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引来“凤还巢” 光子产业人才聚集为陕西带来新机遇
“光电子先导院不仅有现成的超净室、现有的辅助设备,还有专业的厂务运营团队帮助创业团队快速进入生产研发状态。后期只需添加相应制造设备便可以进行研发和生产,对于当时即将回国创业的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西安唐晶量子CEO龚平博士在2023光子产业发展暨硬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中说到。龚平博士拥有超20多年海外知名企业工作经验、并掌握三维人脸识别技术中关键VCSEL外延材料技术,于2018年回国创办了西安唐晶量子,致力于解决高端GaAs外延片“卡脖子”难题。
从2010年硬科技理念提出,到2017年西安推出《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打造硬科技之都,再到2023年全球顶尖人才、高端人才汇聚。如今,像龚平这样的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和团队,不断汇聚西安,呈现出“凤还巢”的人才发展新态势。
2023光子产业发展暨硬科技成果转化论坛圆桌讨论现场
根据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23年西安市重点产业人才分析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23 年 3 月底,西安市重点产业现有人才共计 1185032 人,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124879 人,增幅 11.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1253 家增加 到 7140 家,年均增长 28.22%,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城市排名西安位列全国前十。
西安唐晶量子CEO龚平博士分享观点
曾经让人惋惜的“孔雀东南飞”,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变迁,以硬科技为抓手,以光子产业为契机“换道超车”,陕西留住并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在陕创业,目前已成为西北地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吸铁石”,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地处西北的千年古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筑巢引凤:“追光计划”助推西安成为创新策源地
“我们为什么看好陕西? 对于光子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人才、技术和资金。可以看到从材料到设计到系统,陕西光子全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另外,陕西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有非常好的研究所,有非常专业的硬科技投资机构,我非常看好光子产业在陕西快速的建立体系和生态,从而把整个西部的光子行业建立起来。”锐思智芯创始人邓坚在圆桌论坛中如是说。现如今,锐思智芯以仿生事件视觉传感器 (Dynamic Vision Sensor, DVS) 芯片为核心,拥有完整的核心知识产权及自主研发能力,公司目前已经申请十几项欧盟专利及PCT专利,实现了中国高端视觉传感器完全自主可控并填补国内空白。
锐思智芯创始人邓坚分享观点
像锐思智芯这样的企业,正是活跃在光子产业链中的代表企业之一。自从2021年陕西省提出“追光计划”以来,陕西迅速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措施。以政策红利强力“助攻”,让对接平台“牵线搭桥”,极大地激发了硬科技企业、人才的研发创业热情,外地硬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新技术在孵化器中落地转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提供了公平、开放的竞争空间和创业环境。
经过“追光计划”两年的发展,光子产业领域 40 余人获得省级人才奖项,引进了百余位海外高端人才,构筑光子产业集聚人才强磁场。通过战略布局聚焦“两链”技术痛点实现靶向攻克,光子集成、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三大重点领域 实现2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
成立于耶鲁大学的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量子点Micro-LED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2017年 5 月,这家硬科技企业正式落户光电子先导院,目前团队累计申请核心专利98项,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现已成功实现商业化Micro-LED量产。公司CEO陈辰说:“我们考察了国内外很多地方,西安提供的设备是很多地方都提供不了的,可以说‘硬实力’在全国是首家。”
现如今,在“追光计划”的顶层设计下,炬光科技、莱特光电、源杰科技在过去两年相继登陆科创板。同时,全省光子企业产业链发展迅速,300余家光子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了光子产业生态体系,其中不乏和其光电、立德红外、中科微精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厚植沃土:积极发挥人才高地优势
