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之上是生活,看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沙样本
文|小氪
去青绿更青处漫溯,在山水田园里放歌。
这是在10月13日下午第二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论坛上,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缵吉发表的致辞主题。这个充满了诗意的发言稿在周末长沙人的朋友圈中刷屏了:原来长沙不仅有山水洲城,还有另一片山水田园。
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长沙的旅游市场有哪些变化?在体验城市繁华热闹的同时,你是否感受过户外与乡村的魅力?
本次旅发大会,让我们对长沙的文旅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一、文旅新趋势:微度假与乡村景区化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再次将长沙的人气值拉满。全市接待游客560.4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0亿元,实现井喷式增长。城市人气火爆点燃,乡村文旅也在持续发力,一批景点‘线上出圈’,一众民宿‘线下破圈’,本地游、周边游等成为主打,‘2小时度假圈’纳入主流。”
这是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缵吉在致辞中提到的一组数据。
长沙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外地人的旅游目的地。而对于湖南本地人来说,长沙周边游日渐成了他们的生活日常。
其实这也是目前文旅市场的一个大趋势:微度假。
按业内流行的解释,所谓微度假,是指以本地为中心,基于兴趣爱好或某种体验,在周末或假日进行的短期休闲度假。
微度假的兴起不是偶然。
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资源为王让位于产品能力为王,游客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细分化,旅游出行方案转移到了乡村游、周边游、露营热上。来自相关部门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后,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旅游休闲方式备受青睐,88%的游客出游距离选择在300公里以内。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论坛
在13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刘家明围绕“乡村景区化和微度假的必然趋势”展开演讲。他认为,“现在到了一个旅游拐点的时期,以前很多人投资旅游是为了资产升值,这种资产变现的思路已经玩不下去了,现在做文旅,要真刀真枪地从运营入手。”同时他表示,优化乡村景区化和微度假,要聚焦产业化、景观化、共治化、在地化、标准化,借鉴民俗+微度假、旅居+微度假、营地+微度假、分时产权+微度假等模式,在乡村里造梦。
而长沙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也日臻完善。湖南自然保护地协会副会长、景程智旅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源在大会上发布了《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底,长沙市共有乡村A级景区共59家(其中五A一家,4A18家,3A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在建自驾车房车营地40个,还有一大批健康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产品,初步形成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新格局。
长沙乡村文旅的这种新格局,为市民们展现出了一幅山水画、一首田园诗、一支乡愁曲。罗缵吉在论坛发言中表示,“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投入资金约8亿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2000余个、美丽宜居村庄片区15个,在山水洲城之外打造了一片温婉恬静的山水田园。”
本次论坛以“逐梦田园·行旅无疆”为主题,这也正是长沙乡村文旅的生动写意。
二、产业新动向: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当下的文旅和乡村振兴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紧密相连,他们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一对好CP。文旅就是桥梁,就是纽带。如果没有乡村的支撑,文旅就会失去基本的内涵和拓展的空间;如果没有文旅的加持,再美的乡村也只会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我们当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走好山水洲城与山水田园携手共进的文旅发展之路,让广大市民在城乡交融中领略乡村韵味、探寻田园幽乐。”
罗缵吉的这个发言指出了乡村微度假的另一层重要意义:乡村振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发展是未来十年一项重要的任务与使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也已深入人心。
而从各地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来看,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了文旅。比如浙江实施的“百千万”工程,明确提出建设一万个乡村景区,山东、河南等省也都在大力推进乡村景区化与民宿度假游的发展。
乡村振兴不是靠扶贫资金,而是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自我造血。这也正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
湘江两岸
长沙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本次旅游发展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出了乡村旅游的社会综合效益。据《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23年1-9月长沙市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4800万,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7%、13.68%。近五年来,乡村旅游经济对全市乡村集体经济的综合贡献达30.04%,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超过60%,乡村旅游直接就业50万人,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100万人,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达20.49%。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湘赣边24县人均到长沙周边体验游已达4.6次,乡村旅游已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
乡村旅游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并走上乡村振兴之路,长沙的绿水青山正在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两山”转化的创新实践方面,长沙树立了生态标杆。长沙市森林覆盖率55%,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浏阳市、长沙县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资金投入方面,长沙市不断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产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年来,财政投入各类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资金达106.38亿元,撬动民间资本投入达到412.89亿元,预计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投资达80.37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民间资本投资占60%,形成了以民营为主、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投资格局。
在这样的投入下,乡村旅游也正成为乡村振兴和富民新渠道。伴随乡村旅游主体的多元化,全市各地构建了“村集体+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景区带村”等多种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创收、企业增效。如古港镇梅田湖村采用“公司+村级+农户”模式,农村变研学课堂、住宅变研学旅馆,村民累计分红2000多万元。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品变礼品,不仅带来了乡村振兴,还给市民文旅生活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三、长沙新探索:风景之上是生活
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常务会长、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博士刘锋在会上发表了《乡村振兴文旅发展新探索》的演讲。一上来就给长沙三个点赞。包括“两山转化创新实践,长沙树立生态标杆”、“网红城市火爆出圈”、“抓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等。
一方面指出了长沙在乡村文旅方面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长沙特有的城市气质在塑造乡村文旅方面的特色。
业内也有专家表示,在微度假的文旅新趋势中,要注意故事化、青春化、时尚化、生活化。尤其是生活化,因为文旅本身只有结合生活化,才能常态化。
而在如何将旅游产品变得青春时尚化、生活化方面,长沙展示了一座网红城市的传播优势。
刘锋用了三个“最”来评价长沙:最有烟火味、最有市井气、最有生活感。并用“风景之上是生活”来评价快乐长沙的文旅发展。
长沙周边的美丽乡村
而罗缵吉也在致辞中提到了几个案例,比如以耕读文化著称浏阳沙市镇秧田村,成为乡村文化领域的“长红”IP。龙伏镇的“田秀才”袁风格,一个技艺精湛的养蜂人,已连续多年向远近村民捐赠蜜蜂,和产业合作社的成员酿造着“蜂可发家致富,蜜能保健延年”的甜蜜生活……这样的乡土故事传奇,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传播。
此类文旅融合作品在长沙各区县还有很多,如宁乡黄材的考古文博游、长沙县江背的农耕文化游、望城铜官的湘江古镇游、湘江新区光明村的亲子互动游……不仅体现了长沙乡村文旅的资源优势,更体现了长沙的文化传播底蕴。
在本次旅游发展大会上,也提到了要探索形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长沙模式”。到2035年,全市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乡村发展潜力充分释放、优秀民俗文化有效传承、乡村旅游培育成长沙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建设成湖湘乡村生活典范区。
本次大会也给市民展示了未来乡村文旅发展的图景。未来将依托长沙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特征,构建“一环两带四集聚区”的空间结构。一环即环城乡村旅游休闲游憩环;两带为沩水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和浏阳河乡村风情旅游带;四个集聚区分别是长沙县红色文化乡村旅游集聚区、浏阳山水原乡乡村旅游集聚区、望城古镇风情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宁乡温泉康养乡村旅游集聚区。
对于长沙乡村文旅的发展,与会专家表示,不仅要对乡村进行本土化的深度挖掘,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也要有差异化的特色定位和产品,更要有别出心裁的原创与创新,以及现代化的传播和品牌塑造,把乡村产品转化为生活方式。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生活。对善于生活的长沙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