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管理框架大调整后,山姆会员店对中国市场严重误判

餐饮老板内参·2025年07月16日 09:39
洋高端,土做派

260元的会员费换来的是货架上的争议产品和食品安全翻车事件。从曾经严选全球好货的“中产天堂”,到如今陷入“标准门”争议、管理策略饱受质疑,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到底怎么了?

被斥责“假高端”

最近,山姆会员商店因为上架好丽友派,引发了众多会员的强烈不满。要知道,好丽友等品牌的零食在普通超市随处可见,却出现在号称高端会员制的山姆货架上,令不少中产会员直呼“破防”。

据了解,山姆此次上新的“低糖好丽友派”减少了80%糖分、可可含量增加30%,看似契合其一贯倡导的健康理念。但实际口碑却翻车了——社交媒体上,有大量消费者打出差评,抱怨“吃起来太甜”,感觉被标签噱头所误导。

更让会员无法接受的是,好丽友品牌曾在2022年深陷“配方双标”丑闻(被质疑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配方),即便事后澄清配方一致,其品牌形象也已受损。对许多消费者而言,一个曾有食品标准争议的品牌登上山姆货架,自然引发舆论哗然:“山姆不是一直强调高标准吗?怎么也开始自降身价了?”

更令会员们愤怒的是,山姆一边引入好丽友、徐福记、卫龙、溜溜梅等大众国民品牌,一边却悄然下架了蛋黄酥、杨枝甘露、焦糖饼干千层等曾经引发抢购的网红爆款。这些曾让会员趋之若鹜的商品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随处可见的零食”,让忠实顾客产生强烈落差感。

“如果山姆卖的东西跟永辉超市差不多,那我为什么还要花钱办会员卡?”社交媒体上此类质疑比比皆是,甚至有资深卓越会员直接给山姆总部写信投诉选品问题,该帖子下已有近千条评论支持。

山姆的高端人设正在崩塌。曾几何时,会员们相信支付年费能换来“品质背书”:山姆会替他们筛掉劣质商品,用严苛标准保证上架商品的质量。然而,如今的种种调整,让不少中产会员认为“山姆越来越同质化”“和普通超市没区别”。

付费会员制曾是山姆的金字招牌,如今却变成了会员眼中“挂羊头卖狗肉”的讽刺。

从严选到翻车

种种迹象表明,山姆中国的经营策略在过去一年发生了微妙且关键的变化。其中,不得不提2025年初的一则重磅消息:山姆中国“换帅”。彼时,在华掌舵12年的山姆会员店总裁文安德(Andrew Miles)宣布退休,沃尔玛国际业务高管Jane Ewing接任。

这一交接被视作山姆进入“高质量运营成熟期”的信号。据报道,Jane上任后强调供应链是山姆的核心优势,要求以更高效供应链管理来缩减成本、提升效率,为会员提供高品质商品和实惠价格。

管理层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战略调整。文安德时代,山姆坚持“宽SPU、窄SKU”的精品策略,将SKU从上万缩减至约4000个,帮助会员完成品牌和品质的预筛选;他还大胆推动山姆中国20年来首次上调会费,以筛选高净值客群。可以说,这位老帅奠定了山姆在华“中产特权俱乐部”的形象:注重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哪怕价格不走低价路线,会员们也甘愿买单。

然而,新接棒的Jane带来了更强的本地化运营思路。今年以来,山姆进行了大区架构重组,将华东原有大区细分为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独立大区,下放决策权以迅速响应本地需求。同时,山姆内部制定了更激进的开店目标:从每年新开6家店提高到8–10家,打算加速下沉布局二三线城市乃至县级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山姆已在全国开出55家门店,预计年底突破60家,大有“跑马圈地、攻城略地”之势。

然而,高速扩张的另一面却是品控频频翻车。过去一年多来,山姆在各地爆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深圳烤鸡里吃出金属子弹头,常州鲜肉月饼里咬出疑似人类牙齿,北京多款商品被查出异物,北京某店还因此被罚款8.5万元。今年更是有樱桃发霉、肉包混入玻璃渣等事件登上热搜。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山姆的投诉已超过1万条,问题涵盖奶粉异物、食品发霉、酸奶变质等等。

