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米科技」半年业绩AB面:美颜的“有米云”与开“卷”的市场
中小企业应该走“专精特新”之路,已经成为从政府到企业界、投资界的共识。36氪广东重磅推出“‘专精特新’们的晋升之路”专题,记录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史,探索“隐形冠军”的晋级之路,探讨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2015年挂牌新三板至今,「有米科技」股价大体趋势一直在走下坡路。
彼时,据全景财经报道,有米挂牌当日最高价40.81元/股,收盘价37.3元/股,涨幅达50%,并且是当日挂牌的34家公司中唯一有成交的,成交10.3万股,成交额363.4万元。
时过境迁,8年后的今天,「有米科技」已经在“仙股”边缘徘徊。虽然新三板流动性较差,少量的成交便会大幅影响股价,譬如8月25日成交2手「有米科技」股价便上涨20%,报每股1.8元,但在近期成交量过百手的交易日,其股价基本维持在1元/股出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其看法。
事实上,风光无限的过往,是因为「有米科技」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通过移动营销业务吃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但随着行业进入成熟发展期,一味坚守、延续过去的发展逻辑,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
「有米科技」在第一增长曲线移动营销业务后劲不足情况下,选择将未来“赌”在“有米云”。
2018年推出的数字营销DaaS平台“有米云”在2020年被「有米科技」确定为主营战略,其先后发布全球移动广告情报分析平台App Growing国际版,中国版、全球消费品牌营销数据平台GoodsFox以及新电商营销大数据分析平台有米有数。
「有米科技」视“有米云”为第二增长曲线,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期让公司焕发“第二春”。然而市场似乎并不认可这一模式,在2020年之后,即便“有米云”经营数据在不断增长,但公司股价依旧不断下滑。
移动营销业务增长乏力之外,“有米云”是不是一项值得期待的业务模式?或许,通过「有米科技」的财务表现可以告诉市场答案。
一份不受市场待见的成绩单
8月28日晚间,「有米科技」发布2023年半年报,据财报信息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504.37万元,同比增长9.08%。
在两项主营业务中,移动营销服务营收5008.37万元,同比减少8.28%;有米云营销大数据(下称“有米云”)营收 2966.29万元,同比增长64.41%,两项业务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8.89%、34.88%。
而通过第二增长曲线有米云营收的大幅提升,弥补了移动营销服务业绩下降的“窟窿”,并使得总体营收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有米科技」实现半年度净利润减亏49.58%,录得亏损1354.4万元;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流出110.12万元,同比减少流出1695.68万元;报告期末,资金余额7197.19万元。
「有米科技」称,利润与现金流的改善,一方面是因为有米云销售提升,该业务毛利率高达98.51%,且移动营销服务毛利率也提升6.4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其通过成本费用管控,即优化人员配置,加强人工成本控制等举措,降低成本费用。
具体而言,通过业务收入及毛利率减少的利润亏损约1302万元,同期减少管理、研发费用约1115.14万元,两方面合计减亏2417.14万元。
数据来源:「有米科技」财报
需要注意,2417.14万元已经与2022年同期的净利润亏损2686.39万元相近,但在2023年上半年,「有米科技」依旧录得亏损1354.4万元。背后的原因只有一条,其销售费用大幅增长,使得收支无法实现平衡。
在报告期内,「有米科技」销售费用3440.01万元,增长净额908.62万元,同比增长35.89%,占营收比重40.45%,同比提升4.56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35.89%的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9.08%,与毛利增速(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同比增长率)36.66%相近。且毛利增速之所以能实现相近,还是得益于营业成本中的大头——移动营销业务,在营收下降8.28%的同时,营业成本同比降低了16.78%,减少636.48万元,降至3156.88万元。
换言之,投入了大量市场费用,却并未能实现业绩的等效增长。或许这也是为何,在「有米科技」业绩有大幅向好迹象的时候,市场依旧表现平淡。
“疲态”的移动营销与“美颜”的有米云
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两项主营业务合计业绩贡献达到93.77%,且毛利率均不低,分别为36.97%及98.51%,为何「有米科技」依旧连年录得亏损?股价又为何连年走低?或许,财务数据会给出答案。
数据显示在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有米科技」分别实现营收1.7亿元、1.43亿元、1.59亿元及8504.37万元,同比分别减少28.64%、减少15.35%、增长10.96%及增长9.08%。经营表现并不稳定。
数据来源:「有米科技」财报
上述报告期内,移动营销业务营收的波动,是营收总盘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该业务从1.38亿元,到1.02亿元,2022年有所增长达1.1亿元,但在2023年上半年这一业务再次出现下降,同比减少8.28%。
而在尚未推出有米云的2018年之前,挂牌新三板之后,「有米科技」的营收至少都有7亿元,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10亿元。其指出,近年来,该行业进入成熟发展期,市场格局相对稳定。
换言之,曾经的业绩贡献主力——移动营销业务呈现疲态,继续依赖过去的发展经验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
所以在2020年,「有米科技」将有米云确认为主营战略,大力推广该业务发展。该业务的推出,以及规模的快速增长,确实也缓解了公司营收下滑的压力。
在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有米云的营业收入分别实现1773.99万元、3117.97万元、4089.69万元及2966.29万元,同比增长250.76%、75.76%、98.23%及64.41%。且该业务在各报告期内均保持在98%左右的毛利率。
但由此不免产生一个疑问,移动营销业务虽然营收下滑,但毛利率依旧保有30%左右,有米云则一直都是极高毛利产品,究极是什么导致「有米科技」近年来,每年都有几千万亏损?
