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买房,这些地方,不要碰了!
昨天杭州宣布,仅保留四区,其他所有区域全部放开限购,同时降低利率和首付比例,非本地户籍买房不再要求社保年限。
这是继武汉、成都、苏州之后,第四个放松限购的头部二线城市。
至于为什么还有所保留,逻辑很简单——全放开就显得不值钱了,遮遮掩掩反而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但事实上,很多热门区域都未在之列。
“欲拒还迎”成了当前头部二线城市的表演戏码,但事实上,自此二线城市的牌基本打完。
看了一眼数据,9月份,以房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新增5470亿元,这个数据仅低于2020年同期的6362亿元,为近7年同期次高。
说明楼市复苏效果不错,人们愿意买房了,但距离真正的大盘回升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想达到「带动经济」上行这个条件。
目前还有两个大招还没完全显现效果,一个是北上深是否会同步放开限购。
广州这段时间成交火热,说明市场并非没有需求,而是缺乏稳妥的资产,而比广州楼市能级更强的北上深,只要放开,行情大概率是比较火热的。
自然对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利好影响。
第二个大招,就是正在进行的棚改2.0。这要远比一线放开限购更激烈。
这段时间正在做预备动作,各城市都在统筹要执行计划的城中村数量,地方政府专项债也在登记批发。
根据10月份最新报告,目前已经有162个大型项目报备,预估接下来整体规模应该在3000-4000个,惠及千万人口。
具体怎么做,住建部也公布了方法,说要分三类推进实施:
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也就是说,太老的房子,果断拆除,还能用的,升级改造,中间的,拆一半改一半。
说实话,太过理想。
因为大多数城中村位置都不错,地能卖个好价钱,地方个个如狼似虎,按照惯例,会无所不用其极最大化收益,能拆即拆。
我打听到,北上广深很多城中村的村民都开始签字了,而且大多数城中村,都被规划为连片拆迁范围,根本不考虑房子的新旧年限。
妥妥的暴力棚改2.0。
相对于8年前的棚改1.0,不同点在于:
1.0-国开行+全国范围
2.0-专项债+22个超大特大城市
核弹改成飞毛腿,整体杀伤力缩减了,但飞毛腿定向的22个城市,注定会硝烟弥漫。
棚改就是凭空创造购房需求,短期内大量大量消耗库存。
至于房价涨不涨,还要看存量库存情况,比如棚改创造了1万套的购房需求,一个城市库存5000套,另外一个城市库存10万套,结果是两个概念。
像哈尔滨、郑州这样的城市,大概率跟不上节奏,充其量能稳住。
这次棚改2.0出炉后,并不像1.0那样,简单涨价去库存,暴力拉盘,而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格局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怎么理解呢?下面结合城镇化规律简单聊一下。
最早追溯到2009年,四万亿计划之后,全国为了找到新的经济引擎,开始大造特造新城新区。
城市们开始向外疯狂延伸,开发商重仓城市边界,楼市创造了一个个繁荣的地产盛宴和造富神话。
但是万物讲究能量守恒,阴阳平衡。
我在2020年,新区新城投资最疯狂的时候,撰文预警,投资新区是纯技术活儿,可以创造财富神话,也可以让人破产站岗。(具体看文章《新区的轨迹》)
因为2016年统计,全国规划新区就达到3500个,平均每个地级市喜提10个新区,而且按照规划需要往进塞34亿人口,才能满足需求。
本身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再加上人口趋势下行、城镇化增速放缓,意味着大量房子根本找不到人口支撑。
比如以高铁为概念的新城,这几年的价值几乎破碎。因为人们一直想象着,高铁可以带动人流,人们可以在附近安家落户,新城经济指日可待。
但没想到的是,高铁其实是双向选择,既可以带来人口,也可以加速人口的流失。
因为人们想要的并不是距离高铁站有多近,而是距离能赚钱的岗位有多近。大多数城市搞反了顺序。
以至于这几年的地级市,开通高铁后,加速被周边大城市残酷虹吸,高铁新城变空城。
棚改2.0出台后,其实利空的还是新城新区。
很多城市都是负债前行,已经很难推动周边新区成长,再加上这次棚改,中央主导货币流向城中村改造项目,整个城市的发展逻辑,很可能顺水推舟集中于重造主城区。
预计这个改变,会影响未来几年的城市发展格局。
当然是重回主城区而不是“老城区”,很多老城区已经没救了,因为道路规划跟基建配套设施已经很难更新,人口拥堵,即使城中村改造,也无法挽回。
而一些规划不错,建设密度较低的地段,很可能因为城中村的消失,带来一个巨大的商业住宅兴起。
所以购房者务必明白以下几点事实:
1、棚改2.0会推动主城区价值,当连片的城中村被拆除,板块建面更新,价值天花板迎来张力,价格会继续水涨船高。
2、发展新区新城需要巨大的人口和财政推力,但因为接下来人口、财政和转移支付的难以延续,大量新区新城会停滞衰败。
3、并不是说所有新区新城会落败,反而,因为缩减规模,丢掉包袱,城市会“集中力量干大事”,将所有财力集中导入到「确定性较高」的新城新区,分散价值转移到集中价值。
比如之前发展10个,现在砍掉8个,剩下的2个要比之前成型速度更快,潜力更高,这也被称为城市中新区的马太效应。
拿13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武汉来说,最近我去调研,长江新区和武汉新城等新区已经停滞了,但光谷的发展却在提升。
4、这种新区一定会满足几个条件:距离主城区近(最好接壤)+在城市的发展主轴上+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入住率大于50%+板块配套成型+改善级密度。如果有,一定要珍惜。
5、写这篇文章之时,也意味着大量的新区新城泡沫在加速消失,野蛮拓展城市规模的主题彻底结束了。
对于已经买在新区新城的购房者来说,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最好有所动作。要么腾挪到更好的新区,要么想办法解套离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作者:子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