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航重掌帅印,叶军转身归队
据36氪报道,阿里正在推进一项收购计划,拟通过收购两氢一氧公司投资人股份的方式,将“钉钉之父”陈航重新纳入麾下。交易完成后,陈航将接替现任CEO叶军执掌钉钉,而叶军将调回集团另有任用。
作为钉钉的核心操盘手,陈航曾展现了非凡的产品能力。他凭借对中小企业痛点的把握,仅用三年时间就将这个最初不被看好的办公软件,打造成企业服务领域的标杆产品。这种出色的产品打造能力,让行业将其与“微信之父”张小龙相提并论——陈航之于钉钉,如同张小龙之于微信。
然而在2021年,由于与阿里“云钉一体”战略存在分歧,陈航选择离职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创业期间,陈航与阿里核心管理层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他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获得了阿里现任CEO吴泳铭旗下元璟资本的投资。这层关系可以追溯到更早:1999年陈航在阿里实习时,吴泳铭就是他的导师;2010年,也是吴泳铭亲自邀请当时在日本工作的陈航重返阿里。
陈航此次回归,正值阿里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马云重新“出山”,蔡崇信、吴泳铭等创一代回归,阿里正加速推进“全面AI化”战略。在这个重要时刻,启用一位既懂产品又富有创业精神的元老级人物,无疑是阿里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
当前的钉钉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应对飞书等竞争对手的强势进攻,另一方面要在AI技术商业化与保持普惠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陈航过往的成功经验证明,他既深谙中小企业需求,又擅长用创新思维突破困局,恰恰是解决当前钉钉难题的最佳人选。
这位创始人的回归,很可能为钉钉开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阶段。
01 “三进三出”,陈航的阿里往事
在阿里内部,陈航始终是个传奇人物。
他与阿里巴巴的缘分始于1999年湖畔花园创业时期,当时他作为实习生初识阿里文化,后赴日本工作,直至2010年才正式回归阿里。
陈航第二次加入阿里时,最先负责的是“一淘”项目。这个想做垂直电商搜索的业务最终没能做起来。于是阿里又让他接手了另一个重要项目——“来往”。
彼时正值阿里与腾讯在社交领域正面交锋,“来往”作为阿里攻占社交高地的战略棋子,曾获得马云亲自背书——内部邮件中明确要求每位员工必须安装,并在11月底前发展百名外部用户。
阿里更是不遗余力地投入资源:淘宝、天猫将核心流量位让渡给“来往”,各类营销活动与其深度捆绑。
尽管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最终未能打开社交大门,但却催生了钉钉的诞生。2015年,陈航带领被外界视为“败军之师”的原班人马,转向企业服务领域。
做“来往”时,无招一门心思要复制微信的模式,结果反而被框住了思路。后来做钉钉就完全不同了。他压根没预设要做什么产品,而是直接跑到企业里看大家实际需要什么,再回来开发对应的功能。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反而成功了,正好应了他那个“无招胜有招”的花名——有时候不刻意追求招式,反而能找到最好的解法。
2020年疫情催化下,钉钉意外迎来爆发式增长。不仅突破企业服务边界,向教育、政务等场景快速延伸,还在短期内用户数突破3亿大关,覆盖超1500万家企业组织,完成从办公工具到协作平台的蜕变。
钉钉的突然走红,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背后的陈航。这位被称为“疯子”的产品经理,既有敢想敢干的冲劲,又对产品细节极其苛刻。正是这种既大胆又较真的性格,推动着钉钉快速成长。
但就在钉钉实现飞跃的时刻,陈航离开了阿里。2020年,随着阿里内部架构的调整,陈航调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助理,钉钉现任总裁叶军接过了大钉钉事业部。次年,陈航就干脆离开阿里,自己创业做跨境电商。
没想到的是,四年后的今天,阿里直接收购了他的创业公司,不仅让他重回钉钉,还很可能把当初跟他一起离开的老部下也带回来。
陈航团队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他们既保持着创业公司的拼劲,又懂得在阿里这个大体系里做事。当初做钉钉时,他们就是靠这种“在规则边缘试探”的方式闯出来的。
现在这支最懂钉钉的团队重新聚首,或许能给钉钉找到新的突破方向。
02 从捆绑到独立,钉钉的三年战略试错
陈航离任、叶军接棒的这三年,钉钉经历战略转型的阵痛。
自阿里将“云钉一体”确立为核心战略,钉钉开启双重转型:既要从中小企业服务转向大客户市场,又要从免费模式转向商业变现。
疫情期间,钉钉用户飙升至数亿,但免费模式导致收入增长乏力。叶军认为,钉钉必须突破“只赚流量不赚钱”的困境,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然而,这一转型并非易事。叶军曾提到,钉钉融入阿里云体系后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磨合期,团队需要重新统一认知、调整底层架构,这些基础工作消耗了大量精力,直到2022年,钉钉的商业化路径才逐渐清晰。
