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有味觉了:分辨可乐和咖啡,只需“尝一尝”

量子位·2025年07月14日 16:07
酸甜苦咸准确率达90%

AI现在有味觉了!

近日,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人工味觉系统,不仅感知酸、甜、苦、咸准确率高达90%,甚至能分辨可乐和咖啡。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并作为新闻报道登上了《Nature》官网。

这是一种基于石墨烯的AI传感器——GO-ISMD,能模拟人类的味觉反应,有望帮助神经疾病患者重获“尝味”的能力。

下面让我们探究一下这个“电子舌头”是怎么来的?

基于石墨烯的“舌头”

意大利那不勒斯佩加索大学的神经伦理学家Andrea Lavazza曾提出: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人重新体验到味觉,那将是一项巨大的成功。

如今,这一设想正借助石墨烯材料逐步成为现实。

科学家们早已认识到,石墨烯作为化学传感器具有巨大潜力。

这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六边形晶格不仅具备优异的电导性,还对各种分子极为敏感,为人工味觉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基础。

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利用氧化石墨烯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味觉传感器。

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衍生物,不仅保留了石墨烯的结构特性和优异性能,还同样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其独特之处在于,当接触不同化学物质时,材料的电导率会发生特异性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被检测,然后通过机器学习加以解读,从而识别不同的味道并建立味觉“记忆”。

这类似于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对不同化学物质产生神经信号,随后大脑处理这些信号,完成味觉感知。

这种受生物启发的神经形态人工味觉系统,采用在生理环境中重构的层状氧化石墨烯(GO)膜构建而成。

该GO纳米流体装置不仅具备味觉传感功能,还能作为忆阻器(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电阻元件)工作,结合神经网络,实现对酸、苦、咸、甜等味道的分类。

为了制造这种GO离子传感器(GO-ISMD),首先通过真空过滤制备GO膜,然后将GO膜转移至带有100纳米厚悬浮氮化硅(SiNx)窗口的硅基底上,该窗口区域设有36个直径约为3微米的穿孔。

随后在盐溶液中使用数据采集卡(NI PCIe-6361)和低噪声电流前置放大器(SR570)监测GO-ISMD的电学特性。

准确率可达90%

为了验证此装置的有效性,研究人员选取了四种代表不同味道的化学物质:酸(醋酸,CH₃COOH )、苦(硫酸镁,MgSO₄)、咸(氯化钠,NaCl)、甜(醋酸铅,Pb(CH₃COO)₂ )。

为简化分类过程,他们将四分类问题拆解为四个独立的二分类任务。每个模型用于判断未知味道是否属于该对应类别。

数据集被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包含160个训练样本和40个测试样本。

在识别此前未接触过的化学物质所代表的味道时,分类准确率最高可达约90%

此外,该系统在识别复杂饮品(如咖啡、可乐及其混合物)方面同样表现出优异性能,分类准确率高达92.3%

Lavazza表示:

这一研究进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有望帮助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恢复味觉。

参考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158-w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时令,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标准在AI for Good全球峰会期间由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与世界数字科学院(WDTA)联合主办的“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社会影响全球咨询会”上发布。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