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病:精英的职业认知陷阱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本文剖析咨询、投行等传统精英赛道中盲目追逐广度与声望的认知误区,结合作者从私募转身创业的亲身经历,揭示过度追求“可能性”如何反噬职业发展,为困于光鲜履历者提供破局思路:从通才幻觉转向深耕热爱,方能解锁复利人生。文章来自编译。
我曾凌晨3点在迪士尼动物王国酒店大堂睡着过,当时我正在修改一份200页的PPT,主题是如何吸引更多人游览主题公园。
尽管大型咨询公司常遭诟病,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确实是我职业生涯的绝佳起点。我结识了许多雄心勃勃的人,并接受了商业写作、演讲与数据运用的速成训练。
问题在于,身处此类“精英”行业数年后,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会滋生出一种错误的职业成功思维模式。我称之为“通才病”。
通才病的典型症状是过度追求“可能性”:为未来尽可能多地打开大门,他们追逐广度(涉猎尽可能多的行业与职能)和声望(简历上光鲜的logo名与头衔)。
咨询、投行还有私募股权,这些都是你能找到广度与声望的经典去处。随着科技行业崛起,产品管理和风投也加入了清单。顶尖MBA项目则是确保通才病“扩散”的绝佳途径。
这些工作擅长让你感觉自己走在正确道路上:父母为你骄傲,收入日渐丰厚。即便不喜欢这份工作,你也能自我安慰说“现在吃苦是为了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但当你的简历积攒到第三、第四段光鲜经历之后,真正的“好机会”在哪儿呢?真正的好机会往往没有,通才病患者这才开始感到自己被困住了。
目标探寻
曾有位教授说过:
职业生涯的前10年是用来探索想做什么的,中间10年则是要精通此事,最后10年则去创造影响与财富。
当然,现实不会这么的绝对线性,有人会更快走完这些阶段。但其中的真相是:成为通才不是目标,只是探寻真正热爱之事的手段。最终你必须靠专精来建立真正优势——这需要与增加可选择性背道而驰,意味着要主动放弃选项。
除非你是极少数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明确了自己目标的人,否则早期追求广度与声望其实是好事,因为这会加速探索阶段。广度让你看到更多可能路径,声望则为你想探索的路径打开第一道大门。
但它们很快会适得其反,而通才病患者往往浑然不觉。咨询等领域的“广度”极其肤浅,只能提示你该探索哪些方向,却无法彻底排除任何选项。
声望的价值在简历上出现一两行光鲜履历后便触达极限,随后沦为雇主说服缺乏安全感者继续从事本不愿做之事的工具。
显然有人长期从事咨询等传统通才职业且乐在其中。但需明确:这些易筋经不是通才,而是咨询领域的专家。如果这就是你的追求,自然很好;如果不是,那就得在“学习重点从探索转向掌握咨询工作本身”的时候及时退出——对多数人而言,这大概发生在从业2-3年后。
最终你必须转向追求天赋与热爱。如果能找到自己天生擅长且愿投入时间的事情,你终将精通并更加享受其中——这会形成复利优势。
及时下车、追逐自己的天赋与热爱,通常意味着放弃一条稳步(但缓慢)上升的职业路径,转而选择一条初期更颠簸的道路——只是为了发现让那条曲线陡升的机会。
良药苦口难下咽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采纳这个建议?因为仅有的两付解药,对于精心维护精英形象的人来说都有点难以下咽。
第一,为了充分探索自己的真正所求,你必须愿意接受似乎是平级甚至降级的职业变动。
我曾出于自负而加入私募股权行业——后者比咨询更光鲜、薪酬更高。同事们都极其聪明,有些人真心热爱这个行当,但这不是我的菜。之后我陷入迷茫,因为所有选择似乎都是一种“降级”。
最终我决定加入Thumbtack,开启了第一次的创业公司经历:从坐私人飞机、在泛美金字塔顶楼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到用储物间纸箱搭的办公桌只为能安静接电话。但这段经历让我爱上初创企业,如果不做尝试的话,我绝无机会参与后续的所有事业。
第二,你必须埋头苦干。一旦锁定了对的领域,你得找到其中的“手艺活”——那些乏味的、需要上手的、重复却不可或缺的琐事。
当然,选择产品管理或风投等职业并无不妥,我认识很多从中获得巨大成就感的人。但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会凌驾于团队之上扮演“产品CEO”——他们会花大量时间与客户沟通需求,跟团队协作帮助他们加速行动。最优秀的投资人每天都在路上,去寻找最佳的创始人。
我的职位头衔里面有“战略”两个字——这是通才病患者常趋之若鹜的一个词。但这项工作可不是坐着夸夸其谈。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沉浸在数据与客户反馈之中寻找规律,我都不知道怎么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两全之道
接受一份不确定自己是否合适的工作,或埋头精进手艺而不是继续探索选项,这些一开始都会令人不安。但努力从事热爱且擅长之事终将带来更多快乐。而多数这么做的人,最终也能从他们最初渴望的传统成功中有更多的收获。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