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in破产,海辰储能300亿估值承压:美国储能政策成出海最大变量
一家美国公司宣布破产,揭开了储能企业出海的困局。
今年5月底,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巨头Powin Energy突然发出预警,称“若经营状况无法改善,公司将永久关闭,裁减员工。”6月,Powin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预估债务至少3亿美元。
Powin与中国储能产业供应链深度绑定,采购产品包括电芯、储能集装箱、热管理系统以及各类电气设备。
Powin破产的导火索,是美国当前的政策,关税问题和大而美法案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复杂性,给Powin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这正是储能企业出海美国需要面对的复杂形势。
一、美国储能:摇摆的政策利刃
美国,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储能市场。
近几年,美国储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美国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从2020年的8.1GWh增长到2024年的60.9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美国市场也成为储能企业重要的出海目的地。
但美国市场政策多变,给储能出海增添许多不确定性。
前总统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为包括电池在内的清洁能源行业提供税收优惠,允许独立储能项目申请投资税收抵免,这也是推动美国大型储能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拜登政府在推进能源转型的同时,又希望培养本土和盟友的电池供应能力。然而,面对美国储能电芯/电池依赖中国供应、且关键原材料也大量源自中国的现实,其政策矛头直指中国储能企业,通过加征关税与强化监管实施打压,比如,计划从2026年起,对储能系统的电池关税从7.5%提高到25%。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的研报显示,储能电池从2024年陆续存在抢出口的行为。2024年对美出口的储能电池总量约为71GWh,今年一季度大约17GWh,合计达88GWh。但是美国2024年到今年一季度的储能新增装机仅为43.7GWh,美国或已经存在较多的储能电池抢进口,形成库存。
除了抢出口,电池企业也开始在美国布局产能。比如,海辰储能斥资近2亿美元在梅斯基特市建厂,剑指10GWh年产能;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也都在美国建工厂。
到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储能行业面对的形式更加严峻。相较于清洁能源,特朗普政府则更倾向于发展化石燃料。
产品出口方面,关税政策更加严苛。对美储能系统关税由四部分组成,基本关税、301关税、2月和3月加征的附加关税以及尚不明朗的对等关税。
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主张减少清洁能源的税收抵免,甚至禁止将储能系统接入享受补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幅削弱了储能项目收益率。
尽管参议院修订版法案保留了储能项目的投资税收抵免(ITC),但又收紧了在美国建厂或投资并申领相关税收政策抵免的资格,如果相关项目得到“关注外国实体”(FEOC)的“实质性援助”,则不能享受税收抵免。
虽然法案还没最后落地,相关条款仍有修改的可能,对储能行业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观望,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美国挥舞政策大棒的背景下,将增长押注在美国,风险越来越大。
二、出海美国,增长逻辑生变
对于上游的中国储能企业来说,储能电池或系统出口需要面临多重风险:市场收缩、出口成本上升、客户经营经营困难甚至是破产等。
市场规模方面,有报道称,如果共和党议员大幅缩减清洁能源的税收抵免政策,美国储能市场明年可能萎缩29%。
成本方面,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判断,由于抢出口导致美国累计库存增加,即便对等关税短期放宽,出口也几乎没有利润的驱动。
在当地建厂,既可以降低关税成本,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土制造补贴,是储能企业破局的方式之一。
但由于政策的反复,储能企业又不得不重新审视收入预期,不得不重新计算项目的收益率。政策的不明朗也严重影响着电池企业在美的布局和生产节奏。
比如,某个头部储能系统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由于关税政策还不明朗,今天加税,明天暂缓,后天说不定又取消,所以后续应对措施还要根据长期政策变化展开,目前不急于行动,还要再观望观望。”
动力电池也受到相似的影响。今年6月,由于特朗普关税和联邦补贴减少的潜在影响,基于“政策不确定性”和“成本敏感性”的理性决策,远景动力暂停了其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弗洛伦斯的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
美国储能产业链上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比如美国大型储能系统集成企业Fluence决定暂停其现有合同下的部分美国项目,并推迟签订未决合同,已下调全年营收指引,从34亿美元降至27亿美元。更严重的比如Powin破产。