叶军主要探索了三条盈利路径:通过软件订阅服务,向企业用户提供付费功能;通过应用抽成,为第三方软件厂商提供分发平台,并收取佣金;通过硬件生态的开放接口,收取佣金。
同步调整的还有客户定位,政务、金融、能源等大客户成为主攻方向,产品从标准化转向深度定制,与阿里云的服务体系深度捆绑。
2023年,钉钉的转型成效初步显现:2023年,钉钉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突破1亿美元;到2024年9月,这一数字已超过2亿美元,标志着商业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然而,对比同行,钉钉的商业化步伐仍显保守。飞书CEO谢欣曾提到,飞书早在2023年订阅收入就达到2亿美元。
这场转型背后,还有不少暗流涌动。钉钉最初的使命是“服务中小企业”,以标准化产品赋能企业数字化。但在“云钉一体”战略下,钉钉被迫深度集成阿里云的专有架构,导致产品复杂度上升,中小企业体验下滑。
此外,生态开放度降低,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生态呈现“金字塔结构”。头部厂商瓜分大客户预算,而中小开发者被迫退守长尾市场,这与钉钉最初的普惠理念有所冲突。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阿里在2023年下半年着手调整To B业务的战略方向。
2023年8月,阿里宣布钉钉从阿里云独立,成为“1+6+N”组织架构中的“N”公司之一;同年11月,随着阿里云分拆计划终止,“云钉一体”战略被淡化,钉钉重新回归集团直管。
经历这番波折后,钉钉的战略重心开始从“云优先”转向“AI优先”。
03 阿里AI战役,为什么选陈航?
阿里巴巴正在全力押注AI战略:ToC端由夸克和通义两大应用支撑,ToB端则依赖钉钉。
在吴泳铭主导的“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下,钉钉被明确为集团“最重要的ToB领域AI应用”。这一背景下,钉钉的使命不再是为阿里云服务,而是将AI能力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工具。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阿里需要一位既能理解产品、又擅长冲锋的创始人。
陈航的回归,成为钉钉应对新战局的关键一步。
2024年,钉钉在AI转型上动作频频:先是推出个人版钉钉,随后上线“365会员”服务,为个人用户提供AI搜索、个人助理等智能功能。
但钉钉的真正战场仍在企业服务。接入通义大模型后,钉钉开始用AI重构产品:日常对话、群聊、文档等场景全面植入AI能力,支持问答、内容生成等任务;重点开发的AI搜索功能,通过整合企业日程、文档、知识库等数据,实现自然语言查询和碎片信息整理。
在技术层面,钉钉不仅接入了阿里自研的通义大模型,还引入6家第三方大模型厂商,形成“七龙珠”式的AI能力矩阵。
但AI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级服务,对AI功能的准确、安全、专业程度要求更高。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个大模型能完全解决“幻觉”问题。
AI功能的高昂成本可能加剧了钉钉的亏损。2023年叶军曾乐观预测AI将拉动收入增长“几十个点”,但到2024年,钉钉却转向“不急于商业化”。
这源于叶军曾提到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大模型应用落地速度不及预期,市场需求尚未爆发;另一方面,模型价格骤降导致技术成本居高不下,AI反而成为财务负担。
这种转变反映出钉钉加码AI后,商业化进程比预期更为艰难。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飞书,在新锐科技和制造企业中快速扩张,也一直在借机争夺客户。据界面新闻报道,2024年,珀莱雅、茉莉奶白、银泰集团等知名零售企业,都从钉钉迁移至飞书。
面对这一局面,阿里意识到需要重新激活钉钉的创业基因。
这正是陈航回归的战略意义。作为钉钉创始人,陈航以产品创新见长,尤其擅长从中小企业需求出发打造差异化功能。
中小企业缺乏专业IT团队,对钉钉这种轻量化的AI功能设计,接受度更高。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产生的高频业务数据,也是训练垂直行业AI模型的核心资源。
在AI时代,钉钉既要服务好中小企业这一基本盘,又要在AI应用创新上实现突破,此时阿里选择陈航,本质上是选择“创业基因”的回归。当集团需要重拾狼性、在AI战场快速突围时,这位能带队“死磕产品”、擅长在无人区开路的创始人,比守成者更具优势。
他既要通过AI实现产品差异化,让钉钉与飞书、企业微信等对手拉开差距;又要在商业化与普惠价值之间找到新平衡。
陈航重任在肩,对阿里而言,这注定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关键战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奇点湃”,作者:奇点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