山姆方面的解释似乎有些敷衍:对于2024年食品问题频发,官方曾归因于“会员基数扩大”导致投诉变多。但在消费者看来,这更像是推卸责任。会员费买的是闭眼买单的安心,而不是容忍品质下滑的借口。

内部管理层也许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今年5月,Jane上任百日便启动大区重组被视为缩短管理半径、避免“大公司病”的对策。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供应链管理跟上门店规模扩张的脚步?山姆中国2024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000亿元,占沃尔玛中国业绩近2/3。规模飞速壮大的同时,原有精细品控流程是否已不胜负荷?频发的食品质量事件说明供应链某处出了纰漏,必须迅速补课。

此外,如何平衡全球标准与本土化?山姆赖以成名的是沃尔玛全球供应链的统一高标准,消费者正是信任这一点才买单。可如今本土化提速,不可避免地引入更多中国制造和本土品牌。但如果一味迎合本土市场而放松标准,例如,把曾经有“双标”前科的好丽友摆上货架、甚至给产品换个中文名字“洗白”后上架,被会员识破后只会适得其反。

山姆需要在高标准与本土灵活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就可能在“同化”中迷失。

顽疾与潜规则

发生在山姆的种种问题,并非孤例,而是2025年整个中国零售业挥之不去的顽疾与潜规则缩影。

首先,供应链标准混乱。许多品牌在不同市场执行双重标准早已不是新闻——好丽友并非唯一一家。国内消费者屡屡爆出进口食品“专供中国版”配料表冗长添加剂多,而出口版反而纯净健康。这让消费者对所谓“国际品质”产生警惕。

山姆此前以严选供应链著称,甚至有网友总结:“同一品牌的商品,给山姆的版本配料更简单,比给其他商超的清单长一倍”。但最近曝光的“阴阳标签”事件戳破了幻象:某款卤水拼盘被发现正反两面贴着不同日期标签,疑似“偷天换日”延长保质期,被戏称为零售业潜规则。

这类掩耳盗铃的手法,在追求销量的压力下并不鲜见。食品安全标准在利益面前被随意拿捏,消费者怎能不寒心?

其次,会员制名不副实。

过去两年,中国零售巨头纷纷推出会员店或付费会员计划——家乐福开会员店、永辉推会员仓储店、盒马上线X会员、京东推出1号会员店等等。然而,很多所谓会员制只是“挂会员羊头,行促销之实”。有的会员店开业狂发优惠券、打折卡,以超低价茅台等等名头引流,却难以持续维持服务质量;有的甚至开放非会员限时进店,变相削弱会员的特权含金量。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会员制零售的精髓是为会员提供优质特权服务,而不是借会员之名搞大促销。”那些会员费打折、服务却跟不上的玩家,只是在盲目跟风。山姆当年的成功在于让会员相信“为服务和品质付费”,而非为了进门买便宜货付费。

再次,“对比实验室”式陈列与低价驱动的矛盾。这一矛盾折射出零售商对消费者心理的困惑:一方面,中产消费者宣称重视品质、追求体验,山姆等会员店也曾像做实验室测评一样精心陈列商品、标注各类比较信息,塑造专业可信赖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又极度敏感价格,一场场价格战此起彼伏。

于是,零售商进退失据:坚持高标准吧,怕流失追求性价比的客群;一味打低价吧,又损害了品牌调性和利润空间。山姆如今卷入的争议,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当初大谈“品质生活方式”,如今也难免坠入价格促销和降低选品门槛的内卷中。

最后,不可忽视的行业竞争潜规则。山姆当年独领风骚时,或许也没少在供应链和竞争上动些小心思。就拿会员店赛道来说,传闻家乐福首家会员店开业时,曾指责竞品逼迫供应商“二选一”站队。无独有偶,麦德龙全面转型会员店后,有媒体披露其从山姆高薪挖来的会员店高管干了没多久就黯然离职,麦德龙自身也一年内连关4家会员店调整策略。

总有一些隐秘的角力,消费者未必看见,但最终影响的却是市场良性发展和消费者的利益。当行业都在玩潜规则,山姆又能独善其身多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美国开1家店,相当于在国内开10家店?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