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vs百度自动驾驶汽车Robotaxi,特斯拉入华指日可待

美股投资网·2024年07月16日 09:05
特斯拉Robotaxi在中国市场进展显著,增强本地化和数据安全。

上周视频我们刚分析完马斯克的自动驾驶将颠覆网约车和出租车的生意,在大众的认知中,自动驾驶的重要性是被远远低估的,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啊。自动驾驶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驾驶习惯,更是改变了汽车工业的商业模式,甚至说是改变人类的出行模式以及社会分配模式都不为过。

这周中国就爆出百度版的Robotaxi已经在武汉取得重大成功,投入1000辆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已经累计拿下500万个订单,越来越多的乘客选择坐无人出租车。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最为领先的两个国家。美国最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上月在旧金山宣布,对该市80万市民开放7/24全天候服务。无人出租车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大一个应用场景,投资者能真实看到AI带来的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

中国作为特斯拉第二大市场,Robotaxi如果能在中国推出,将大大利好特斯拉的销售量,当你私家车闲置的时候,让它自己跑出去做网约车赚钱,赚取额外收入,想想都很美。

根据我们美股投资网调研发现,马斯克为了让无人驾驶进入中国市场,他默默地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本期视频我会一一给大家揭晓;而面对百度的Robotaxi,特斯拉有何优势?胜算在哪?V12版的FSD对特斯拉而言是自动驾驶领域里程碑的跨越?未来又可能对哪些知名公司带来毁灭性打击呢?

我们先说马斯克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为了扫除无人驾驶进入中国的障碍,马斯克多次访华,今年4月,马斯克突然现身北京,寻求批准其公司在中国提供全自动驾驶服务。他达成了将在中国收集的所有数据保留在中国的协议,并通过与百度达成协议,获得中国道路的高分辨率地图。

7月第一周,特斯拉先是进入江苏省证府新能源用车采购目录,接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多家国企将采购一批Model Y车辆作为企业功能用车。

为何有这样的转变呢?我们深入分析一下

首先,特斯拉能够实现这一巨大转变,关键在于其高度的国产化率。

目前,特斯拉的国产率已接近95%,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国内许多本土车企如比亚迪等,想想看,这意味着特斯拉在中国生产的车子,几乎所有零件都是"中国制造"。不仅如此,特斯拉还把很多核心技术都带到了中国,比如那些高端的电池管理系统和自动驾驶算法。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成本大大降低,让特斯拉在中国卖车时更有竞争力。

更深入地说,这95%的国产化率代表了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间的零部件,再到下游的销售服务,特斯拉的本地化对整个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高度本地化不仅让特斯拉更容易获得证府的支持,还能更快地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

另外,这么高的国产化率还意味着特斯拉在中国设立了重要的研发中心,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车型也更容易出口到其他国家。这种高度本地化让中国消费者更容易把特斯拉当成“自己人”,增强了品牌认同感。

为什么一个外国品牌反而比本土品牌更“本土化”?

这与其与上海签订的“对赌协议”密不可分。这份协议要求特斯拉在2029年前实现100%的国产化,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特斯拉不遗余力地将全球供应链向中国转移,从而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升级。所以,虽然表面上看证府在采购特斯拉的车,但实际上是在为中国的汽车产业铺路。从长远来看,这笔买卖非常有利。

那么数据安全怎么保障呢?发现没?特斯拉的数据中心已经在上海建好了。这就是为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落地,打通了最后一关,本来是要落地印度,中国的证策好,又抓到了时机,马斯克连夜取消了会见莫迪,那么随之带来的就是FSD自动驾驶也被批准落户,马斯克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数据中心由中国监控,不得流出!

又是最大化国产,又能解决就业和产业链的孵化,就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又能引领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另外,上海、江苏等多地的国企和证府单位集中采购,发现没?这明显是上锋进行的受益,这波操作可以说是高瞻远瞩。

萝卜快跑是否对特斯拉的Robotaxi构成威胁

有了这个重要前提 - 特斯拉获得了中国证府的信任,我们接下来的讨论就更有意义了!特斯拉这次被纳入中国证府采购清单,简直就是拿到了“通行证”,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一下就稳了。有了这个“背书”,我们再来看看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到底能不能对特斯拉的Robotaxi造成威胁。

萝卜快跑在两年前就已经在武汉正式运营了。这两年的时间可不是白费的,百度通过实际运营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这给百度带来了不小的优势。现在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覆盖范围超过3000平方公里,覆盖了将近770万人口,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市,订单量一直在涨,今年同比增长了430%!随着更多无人车上路,这些数字肯定还会继续飙升。

根据美股投资网调研发现:各大国内媒体称有1000辆车在运营,实际上只有400辆,而每3辆车背后的后台,需要配备1名远程驾驶员随时接管路上突发情况【根据交通部颁布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可在当地监管部门划定的运营区域使用远程安全员,同时每位远程安全员监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不得超过三辆】,也就是有大约133人在后台监测着,如果随着车辆越多,人数必定增加,成本就增加了。

所以,百度宣传是L4级别的自动驾驶,顶多是L3级别,而且依赖高精地图去实现,并不像特斯拉的纯视觉技术。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和用户教育这两个关口可是绕不过去的。特斯拉要是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恐怕得下一番苦功夫了。

在商业化进程方面,百度信心十足。在5月15日的百度Apollo Day上,大会上,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4年底,萝卜快跑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要知道,滴滴直到今年一季度还在亏钱。听起来百度这是要一飞冲天的架势。

不过,我们得好好思考一下,百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一开始是搜索引擎起家,只要钱给够多,竞价排名什么广告都有,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还有谁在用百度搜索。

反观马斯克虽然爱吹牛,但是特斯拉是实打实的全球电动车龙头,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毋庸置疑!

