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中心,为何在芜湖?

36kr王顺·2024年08月06日 11:01
芜湖在长三角地区的辨识度越来越高。

文 | 王顺

编辑 | 无花果

“当活动主办方安排我去安徽创新中心参观时,我还以为要去合肥,没想到是在芜湖市。”一位在芜湖参加项目路演的产业人士如此告诉36氪。

除了对安徽创新中心位置的惊叹,这位产业人士还惊讶地发现,安徽创新中心在短短几个月就招引了数十个优质项目,涵盖了数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其中不仅拥有多个院士领衔的项目,还和芜湖主导产业体系精准匹配。

36氪注意到,近年来,凡提到安徽科技创新以及人才招引,公众多会想到省会合肥,而不是位于长江之滨的芜湖。但是,这个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

那么,安徽创新中心为何能够落地芜湖?其又有哪些功能去赋能本地产业和区域创新?

安徽创新中心

搭平台,聚人才

安徽创新中心在芜湖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招才引智、链接资本、培育企业等功能的综合性创新机构。

根据公开资料,2023年2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支持芜湖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安徽创新中心运营。同年12月,安徽创新中心在芜湖正式揭牌。

36氪从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了解到,安徽创新中心分为先导区、拓展区以及辐射区,其中先导区位于芜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区域,以科技产业园6号楼为重点,将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十大创新园区纳入中心规划,打造成为集聚创新人才、培育科创企业、孵化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地。

优秀的平台需要有力的支撑才能名副其实。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安徽创新中心为人才团队项目提供100-1000平方米不同规格大小的办公空间,可以拎包入驻。中心硬件设施齐全,设有数字人才大脑、一站式服务中心、会议中心、招聘中心、路演大厅、培训中心、创客办公区、Al智能体验区等,为高层次人才和入驻团队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精准服务。

在奖补方面,安徽创新中心也毫不吝啬。

对于院士领衔的人才团队项目入驻,给予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资助,特别重大的最高1亿元;围绕支柱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号召力和市场引领力的产业领军人才入驻,给予国家级人才500万元、省级人才200万元、市级人才5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入驻企业承担国家、省级研发项目,给予国家、省拨款额1:1的配套补助,单项最高配套补助1000万元;入驻人才团队按照人均15-20平方米的标准给予5年租金补贴;入驻企业和团队参加人才资本技术大市场成功交易,给予成功交易双方合同交易额20%最高500万元一次性项目补助;入驻的市外人才项目和落户人才飞地的项目,享受市内同等人才政策。

36氪注意到,目前,中特导航、巅思科技等企业已相继入驻安徽创新中心,这些优质项目均有优秀的人才团队做支撑。

为何落地芜湖?

安徽创新中心落地芜湖,虽有政府顶层设计的推动,但这些推动均是基于芜湖产业实力之上的。

2023年9月,在一场双碳大赛复赛中,一位北京项目负责人告诉未来商界,所属企业和芜湖的某一主导产业十分匹配,希望能够有机会落地芜湖,融入到芜湖本地的供应链中去。这位企业高管的落地想法实际上反映了芜湖在产业方面的吸引力。

近年来,芜湖在长三角地区的辨识度越来越高,这得益于多种因素。

最值得关注的是链主企业“数质”的提升。奇瑞汽车连续20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出口第一;长信科技ITO导电玻璃销量全球第一;中电科钻石飞机DA42为第一架“安徽造”通用飞机,出货量、交付量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类型第一。

此外,海螺集团、埃夫特、信义玻璃、楚江新材等知名企业为芜湖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而在这些链主企业背后,是一大批企业为芜湖创新大厦的塔尖筑底。

其次是芜湖对人才的持续招引和培育。除了上述链主企业等招引和培育的优秀人才,近年来,芜湖也通过紫云英人才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团招引、人才飞地布局等举措,使人才体系得到进一步夯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芜湖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7个、领军人才671人、高端人才5591人,大学生17.55万人,人才总量已达108万人。

同一个城市的优质人才越多,职位和人才就越相配。这种水乳交融能为芜湖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生产力,使得芜湖创新能够名副其实。

36氪注意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芜湖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开放枢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若干意见》还提出,到2027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占沿江五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入长三角20强。每年增加常住人口6万人。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增加两倍。

芜湖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用更好的平台将“单指用力”变为“聚指成拳”,去精准赋能本地创新生态。而安徽创新中心的落地,给了芜湖发展更大的想象空间。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产业对飞行器制造提出了高要求!

2024-08-0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