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出奇,探寻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脉络主线
活力长沙城,摄影石亮
文|魏楚晨
《孙子兵法》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将这条兵法用在商战,亦或是产业竞争中,则可理解为,恪守正义是道,出奇制胜是术。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去年6月份在岳麓峰会上提出,要“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时,很多人都为长沙捏了一把汗,如此宏大的目标,具体如何实操并无经验可循,长沙能行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罗安也表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暂时没有一座城市提出类似定位,长沙怎么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摆在湖南面前的一张‘新考卷’。”
如今时间已经来到2024年,长沙用实际行动解答当初的种种疑问,对其工作脉络进行梳理,正好谙合守正出奇的兵法,显现出已然于胸的章法。
守正,以产业基盘延伸而至的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沈晓明6月19日提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后的第74天,长沙做出了第一个大动作。
在发布了《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两份宏观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后,长沙于9月1日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18个项目现场揭牌,16个项目集中签约,还有6个项目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云开工”。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首开式活动很热闹,院士专家、企业大咖云集,上述项目聚焦芯片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每一个的体量都很大,参与机构单位的规格高,显示出长沙对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工作的决心。
在热闹之余,仔细研究在首开式上亮相的40个项目,我们实际上是可以摸清长沙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件事上还是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的,其抓手就是以产业基盘为基础向前沿技术和行业纵深的延伸。
这里所说的产业基盘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科学的研究与产业研发平台的搭建,另一方面则是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通过相关研发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竞争壁垒,更加注重技术的落地。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是首开式上的揭牌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主要围绕先进计算、大数据、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应用难题开展研究。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先进计算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有相当数量的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卡着脖子”,因而打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产业应用孵化的完整创新创业链条就十分关键了,这项工作单凭企业,很难通过市场竞争完成突破。
长沙正是看准了先进计算产业背后所缺少的基础科学技术支撑,因而依托高校的资源,以组建研究院的形式一举挑起了重担。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湖南分院及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也是一个大手笔。
根据相关规划,该项目总投资50亿,建设周期为6年,占地面积约566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航天领域新型飞行器设计研发中心、总装总测厂房及关键部件部段研制、试验和生产厂房,航天武器装备综合保障中心、可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总装总测厂房等。
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50亿,聚集和带动形成超100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这个项目中,同样是组建平台型研发机构的思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湖南分院自身的产业基地不但本身能产生产业价值,以产业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还能能带动起长沙整个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极具战略意义。
至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项目,更多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主要目的。
以工程机械产业为例,长沙优势突出,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长沙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5家企业上榜。
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
中联重科全球研发中心创新孵化基地是各企业自发组建的一系列研发中心项目中的一个,该项目就在首开式中“云开工”。
据了解,中联重科的这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370亩,将建设高端装备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应用中心、工程化创新中心、新产品中心,入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该项目围绕高端装备基础前沿技术领域,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进行基础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推进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综上所述,这些项目都是围绕长沙的产业基盘而布局的,自己想干什么,想要怎样的结果,再具体到如何干,长沙谋定而后动,同时也体现出长沙政府不冒进,坚持基础研发与长期主义,继续做长产业长板的产业发展思路。
出奇,以情感为纽带号召湘商回归打出招商新招
如果说长沙去年9月份首开式中布局的项目,是对现有产业的“存量”经营,那么从10月份开始,长沙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热潮,则更多是为了寻求增量,应对的是“出奇”的术。
继9月份由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带队的湖南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江西、湖北3省进行考察招商之后,长沙市在国庆黄金周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即召开招商引资动员大会。
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在会上为此轮招商引资工作定调,“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任务、一号工程来抓,以高质量招商引资为长沙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接下来的10月22日至25日,吴桂英和市长周海兵率领长沙党政代表团4天时间奔赴2000多公里,前往上海、杭州、合肥三地学习考察,就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城市治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
11月2日至11日,吴桂英又率代表团赴柬埔寨、菲律宾、日本开展友好访问。
这次出访,长沙一面向外界推介长沙“特产”,比如在柬埔寨签约了9个项目,总金额达6.6亿美元,涵盖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助力柬埔寨制造业提质增效。