没有体现在产品上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研发费用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2020年至2022年间,「有米科技」大幅提高了上述三费的支出,费用支出占比达到营收的87%。在2023年上半年,其通过降低管理费用、研发费用,才最终使得三费占比有所下降,至73.25%。
数据来源:「有米科技」财报
具体细看,变化最大的其实只有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而这两项费用的变动,与「有米科技」近年来的以有米云为发展方向的脉络基本一致。
在2020年至2022年间,从确定为主营战略,有米云陆续推出不同功能,在2022年推出有米有数,在2023年「有米科技」则表示相关产品趋于成熟。即前期不断投入研发经费,开发产品。
而销售费用,近年来也在不断增长,从3474.31万元大幅上涨至5919.17万元,在2023年上半年,同比再次增长,至3440.01万元。该费用的占比也从20.5%涨至40.45%。「有米科技」在财报中明确指出,这一增长是为了推广有米云。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有米云是一个极高毛利的业务,其成本在2023年上半年仅有44.34万元。但另一边,该业务又“大手大脚”的花费着公司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
其中或许存在会计“美颜”之嫌,也就意味着,该产品的研发、推广投入是否真与产出成正比,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也许可以下一个结论,有米云不能说是一个不赚钱的项目,但肯定没有那么赚钱。
市场放缓、行业开“卷”,有米云竞争力几何?
盈利能力之外,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指标:现金流。在2023年上半年,「有米科技」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流出110.12万元,同比减少流出1695.68万元。公司称现金流有所改善的原因是有米云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00%。
现金流是否能实现正流入,与有米云高度相关。虽然在财报中无法查阅具体业务现金流,但「有米科技」一直坚称,移动营销业务贡献的是正向现金流。在2021年曾披露该业务贡献将近1500万元的正向净现金流。
然而在2020年至2022年,「有米科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流出2489.64万元、2167.56万元、3375.95万元。也就是说,有米云除了可能不那么挣钱之外,目前依旧还在拖累公司现金流。
这样的情况下,为何「有米科技」依旧坚持要以有米云作为“未来”?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国家队数字经济有众多利好政策,行业亦存在大量需求。据「有米科技」预测,有米云所处的行业市场空间未来将有300亿元以上。
所以,「有米科技」押宝在了新电商领域,这是一个新一代消费主力向以抖音等平台为主转移的趋势。通过有米云,紧跟市场趋势及客户需求,实现商业化、规模化,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换言之,「有米科技」所想依赖的是,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通过有米云在其中分享发展的红利。
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有米云是否跟上了行业的发展速度?据今年5月抖音电商在第三届生态大会上透露的数据,抖音电商升级做全域兴趣电商的这一年,货架场景业务在高速增长,抖音商城GMV同比增长277%,电商搜索GMV同比增长159%。
而2022年、2023年上半年,有米云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近60%及近100%。增速相差甚远。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高增长市场这一前置条件是否依旧满足,进而满足企业分享市场红利的期待?事实上,在过去的618购物节,虽然电商市场依旧保有增长,但增速已大不如前。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2023年618,综合电商温和增长,直播电商增速明显下降带动全网增速同比下降。属于新电商领域的直播电商GMV达1844亿元,同比增长27.61%,增速同比下降96.39个百分点,增速明显下降,从翻倍增长进入20%+时代。
或许这一现象只是疫情之后,市场尚未反应过来,高速发展的空间依旧存在。但是在近期电商行业发展中,可以看到阿里、京东、抖音等传统电商、新电商领域的佼佼者,几乎都在进行换帅、组织架构调整等经营变化举措。这一改变甚至是从最高层开始,进行的企业整体业务方向的调整。
上述研究机构指出,在2023年618中,平台重视用户粘性和商家经营成本,中小企业受到关注。其中,各大平台也不再一味追求销售额增长,更注重产品的“多快好省”、用户运营服务以及商家经营成本改善与效率提升。
举措中提及很重要一点,为链接更多长尾中小企业,各平台都在推出工具重点发力为商家降低流量和经营成本。据了解,在数字营销平台方面,抖音旗下有巨量引擎,阿里旗下有超级汇川广告平台、京东旗下有京东U+……并且这些平台在近年都在不断升级,数字营销行业正在开“卷”。
反观「有米科技」在2022年推出“有米云”旗下有米有数产品后,其开始大幅减少技术人员,增加销售人员。这种变化或许可以理解为,其开始从产品研发转向市场扩展阶段。
而在暂时放缓的市场增长与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有米云”是否依旧能保持竞争力,从而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微信公众号ID:gd36kr官方微博:@36氪广东抖音:湾区会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