而他们可能就是中国储能企业的下游客户。
Powin的破产已影响到了国内多个储能企业。Powin的储能电池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等国内电池企业。Powin还因还不上款被宁德时代告上法庭。
这当中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正在香港IPO的海辰储能。
三、 Powin破产,谁最受伤?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是专注于做储能电池,不做动力电池的企业。海辰储能用五年的时间,在储能赛道做到了世界前三,2022年—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复合增速达到了167%,收入复合增速接近90%,从2022年的36.1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29.2亿元,目标是做全球储能第一。
海辰储能在2023年就开始了IPO之路,先是在A股,终止A股上市筹备后,今年3月,海辰储能在港股递交了招股书。
作为一匹储能黑马,海辰储能已经有过多轮融资,最近的B轮和C轮融资合计超过65亿元,背后有从产业资本、市场化机构到地方国资多个资方,例如国寿股权、中金资本、经纬创投等,投资机构也有推动其上市的内在动力。
6月26日,胡润独角兽榜单更新,海辰储能的最新估值为300亿元。
海辰储能的盈利能力并不强,2024年净利润率只有2.23%。这么微薄的盈利,显然难以支撑起300亿元的估值。
按照2024年净利润来算,300亿估值对应的PE超过了100倍,而在A股上市有储能业务且盈利的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盛弘股份、科创板储能公司海博思创,PE(TTM)都在20+,港股上市公司中创新航的PE(TTM)为40+,不过按照2025年的盈利预期计算,PE也在20+。
所以,海辰储能要想以当前的估值上市,要么迅速提升利润率,要么夯实此前“增长快”的逻辑,以高增长消化高估值。
海外扩张是同时满足提升利润率和保持高增长的可行路径。 过去两年,美国市场是海辰储能的重要增长点。
2022年,海辰储能在海外的收入只有3.3万元,2023年和2024年,收入分别为1.01亿元和37亿元,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28.6%。国内收入却从2023年的101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92.2亿元,规模缩减了9.7%。
在2024年,海辰储能的前五大客户里,挤进了两家美国公司,分别是第一大客户和第四大客户,这两家美国客户加起来,贡献了29.7亿元的收入,占比约23%。
有猜测称,Powin正是其一。
海辰储能招股书公布2024年的储能电池价格为0.3元/Wh,以此计算,5GWh的储能电池项目的订单价值高达15亿元。
美国市场也是海辰储能的利润支撑点。
国内收入虽高达近百亿元,但毛利率极低,产生的利润也较低。2024年,海辰储能国内和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1%和42.3%,毛利润分别为7.45亿元和15.64亿元。
在海外更高盈利水平的带动下,海辰储能终于扭亏为盈,但整体盈利能力相对脆弱。
2022年和2023年,海辰储能分别亏损17.7亿元和19.6亿元,剔除由于可回售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亏损以及股份薪酬开支,经调整后亏损分别为1.05亿元和2.25亿元。
2024年,海辰储能虽然盈利2.87亿元(经调整盈利3.18亿元),但扣除4.14亿元的政府补助仍然是亏损的。
这意味着不管是开拓市场,还是提升盈利,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对海辰来说是重大的打击,也是其300亿估值是否会塌方的重要因素。
此外,海辰储能业务近年来的急速扩张已积累一定财务风险,若美国客户出现问题,将加剧风险敞口。
与收入规模一同膨胀的是海辰储能的应收账款及票据,从2022年的6.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01.2亿元,远超过整体收入的增速。与之相对应,海辰储能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大幅上升,2022年——2024年分别为11.8天、78.6天及185.7天。
2024年,海辰储能账龄在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达到12.7亿元,比重达到15.3%,创下新高。
应收账款越多、账龄越长,坏账风险越高,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越大。2022年—2024年,海辰储能应收账款减值损失分别为0.01亿元,1.62亿元和5.13亿元。
如果账面上有足够充足的资金,应收账款高企的风险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反之,应收账款高企不仅影响利润,也影响企业的经营、扩产计划等。
截至2025年1月31日,海辰储能的现金及等价物约为27亿元,受限制银行存款25.6亿元,短期银行借款为35.9亿元,流动性最好的现金等价物不足以覆盖短期有息负债。
从整体来看,截至2024年底,海辰储能的长期和短期有息债务接近百亿元,而现金和受限存款不到70亿元。再加上,海辰储能几乎没有自我造血能力,近三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分别为-2.6亿元,-17.46亿元和1.1亿元,想要实现业务扩张甚至是全球第一目标的话,海辰储能急需外部资金的支持。
当前的海辰储能,不仅需要避免由美国市场不稳定引发的连锁风险,还要迅速构建新的增长引擎。否则,扩张雄心和300亿估值,都可能是空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齐笑 ,编辑:赵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