政策引来“凤还巢”。两年来,陕西省大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全力以赴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据《2023年西安市重点产业人才分析报告》显示,截止到 2023 年 3 月底,陕西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城市中,西安以占比 62.3%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位列全国第一。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城市排名西安位列全国前十。科研人才超过100万,在校大学生超过120万,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1万人、居全国主要城市前五,西安创新指数上升至全球第22位,进入创新型城市前列。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汇聚西安,并转化为硬科技企业在陕创新创业的第一动力。
矽典微CEO徐鸿涛分享观点
“陕西有非常好的人才基础,在开放性、突破性、创新性的培养极具优势,光子产业和生态在此能更有机的发展。无论在产品研发与应用落地都能看到持续发展和突破。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内外对硬科技和智能化的需求愈加强烈。我们清楚看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感知升级遇到的问题和瓶颈,也愿意携手行业伙伴积极推动智能感知和交互的升级”。矽典微CEO徐鸿涛博士在圆桌论坛中说到。矽典微致力于实现射频及毫米波技术的智能化,在毫米波传感器SoC已实现大规模量产。2023年实现空间互联网场景下的重大突破。
“引进来,留得住”,高层次青年人才决定着在西安扎根的硬科技企业是否能够快速发展的核心之一。为加快青年人才汇聚,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陕发展。据媒体报道,2022年西安市发布《“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工作实施方案》,设立“西安青年人才就业奖”,提供社保补贴、生活补贴,入站大学生近2万人,“就业奖”申请4494人,人才驿站乐业补贴申请10023人,发放补贴3119.22余万元;设立英才计划青年专项、出台《吸引集聚硕博研究生若干措施》,建立硕博人才就业储备池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西安正在全方位为全国青年才俊提供创新沃土。
杭州洛微科技CTO孙笑晨分享观点
谈到人才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推动力,杭州洛微科技CTO孙笑晨深有感受。孙笑晨作为MIT博士、研究员、博导,其50余篇国际核心期刊,多篇论文在该领域全球引用排名前1%。在圆桌论坛中他介绍,“洛微科技在西安成立了研发中心,一方面我们和西安光机所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不少优秀的学生毕业之后留在我们公司从事芯片设计高精尖的行业;另外一方面陕西从光芯片的制造到封装目前都有比较扎实的计划,我们正是看到西安具有这样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完整的设计规划,洛微科技才把更多光子芯片制造方面在陕西落地,并且相信一定会开花结果。”
追光跃迁:人才为陕西光子产业注入新活力
2021年,陕西省提出“追光计划”,目标是形成陕西光子产业发展全生态体系,打造全球光子技术原始创新高地、国家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
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伟博士分享观点
2年来,作为西安本土光电子企业,西安立德红外创始人刘伟博士在追光计划中感受到了显著的变化,刘伟认为“符合政策方向,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有信心了”。据刘伟介绍,红外热成像仪曾经遭受国外技术封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步维艰,公司产品研发一度陷入困境。就在红外器件研制迟迟无法突破的关键时期,西安市引进了研究材料外延生长的专家型人才,立刻与立德联合攻关解决了红外材料生长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帮助企业跨过了生死难关。
现如今,随着立德红外攻克红外探测器、红外成像测量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企业正在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发出适合大众使用的一系列产品。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来,智慧城市、智能楼宇、车载辅助驾驶、个人穿戴等应用场景红外技术将随处可见,从而实现其“红外改变生活”的愿景。
圆桌论坛中,刘伟博士也对陕西光子产业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他希望陕西能够组织更多的光子产业交流平台与机会,加强陕西技术供需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注重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光子产业。
这一期待也是众多在陕光子硬科技企业的共同呼声。基于陕西省对未来光子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企业对于光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本次论坛中陕西省“追光计划”正式升级为“跃迁行动”。“跃迁行动”将以“跃”“升”“增”“扩”为升级核心,包括创建光子领域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将实现4寸研发线、6寸中试线升级到8-12寸量产平台,形成百亿级光子产业基金群,打造“曲率引擎”光子聚集区,进一步推动光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求是光谱创始人蔡红星分享观点
求是光谱创始人蔡红星在圆桌论坛中讲到,陕西正是因为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黄土高原的拼搏精神,才能产生硬科技的文化底蕴。陕西有非常好的科研基础,研究院所非常多,光子产业人才聚集,产业链发展日趋完整。应充分发挥好科研成果转化优势以及人才汇集优势,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光子领域硬科技企业和优秀人才落地生根,为陕西“换道超车”带来新的机遇,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