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信张雪峰还是信AI?
“七分考,三分报”,这句话道出了填报志愿环节对于高考而言的重要性。又一年高考放榜时,千万考生再次站在了人生岔路口,同时也催生出了规模庞大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
不过,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界的顶流,中国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却在高考放榜前突然宣布暂别直播间,引发了外界的激烈讨论。
与此同时,阿里、百度、腾讯以及一众大型教育公司相继推出了AI志愿填报产品,主打免费、智能、便捷。难怪网友戏称:“张雪峰走了,免费‘张雪峰’又来了。”
不过,高考志愿填报在7月上旬便会陆续结束,在这短短的十数天中,大厂又能打出怎样的“新牌”。一轮密集推新背后,高考志愿填报这块“蛋糕”,到底有多诱人?
高考志愿,不止10亿市场
根据艾媒数据,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10.2亿元,预计到2027年,付费规模将突破12亿元。
乍一看,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并不算大,但在过去十年,其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3亿元飙升至如今的超十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8%。
在这背后,是高考考生“选择比努力重要”的焦虑。以“反鸡汤”风格著称的张雪峰,就曾多次犀利地指出,“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填志愿时,别让理想主义毁了你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高考志愿一旦选择错误,可能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16年,张雪峰凭借《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走红网络,在微博有近800万粉丝,抖音粉丝更超5000万。在张雪峰火起来的这两年,其一直强调志愿填报的“实用主义”,甚至在粉丝咨询时劝说“赶紧离开广告专业”,引得多家大学的新闻系教授集体下场炮轰。
不过,一向敢言的张雪峰,却在高考放榜前突然宣布暂别直播间,他表示“干我这个行当不容易的,我动了太多的人的蛋糕了,有些东西我不能说得过于直白。”
此事也引起了外界的激烈讨论,有网友留言“互联网就需要张雪峰这样敢说真话的人,打破信息差”。
但也有网友质疑,虽然张雪峰暂别直播间,但其创立的教育机构“峰学未来”还在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张雪峰停播的这两个月,恰好是高考咨询的高峰期。即便“峰学未来”所提供的志愿填报服务价格高达12999元和18999元,却还是“供不应求”,不少省份的服务套餐都已经售罄。工作人员还表示,由张雪峰本人所提供的指导服务,近3年的名额都满了。
所以,张雪峰口中的“蛋糕”到底有多大,就更让外界感到好奇了,毕竟其团队本身所销售的服务套餐,本就已经价格不菲。
除此以外,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新抖”统计,张雪峰直播间的单月打赏收入超300万元,品牌广告报价高达每条10万元。除了上万元的志愿填报服务套餐之外,其团队还推出了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的课程,如《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专业选择避坑课》等。
正是因为张雪峰在志愿填报这一细分市场几乎是“一家独大”的顶流IP,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市场份额可能已经超过50%,背后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考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让这门生意得以持续爆发。艾媒咨询数据显示,88.1%的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但市场的诱惑远不止于填报服务本身,其作为考后经济的关键入口,背后链接着大学教育、考研培训、职业规划等超千亿的衍生市场。得志愿入口者,往往也掌握了通往年轻用户的第一把钥匙。
大厂入局,掀起免费革命
因此,互联网大厂也盯上了志愿填报这块流量洼地。夸克率先发布了首个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上线“高考深度搜索”“志愿报告”“智能选志愿”三大功能;百度上线了“高考高频考点库”“AI志愿助手”等产品;腾讯旗下QQ浏览器则发布行业首个高考领域智能体产品“AI高考通”。
除了互联网大厂之外,一些大型教育机构也在分一杯羹,且布局得更早。比如高途的高考AI志愿填报系统,还有作业帮的“作业帮高考”、 亿阁教育的“优志愿”等,这些教育机构大多在数年前就开始布局志愿填报业务,不过也是在今年才开始试水推出AI志愿填报产品。
