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中年男人的「广场舞」
请善待你身边每一个跑步的中年人,因为他们都有病,且病的还不轻
上周,哈尔滨马拉松刚刚结束,网上就有各种段子:
“我已经跑到了锅包肉,你到哪了?”
“本来跑了全马,结果就跑了半马,实在是吃不了了”
“跑是不累,就是太费牙口了,跑了一个全马胖了4斤.......”
哈马就是一个缩影,马拉松已经成为“公众频繁参与的大众体育”,曾经枯燥乏味的马拉松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在全民运动的热潮下,城市马拉松比赛曾经是一座城市的“金名片”,大到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县级市,主办方们都会精心设计路线和赛程,吸引全国各地的跑者慕名而来。
马拉松背后的“万亿生意”
马拉松最早是一门“无人问津”的生意。1981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参赛,与马拉松相关的赛事服务商更是少得可怜。
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699场,总参赛人次达到605.19万人次。而在2011年时,中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仅22场。中国跑步市场,无论是跑者数量还是赛事质量上都发生了质变。
马拉松赛事主要有四大收入来源:赛事直接带来的现金收益,比如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物业收益,比如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等载体经济;媒体收益,比如出售赛事转播权;衍生收益,包括运动器械、训练服务等收益,这个收益甚至可能比其他收益更高。
于是,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来。房地产、银行、汽车、食品饮料等领域的众多知名品牌纷纷为马拉松提供赞助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23年600万人次参与马拉松,按照每人参加一次3000元的标准计算,光选手参赛这块就将近200亿。
体育产业是一本链条很长的经济账。中国已进入“马拉松周期”,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赛事就会迎来发展黄金时期,并拉动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外地选手,对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是1:13。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按照跑圈的标准,资深跑友在跑步上的花费一年能达到20000元到50000元,如果按照全国资深跑友有100万,每年马拉松产业的周边衍生就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让中年人沦陷的广场舞
根据马拉松官网报告显示,这几年参加全马比赛的选手年龄最多集中在35岁到50岁之间,尤其以中年男人居多,而且在所有参加马拉松的人群中,成绩最好的也从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年人。
对于中年人而言,马拉松更像是中年人的“广场舞”。
而在运动项目中,相比篮球、足球、骑行、游泳、健身等运动,只有跑步这项运动,没有场地限制,没有入门限制,穿一双跑鞋,拔腿开跑。
中年跑者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老年人不适合跑步这样激烈的运动,而年轻人不喜欢枯燥的跑步,所以自然中年跑者是最多的。
虽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它只是一个表面。 本质是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对所谓“中年危机”的自我救赎。
加拿大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雅克在1965年提到了“中年危机”,当我们进入中年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后我们会感到恐惧。
尤其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中年危机更是被无限放大。一周跑上几回,上秤一量体重还能轻好几斤,如果朋友圈的朋友或是家人又赞了一句“你瘦了,变年轻了,不油腻了”,这可真是对中年男人最至高无上的评价。
在傍晚,在周末的清晨,从日出到日落,街道、公园里都能够看到穿着不同,大大小小的跑团,每个跑团都有自己的战袍,在马拉松还带着专属的摄影师和私兔大有人在。
而这些跑团里必不可少的就是中年男人,最积极、最正能量、最能坚持的也永远都是中年男人。
对于马拉松,很多中年跑者表示:“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我能跑完马拉松,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吗?”
直白一点来说,中年男人对于马拉松热衷的背后有三个原因:
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自身健康也开始得到重视;
二,是马拉松已经成为了中年男人的心灵救赎;
三,当然更重要的,就是参加马拉松还可以更好社交和发朋友圈。
结语
认识的几位中年跑者,
感觉被多巴胺分泌严重压制,每天不跑,都不能维持正常的行为处事。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雷打不动的跑,
关键还不能短跑,约跑就半马起步,一言不合就刷一个二环。
以前,我觉得天天跑步的人,很有毅力
当我开始跑步后,才发现,他们都没有毅力去停跑.....
关键是,他们还神奇的重新定义了「整数」,
5,10,15,21.0975,30,42.19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新消费”(ID:EO-Consumer),作者:耿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