另一面,长沙在这次出访中还安排了大量的“招商”行程,比如在东京,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日本永旺集团、爱发科、住友橡胶、川崎重工等知名企业,在交流学习之外,更加关注这些企业与长沙优势产业的取长补短,更深一层,则是争取他们将战略项目、生产基地乃至研发中心布局长沙。
其中有一个细节,代表团在菲律宾和柬埔寨两国还专门安排行程,与当地湘商座谈交流,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议程,就是向湘商们介绍长沙发展的新变化,发动湘商回长投资。
事实上,以情感为纽带号召湘商回归,正成为长沙越来越倚仗的招商新招。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长沙市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91家,累计到位资金604.9亿元,“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数量、累计到位资金均为全省首位。
摆在湘商面前的有两个绝佳样板。
一个是原本在深圳创业的湖南郴州人吴太兵,2018年响应“湘商回归“的号召,在长沙建立万兴科技运营中心,4年时间的发展,万兴科技在湘员工人数翻了五倍以上。
2022年12月万兴科技进一步加码,将公司总部也从深圳搬来了长沙。
回想当初万兴科技在深圳北站打出“拿深圳同等高薪,住长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软件事业”的广告,正一语概括了长沙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上独有的城市竞争力。
吴太兵在互联网岳麓峰会上发布湘商回归倡议书
另一个是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2006年从广东回到湖南创业,事业越做越红火,如今已经发展成一家拥有相对完整产业链的现代化产业集团,前后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在长沙建设了5个产业园,拥有员工数超10万人。
过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地缘乡情为基础、以创业创新为内涵的商帮与区域经济关联紧密,改革开放以来,日渐崛起的浙商、苏商、沪商、京商、粤商和闽商,正悄然发展的鲁商、豫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代表商帮,而商帮成长的那片土地,也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所在。
以浙商为例,最开始多从小制造业起步,后在房地产、汽车、互联网等行业获得突破性发展,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申洲国际等行业巨鳄是浙商的典型代表,几乎占据了国内民营经济的半壁江山。
湘商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有统计数据显示,湘商在全球范围内的数量超过400万人,产业版图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规模超4万亿。
如此一来就很好理解了,长沙号召“湘商回归“实际上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湘商能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个战略助力,反过来,正因为长沙提供了这么一个舞台,也为湘商们的自身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历史机遇。
无论是内生还是外引,坚持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
虽然依然是“走出去,引进来”的老套路,但长沙却显示出了新意,遵循着守正出奇的逻辑,展现出对如何“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
最后,将目光投射到实质性的建设工作,长沙则抓住了“人才“这一核心中的核心。
过去,城市发展大多依托“低廉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吸引产业,进而积累财富发展城市”,是“产—人—城”模式。
如今,更高阶的城市发展转变成“通过建设能吸引科技人才的魅力城市,聚集科技人才,进而发展科技产业”的“城—人—产”模式,毕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而人才是产业能够永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般来说,城市吸引人才的手段大致有两个。
一个是政策层面的倾斜,通过创业支持、柔性补助、引才补贴等不同方式,来迎合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人才引进的目的。
对于人才,长沙向来是很大方且不遗余力的。
从2017年的“长沙人才政策22条“,到”五大人才工程“与高端产业人才倍增行动计划;
从2021年的“自贸区人才政策45条”,到2022年围绕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
长沙的人才政策一直在升级中,2023年11月26日,长沙围绕人才工作又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汇聚磅礴力量,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系列人才活动,发布“研发人才政策十条“,对7月30日印发了《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中的人才工作要求进行细化。
具体来说,对领军人才团队项目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对高精尖人才开出最高1亿元的补助之外,还对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
除了发布”研发人才政策十条“,长沙还成立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并举行了人才发展生态纪录片《我的梦想我的城》第三季开播仪式。
就像长沙市委组织部部长罗缵吉所说的那样,“长沙的人才政策不分1.0、2.0还是几点零版,我们打造的是与时俱进版。”
活力长沙城,摄影石亮
结合上文所述的三大人才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长沙人才工作“以政策汇聚人才、以平台服务人才、以生态影响人才”的脉络思路,在其背后则是致力于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实干赋能。
另外一个手段则是通过诸如城市的低房价、历史文化沉淀、丰富便捷的休闲娱乐生活等 “软实力”来吸引人才,长沙也确实依照这样的城市建设逻辑收获到了丰硕的果实,2022年以净流入18万多人的成绩,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
如是一来,思路更加清晰了。
研发中心城市的主体要由研发人员和科学家组成,各项研发要由科学家们来实现,因而为研发人才和科学家们建设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之城”,是“吸引科学家”和“留住科学家”的关键要素,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成了长沙城市建设的新命题。
正在建设中的湘江科学城用实际行动作答。
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将湘江科学城定位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集聚区、核心区和“引爆区“。
为了建好这座城,从湖南省到长沙市,再到湖南湘江新区经过了反复论证,湘江新区甚至还在去年10月份组织了一场主题为“以建筑之美见未来之城——大师对话湘江科学城”的论坛。
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程泰宁、桂卫华、孟建民,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斯蒂芬·马尔科姆·哈特,德国建筑大师米歇尔·舒马赫、施特凡·瑞沃勒等大咖学者为如何建好湘江科学城出谋划策。
就像谭勇说的那样,“要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创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员,把最好的服务留给科创企业,让大家投资安心、发展顺心、生活舒心。”
很显然,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战略的提出,长沙对城市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城融合的建设也提升了一个层级。
长期以来,“网红城市“是长沙留给外界的印象,或许在不久的未来,网红长沙表现在外A面的是网红地标与潮流,暗藏在内的B面则是由网红科学家、爆款科普节庆以及研发顶会IP所组成的创新力量。
而“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最终将呈现出“产业发展,市民宜居,人才宜业”,一幅只有在理想中才会出现的景象。
参考资料
1、洞见新研社,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湖南湘江新区的挑战与机遇
2、智谷趋势,奋力搏经济!坐不住睡不着的长沙,打出了三张牌
3、山水洲城记,长沙市委书记出访归来,带回哪些成果?
4、36氪湖南,高“研”值!在长沙看见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人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