目前来看,由于大厂和教育机构在内容和生态上有所差异,这些产品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厂旗下的AI志愿填报产品主要依托于自身生态,将志愿填报功能内置于自家的APP当中;而教育机构的AI志愿填报产品,则主要是独立APP或小程序。
在内容上,教育机构的AI志愿填报产品还附带历年真题、政策解读等内容。目前来看,大部分AI志愿填报产品的基础功能都是免费的,个别教育机构旗下产品的升级功能需要收费。我们测试了百度的“AI志愿助手”,只需要输入所在省份、考试科目以及预估分数后,系统就会根据“冲、稳、保”三个档次来提供志愿建议,用户也可以跟AI助手进一步沟通,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想法,进一步细化择校建议。
不过,也有用户反映将同一考生背景和成绩输入不同AI志愿填报产品后,得出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业内人士指出,不同产品背后的算法逻辑和训练数据都不同,比如百度“AI志愿助手”提到参考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近三年的数据内容,也有部分产品只参考了近一两年的录取数据,有差异是必然的。
对于互联网大厂和教育机构而言,大家纷纷在同一时间推出AI志愿填报产品,也可能存在“不落人后”的想法。
一则,高考有着非常高的全民关注度,在如今大模型行业如此内卷的背景下,填报志愿产品既是“流量池”,也是不可多得的宣传机会,大厂自然不愿错过。
根据夸克提供数据,去年有超3000万用户使用了夸克高考产品辅助志愿填报;百度则表示每年高考都有超过百亿人次搜索高考相关信息及服务。如此庞大的用户流量,为平台后续拓展业务、实现商业变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则,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于大厂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数据涵盖了考生的兴趣偏好、成绩分布、院校选择倾向等多方面信息,可以反哺大模型训练,帮助大模型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个性化水平。
三则,此次大厂和教育机构纷纷押注志愿填报赛道,它们所看重的还有抢占教育数字化入口的战略意义,以及从高考考生阶段开始,培育未来更多AI应用场景的产品心智。
因此,无论大厂们基于什么考量进入到志愿填报市场,考虑到大部分AI志愿填报产品都是免费试用,对于考生而言,多一个信息源,也就是多一个参考,终归是好事。
大模型产品需要更懂用户
然而,在实际使用市面上的AI志愿填报产品时,也有用户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质疑这些产品的建议是否真的可信。
有用户提出,AI志愿填报产品给人的感觉非常“模板化”,所给出的建议高度依赖于平台背后的算法和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透明,参考意义到底有多大,还需要打个问号。
此外,机器人的提问也略显呆板,用户需要反复调试提问进行“引导”,或者给出很精准的提问,才能得出期望中的答案。这意味着这些产品虽然使用没有门槛,但“用好”却是有门槛的。
而且,大厂们在近期争先恐后发布一系列AI志愿填报产品,其产品是否打磨得足够好,训练是否充分,会不会存在为了抢关注度而匆忙上线,这些问题终究难有答案。
这些质疑的背后,实际上回到了一个核心问题:“AI好用,还是人好用?”这也是大厂们打磨AI产品的痛点:产品需要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伪需求”。
今年,随着大模型行业的“百模大战”逐渐熄火,行业竞争逐渐转向了应用落地与商业化。多个行业大佬都提到了产品应用的重要性,李开复提到“如何让大模型能力落地应用层是一个重要课题”,李彦宏也表示“超级模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但在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当下,市场上不少AI产品依然存在不能洞察用户痛点,只是强行加入AI功能的情况,目前AI志愿填报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也指向了这一问题。
确实,在AI+万物的当下,每一个垂直细分赛道都有爆发的机会。但在大模型技术迭代的道路上,技术、应用、场景仍存在诸多变量,真正的胜负手往往藏在“读懂用户”的关键战役之中。
因此,尽管当下的AI志愿填报产品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未来的创新潜力仍然值得关注。从长远来看,所有AI产品的诞生并非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作为人类更强大的辅助工具,AI志愿填报产品也不例外。
无论是张雪峰的建议,还是AI产品的分析,都只是提供辅助参考,高考志愿这份“答卷”,最终仍需考生自己来“填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媒科技评论”,作者:新媒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