摩根大通对武汉、上海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进行了实地研究,总结结论如下:

▲我们认为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目前定价在商业上不可行,因此不可持续

▲目前人力成本是 GTV 的 3 倍,部分原因是百度采取激进的定价策略,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实行两班制的车内安全员。

▲目前硬件成本(即折旧)是 GTV 的 1 倍。

我们美股投资网觉得特斯拉在Robotaxi商业化方面可能比百度更有优势!虽然近期特斯拉的Robotaxi推迟到10月,表面上看这无疑给特斯拉短期泼了一盆冷水,打击了市场情绪,请注意推迟不是取消,不是战略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萝卜快跑已经打了样了。

首先,特斯拉是全球化的大玩家。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可不是盖的,用户遍布全球。这种规模效应不仅能加速他们Robotaxi服务的商业化进程,还能让他们同时在多个国家推进服务,快速抢占市场。相比之下,百度的萝卜快跑主要就在中国市场打转,规模和增长潜力确实有点受限。

其次,特斯拉在技术积累和数据方面可是有先发优势的。他们的FSD系统经过8年迭代,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了海量汽车驾驶数据。这种规模的数据和算法优化给特斯拉带来了不小的优势,就算是进入新市场,他们也能快速适应。百度虽然在中国市场跑了几年,但在数据量和多样性方面,可能还真比不上特斯拉。

最近,特斯拉推出V12版本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这一次更新引起了业界巨大的轰动

因为特斯拉通过引入AI大模型,让自动驾驶代码从30万行减少99%,剩下不到2000行,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控制车辆,过去工程师需要为每一个路况写几行代号告诉汽车怎么走,当遇上没编程过的路况车就不会走了,但V12采用一个高度精简的AI神经网络,这AI大脑通过学习全球各地的数百万特斯拉的车身视频作为训练材料来模仿人类司机的驾驶决策,来学会控制车辆转向、加速和制动等核心功能,让驾驶上更接近人,去思考实际路况。

就像我们视频展示的那样,在左上角是导航图,原来导航是要让车往前走然后U转回来到左边的商业区,但特斯拉的摄像头发现,左边有个可以直接拐弯进去的地方,于是临时改变方向走了这个捷径,就像一个老司机开车一样。

我们再来看成本问题,萝卜快跑的无人车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折旧和充电费用。第五代车的每日折旧约为363元,充电费用约为100元。第六代车虽然成本降低,但具体数据未知。整体来看,第五代车的每日运营成本较高,盈利难度较大。第六代车则有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而特斯拉在Robotaxi成本方面更加具有显著优势。得益于庞大的生产规模,特斯拉能够以更低的价格采购零部件,实现规模效应。此外,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从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再到充电网络的建设,实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从而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同时,特斯拉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通过持续的软件迭代和优化,降低了软件开发和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拥有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这为其Robotaxi业务提供了便利的充电条件,降低了运营成本。

所以从这点百度或者其他竞争对手追赶上特斯拉需要的时间不止一点!

最后马斯克提出的那个"汽车货币化"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允许车主把自己的私家车加入Robotaxi网络,这不仅能快速扩大服务规模,还能在不大规模投资新车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增长。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帮特斯拉实现马斯克预测的那个5到7万亿美元的估值。

Robotaxi来袭,Uber Lyft面临挑战

特斯拉Robotaxi的崛起对网约车巨头Uber优步和Lyft的冲击不容小觑。周四特斯拉股价下跌,反而带动了Uber和Lyft的股价上涨短期来看,市场可能对特斯拉Robotaxi的商业化前景存在一定担忧,或者认为短期内不会对Uber和Lyft构成实质性威胁。

然而,从长远来看,特斯拉Robotaxi的成功落地无疑会对网约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 成本优势:Robotaxi无需人工驾驶员,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特斯拉可以凭借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吸引大量用户。Uber和Lyft若想保持市场份额,可能不得不跟随降价,这将压缩它们的利润空间。
  2. 服务质量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提供更稳定、更可靠的出行服务。特斯拉车辆的高端配置和舒适性也将吸引更多对出行品质有较高要求的用户。Uber和Lyft若想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在车辆品质和服务体验上进行大幅提升。
  3. 商业模式变革:面对特斯拉的挑战,Uber和Lyft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它们可能需要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或者与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将自己定位为综合出行平台,提供多种出行方式,也是一个潜在的选择。

到这里我们美股投资网想说现在科技进步真的太快太快了,前几年包括我在内觉得无人驾驶遥遥无期,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就应用上了,从我们乘客乘客的角度来讲,未来如果都是机器人开出租车,它不会拒载,也没异味,还不会绕路,还开空调,关键还这么便宜,那可真是太友好了。

但是另一个角度网约车司机们呢?怎么办?这两年时不时就会拿出来讨论

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饭碗?就比如说无人出租车,未来再推广下去是不是会取代网约车司机的饭碗?那以后无人外卖、无人快递是不是会取代外卖小哥、快递员的饭碗?答案是肯定的。也许这个回答很冰冷,但没办法,这就是新技术迭代旧技术的浪潮。

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水利织布机替代了手工织布工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汽车司机取代了马车车夫,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的兴起,实体店逐渐被线上经济蚕食。历史经验表明,一旦新技术证明了它可以降低成本。那么新技术的应用一定是势不可当。

有不少AI反对的声音称,人工智能最应该发展的方向是医院,救灾,是航天探月,是挖矿等危险产业,而不是挤压社会底层服务业人员的生存岗位!确实,AI淘汰岗位的数量远远比AI新创造的岗位数量要多得多。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说法?你又对特斯拉的前景和自动驾驶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你留下你的评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投资网”(ID:tradesmax),作者:前纽约证券Ken,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你买不买?

2024-07-1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