出让了中国区电视机采购、分销业务。

2014年,飞利浦将旗下照明业务整合为两家独立公司,其中一家被美国私募基金买走,一家彻底分拆、独立运营。

2018年,飞利浦将净水器、饮水器、热水器、坐便器等品类授权给德尔玛。2021年,挂烫机、电熨斗、吸尘器、咖啡机等品类又被打包售卖给高瓴资本,并附加为期15年的品牌授权。

在发展各项业务中获取的专利,飞利浦也要“物尽其用”。2020年,飞利浦曾对小米在多项3G/4G标准必要专利上展开侵权诉讼,不过未能取胜,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至此,飞利浦的to C业务几乎只剩下一具“空壳”。印有“飞利浦”商标的大部分产品,都已经交由其他公司经营。还归属于飞利浦本部自营的,只剩下剃须刀、电动牙刷等毛利较高的品类。然而,品牌授权的业务虽然能快速“回血”,但也快速侵蚀了品牌商誉。

“卖卖卖”的原因很简单:入不敷出。

飞利浦的困境始于2001年:由于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IT行业迎来大洗牌,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受到重创,并在此后数年不断亏损,成为公司大量“失血”的伤口。

财报数据显示,2001年,飞利浦净亏损额达到创纪录的26亿欧元(约合219亿元人民币)。

为求自保,飞利浦开始剥离自身的非核心资产,从技术壁垒不足或利润率较低的领域逐一退出。

只是从外界看来,这种防御手段未免太过激进:剥离半导体业务,让飞利浦错过了ASML、台积电大放异彩的时代;卖掉照明业务,更是意味着放弃自己耕耘百年的根基。在飞利浦大刀阔斧的拆分之路上,其遵循的主线到底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顾飞利浦长达130多年的发家史。

“皇家巨无霸”成名录

飞利浦创始于1891年,最早由创始人杰拉德·飞利浦靠生产碳丝灯泡起家。

考虑到在这之前12年,爱迪生才发明碳丝灯泡,飞利浦在照明方面的技术积累,可谓是占尽先机。到了1900年,飞利浦每年生产的白炽灯泡数量已超过300万只,销售网络遍及全球28座城市。

1918年,飞利浦已成为欧洲最大的照明公司。此后,这家立足于荷兰埃因霍温的灯泡工厂,开始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收音机、电动剃须刀、电视机、唱片机、咖啡机、核磁共振设备……到20世纪下半叶,飞利浦已经发展成一个横跨诸多工业门类的“巨无霸”。

第一把飞利浦剃须刀“雪茄”

在如今最热门的半导体业务上,飞利浦也曾一度领先全球。可惜的是,它后来把光刻集成电路部门拆分为新公司ASML,又把晶圆封装业务拆分为台积电。40年前,拱手让出这两块业务的飞利浦恐怕不会想到,这两家公司将会在今天如此深远地影响世界局势。

1996年,飞利浦的全年营收达到401.4亿美元(约合2880亿元人民币),在多个细分类目下成为世界领军品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小家电之王”。

直到21世纪初,繁花似锦的时代迎来终结。飞利浦的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业务均面临巨大亏损。它在受创之余发现,“大而全”既是自己的优势,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败因:业务过度扩张,部门之间难以灵活联动,危机来临时反应迟滞。

至此,飞利浦的改革路线终于明了:它对自身业务进行筛选、梳理、剥离和重构,既是“止血”,也是押注——在代表过去的业务上坚决退出,在代表未来的业务上大举投入。

而飞利浦选择的“朝阳产业”,是当时仅占其总收入8%的一小块业务:医疗健康。

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宏观视角来看,飞利浦的决策有其前瞻性:全球老龄化趋势不断演进,医疗健康势必成为大众刚需。但从财务视角来看,飞利浦选择这样一个小切口,进入一个不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依然可以说是孤注一掷。

飞利浦的转型战术,首先从“买买买”开始。

在2002年到2003年间,飞利浦花费近50亿欧元,并购了一系列医疗产业链公司。作为百年巨企,它深谙个中诀窍:到了2005年,飞利浦医疗部门收入已占据其总销售额的20%。

其后,就是更为激进的分拆动作:飞利浦将照明、家电等业务尽数剥离,完全转型成一家数字化医疗集团。

飞利浦官网显示,目前其医疗产品包括CT扫描仪、核磁共振仪、超声扫描仪、心电图诊断系统、AED除颤仪等。

在2024年度财报中,作为一家医疗集团的飞利浦,收入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诊断与治疗业务,收入88亿欧元(占据总营收的48.9%);护理业务,收入51亿欧元(28.3%);剃须刀、电动牙刷等个人健康业务,收入36亿欧元(20%)。

不过,尽管医疗业务成为了飞利浦目前的基本盘,但它的“精简”之路并未停止。

2024年以来,飞利浦依然在不断进行“分拆”:退出美国呼吸机市场,出售医疗影像翻新服务商AGITO,出售覆盖130多国的急救关护业务……这固然和监管压力有关,也不难看出飞利浦的另一重用意:将医疗业务专精化,避免重蹈“盘子铺得过大”的覆辙。

看起来,飞利浦从曾经“大而全”的业务版图中吸取了足够教训。它抛下所有不重要的业务辎重,决心走一条未曾设想过的道路:围绕某一个点深扎下去,积累技术壁垒,建立属于自己的“高城深池”。

回望过去,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荷兰皇家飞利浦”已经不复存在。

但与其说飞利浦这个品牌走到了暮年,倒不如说,在毅然卸下重担之后,它勇敢地步入激流,找到了新的存身之道:探索新的安全区,自成一个“小而美”的商业王国。

(文中外币均按最新汇率折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企业世界”,作者:当代企业,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