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省域副中心”:芜湖的底气、路径与挑战

武佳欣·2023年11月03日 09:57
城市发展需要注视。

文|武佳欣

编辑|森林

2022年初,成立仅半年的芜湖佳纳获得金额高达14.4亿元的战略融资,彼时估值达113亿元。一只新能源独角兽诞生。

仅过了一年多,同样在芜湖,长飞先进半导体宣布完成超38亿元A轮股权融资,一举创下国内第三代半导体融资规模历史之最,也成为芜湖崛起速度最快的独角兽。

孕育了两只“独角兽”的芜湖,从昔日的长江巨埠,逐步成为冉冉升起的创新之城。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41家,在中西部普通地级市中领跑。

城市发展需要注视。在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芜湖也被赋予更高的期望。

今年年初,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中提出,到2027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进入长三角20强。

几个月后,芜湖市政府印发《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GDP在长三角地区排名“力争前进3位”的目标。

对于芜湖来说,自身发展从来不是省会或其他长三角城市的复制粘贴,而要抓住特色和长板,构建起坚硬的产业底托。

那么,芜湖是如何做的?

位于长江之滨的芜湖

汽车梦未央

从“经济第二城”到“建成副中心”,机遇与压力并存之下,定位为芜湖首位产业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率先扛起大旗。

36氪安徽关注到,日前,芜湖正式印发《关于聚焦首位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到2027年,力争汽车产量达到50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万亿目标背后,芜湖的汽车梦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初期,芜湖决定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并专门组建考察团到国内先进汽车企业进行考察。1996年,芜湖汽车零部件公司从英国的福特公司购买了一套汽车生产线,这也是奇瑞汽车的前身。

谈及芜湖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奇瑞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26年前,在芜湖城北一片荒滩上打下建厂第一根桩的奇瑞,如今累计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海外用户突破200万,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

奇瑞集团作为继海螺集团之后的芜湖第二大企业,已经就地孵化出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埃夫特智能装备、瑞鹄汽车模具3家上市公司。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近400家。2023年上半年,芜湖首位产业产值增长28.6%,增速提升6.7个百分点;汽车产量近45万辆。

早早起步的芜湖,现有成就源于长期以来的积累与努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来临,芜湖汽车产业也迎来新发展机遇。

近年来,芜湖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首位谋划、首位支持,并向首位产业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要素资源。

除了《行动计划》,今年芜湖还出台了《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同时支持奇瑞汽车整车制造扩大规模,鼓励产品结构向新能源车转型。

在强链补链上,2021年,比亚迪总投资200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配件项目已经落户芜湖;2023年前五个月,芜湖签约、开工、投产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共53个,总投资额接近400亿元。

首位产业开足马力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当下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不乏挑战者。

仅在安徽,除了奇瑞,还有比亚迪、大众、蔚来、江淮、长安、汉马等6家整车企业,另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不止芜湖,合肥、滁州、阜阳、马鞍山等城市亦纷纷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

既撑起省域副中心的底气,又挺起全省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版图的半壁江山,芜湖汽车产业的未来远比当下更值得期待。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产线上作业

产业向「新」行

一个省份的发展,不可依靠“一城独大”。一个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多个产业协同前进。

要在2027年达到8000亿GDP的省域副中心建设目标,除了首位产业持续发力,芜湖也抢抓其他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今年,长飞先进半导体创下国内第三代半导体融资规模之最。而鲜有人关注的是,芜湖为了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筹谋已久,长飞的落地并非偶然。

36氪安徽了解到,早在2017年,芜湖高新区决定把微电子半导体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为此重点引入启迪半导体公司(现长飞先进半导体)运营芜湖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实现第三代半导体的材料生长、晶圆制造、封装与测试。

此后几年间,芜湖先后聚集了华东光电、天兵电子、启迪半导体、赛腾微电子等四十余家企业,基本形成涵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应用模组等方面的全产业链条。

事实上,芜湖重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与其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密不可分。而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的,还有这样一个新兴产业——

脱胎于奇瑞集团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夫特”),是芜湖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当下,奇瑞汽车产线上超过九成的工业机器人都出自埃夫特之手。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埃夫特成功登陆科创板。伴随其快速发展,芜湖涌现了一批机器人企业,既有藦卡机器人、隆深机器人、锐龙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企业,亦有奥一精机、清能德创、翡叶动力、清川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

截至2023年4月,位于鸠江区的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已集聚上下游企业约220家,其中入库规上企业72家,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上半年,基地实现产值143亿元,增速23.28%。

除此之外,航空航天产业是芜湖另一个具有万亿级规模潜力的新兴产业。

位于湾沚区的航空小镇,汇聚了整机、无人机、发动机、核心部附件、维修运营等近140个项目,拥有以中电科钻石飞机、海鹰航空、联合飞机等为代表的业内“单打冠军”。2022年,小镇主导产业主营收超60亿元,航空航天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超300亿元。

以航空小镇为基底,芜湖也进一步开拓应急救援、短途运输、农业生产、数字服务等各类低空应用场景,加快培育低空经济生态。

2022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6%,比全省高1.8个百分点。从传统制造到新兴产业,芜湖迈向“副中心”的脚步不断加快。

但面对令人瞩目的目标,仍有一段路要走。

城市的「吸引力法则」

实际上,不只安徽芜湖,全国已经有12个省份确定了20个省域副中心。

这些副中心城市一般与省会有一定距离,GDP位于省内第二或前几,且具备一定的优势产业,例如地处安徽邻省的河南洛阳、湖北襄阳、湖南衡阳等。

上述城市均为人口大市,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而与之相对的,芜湖常住人口截至2022年末仅为373.1万人,在安徽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8位,在长三角城市群的41个城市中仅排第28位。

根据发展目标要求,芜湖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需要每年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

缺口面前,芜湖如何提升城市的核心吸引力?

芜湖滨江公园夜景(张雨薇/摄)

日前,人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我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新的“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在各大中城市的人口扩张计划中,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重要一项,芜湖也不例外。

36氪安徽了解到,在“十四五”期间,芜湖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组建全省首个人才发展集团,从“不断完善人才政策”走向“全面优化人才生态”,计划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10000名,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30万名大学生。

据公开报道,仅今年上半年,芜湖四大班子领导就带队赴全国各地开展高校大宣讲和招聘活动近60场,覆盖40所高校、提供岗位近7万个,新招引大学生就业5.34万人,同比增长47%。

大力招引人才的同时,芜湖的科创生态也迈上新台阶,为人才培养与活力的激发提供了土壤。

数据显示,作为安徽首个在沪建设“科创飞地”的城市,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9个成员之一,2022年芜湖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9.82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13.94%,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8%,首次跃居安徽全省第一。2022年全年,芜湖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5家、高新技术企业326家,净增数均为历年之最。

不论是培育人才优势,抑或提升创新层级,是芜湖补齐自身短板的必然选择,也是其背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利好所在。

从几年前的“学习合肥、追赶合肥”,到如今全面落实省委“对标沪苏浙、学习新经验、追赶优等生”的重要要求,芜湖的下一程目标尤为鲜明。

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执行力,蓄势已久的芜湖,正在迎来“起飞”的时机。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1
4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本轮资金募集将用于公司技术研发投入、产能扩充以及检测体系提升等。

2023-11-0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