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9岁,遭遇公司裁员”骚操作“:我们犯过的最傻的错误,就是把公司当做家

璃语职美人·2023年11月21日 16:36
肥了他人的田,荒芜了自己的地。

01

今天的话题源于后台一则读者留言。

留言的主人公2016年毕业就应聘到这家公司上班,工作多年,加班更是不计其数。

在今年下半年,他在体检中被查出身体出了问题......公司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主管找到他,和他沟通调岗事宜,但新的办公地点在外地,对于有家庭的当事人而言,实在难以服从安排。

自从那天开始,他发现自己的职权慢慢被架空了,在公司逐渐被“边缘化”,他预感到自己可能遭遇到传说中的“骚操作”了——就是公司明面上不劝退你,但却暗戳戳给你使绊,让你知趣自己离职,这样就不用赔付补偿金了......

在留言中他感慨道,曾几何时,自己一度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今却遭遇这番操作,实在让人寒心!

这段留言让我想起了一些过往的经历,在此做个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02

在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我也曾和很多朋友一样,傻傻地认为,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期待的回报。 

但事实证明,我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它生存在市场环境中,就难免会遭遇市场风险,而一旦风险来临的时候,连自保都难,又如何能顾及到普通如你我的员工呢?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莫过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那一年,我所在的企业园区每天以至少倒闭3家的速度日渐衰败,整个公司从上到下,无一不充满了一股空前紧张的气息。 

有一天下午,我在公交车里和设计部的一名女同事Anne(化名)闲聊天,那个时候,Anne和我一样,也是刚刚休完产假,孩子也才不到半岁,两个初为人母的新手妈妈,在一起总觉得有聊不完的话,唯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获得短暂的欢愉。 

可就在第二中午休息的时候,Anne在QQ上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正是昨天我和她打听的某款品牌的尿不湿的购买链接,然后,她怅然地说了句: “好自珍重!”

收到这四个字的我赶紧来到她的办公室,这才发现Anne已经离开了。 

原来,Anne上午被人事部叫去谈了话,被成功地劝退了。 

公司给到的劝退理由简单而明确: 

1、Anne负责的某区域海外市场产品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产品订单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而Anne作为该产品的设计师,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 

2、Anne产假休完回来,还有每天一个小时的哺乳假,投入到工作的精力和专注度多少会受到影响,而她的工作量越来越少,交给同部门的其他同事完全没有问题,也就意味着,Anne不再那么被需要了; 

3、Anne来公司的时间较长,薪资也涨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对于公司来说,她的产出和在她身上的成本投入渐渐变得不对等了,慢慢地,变成了公司的负担...... 

从劝退Anne开始,公司上下“人人自危”起来。 

03

我至今还记得,很多在公司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们都哭了,他们说,公司对自己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过了一份工作的范畴,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物质保障,更是一份归属感。

但这份难能可贵的归属感,在市场规律面前依然不堪一击。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在企业打工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稳定”——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谋划,一旦公司遭遇危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留下来的员工恢复了原先的薪资待遇,人们好像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一天天地过着重复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我开始琢磨,我未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往哪里发力:我和很多人一样,上着一天又一天的班,每天忙碌的不明所以,回到家中如一滩烂泥,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像是在黑暗里摸索 ,没有人能够明白我的痛苦,他们都说我想的太多,他们都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啊,在他人的眼里,我有个不错的家庭,有份稳定的工作,只要好好做下去,就能和很多人一样,安稳退休,有何不好吗? 

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从危机中侥幸逃脱过来的我,渐渐地对企业以及个人发展有了冷静的思索和认识。 

04

我渐渐明白,企业不是家更不是学校,除去少数大公司可能会有人才发展战略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根本不会把“人”当做“资源”,更多地是把人当“工具”。

有些时候,老板告诉你,公司离不开你啊,你所在的岗位多么重要,请不要当真,有可能只是,这个岗位没什么人愿意做,而公司的活儿总要有人做,你是性价比最好的那个——并不代表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更不代表你具备所谓的“不可替代性”!

我渐渐意识到,自我探索和成长之路,是没有人可以替你完成的。

在漫长的时间里,我学习各种知识(尤其以人格类和心理学居多)、参加过读书会、去到心理咨询机构做疗愈,等等,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在过去将近30年的时光里,我几乎都是按照他人的期待在活,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从来没有认真分析过自己的特质和优势。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不少来访者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会问我一个问题:“晓璃老师,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从过往经历以及千万来访者的咨询案例中,我总结出三点心得和体会。 

1、有意义或者有价值,是我们内驱力的根源;

虽说人可以很理性,但终究,我们都无法逃脱两样东西,一是意义,二是价值。 

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无法感受到意义和价值,就很难调动我们的内在驱动力去付诸行动。 

这是很多人在职业中出现拖延、倦怠甚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可以帮你审视和判断当前所处的局面: 

1)、你的身边有没有你这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如果有,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 

2)、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孩子,未来,你希望孩子从事你这个行业吗?

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在当前的工作中能感受到意义,你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你的能力,努力在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你需要予以重视和觉察,对你而言,更为艰巨的一条路即将开启,那就是,重新认知你自己。 

2、你的特质倾向才是能力的根基;

人毕竟不是机器,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冲突,甚至对当前的工作充满了抵触情绪,你是很难全力以赴的,更谈不上做出什么成绩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特质。 

所谓的“特质”,我更倾向于解释为, 个人在多年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认知及行为模式 ,也就意味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是倾向于如何看待、分析并处理这件事情的——这种倾向被称为“特质”。 

既然是多年形成的,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有多深远,改变起来是多么艰难! 

在生涯规划领域,我们主张每个人都要“顺势而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之后,不要试图取长补短,而是尽可能去“扬长避短”。

3、打工绝非长久之计,一定要多为自己打算;

从我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完全咨询案例来看,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在企业环境下, 真的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值得我们拿命去换的! 

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多做些积累,正应了那句话:“肥了他人的田,荒芜了自己的地”。 

作为打工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能力早日“市场化”,这样才能抵御未知的风险和变故。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程序员们可以自己写程序接外包,文案们可以自己找路子给自媒体投稿,美术可以接插画的活儿,热爱文学的有空就多写写,说不定你的人生还能开启新的可能性。 

而一味鼓吹加班奉献,除了滋长职场中无谓加班和老板们变相压榨员工的风气外,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吗?而劳动者应该享受的福利和相应的法律保护,难道不应该早日提上日程吗? 

如果大环境一时半会很难改善, 那我们不妨从自己做起,至少不要再傻傻地为公司卖命了,多为自己做些筹划吧 ,否则到头来,亏了身体透支了生命,谁又能替你买单呢? 

“时光的绝情之处是,它让你熬到真相,却不给你任何补偿。”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

+1
4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变奏曲。

2023-11-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