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冰箱彩电大沙发”, 我看到“数据智能新物种” | 元璟科技分享
在新能源车的“初代”竞争中,车内“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比拼已经成为了经典调侃,放在产业演进的大周期里,这三大件的竞争是有意义的么?而当新能源车迈进智能的竞技场,他们将要比拼的又是什么?
近几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既百花齐放,也“量价齐升”。5月18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发表题为“电动车走向智能时代”的主题演讲,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调侃背后,我们更看到数据智能新物种的巨大机会。
在刘毅然眼中,电动车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智能的移动空间。一方面,“车”和“家”的边界正在模糊,大家愿意在车里花更多时间。与此同时,车和机器人的边界也在模糊,车逐渐成为身人们身边的最强算力、最大电池,智能电动车将是走向高阶人工智能的新路径。
以下,我们将刘毅然在投中年会上的演讲做整理分享,期待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冰箱彩电沙发”,智能汽车的消费升级
可以用“消费升级”几个字来描述今天智能汽车的发展现状。
我们认为今天整个智能电动车面临非常大的机会,它的背后有三大动力共同推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产业的预期、投资人的预期和政策层面的预期。这三方面就是:电动化、本土化和AI智能化。
前几年造车新势力非常风光,碰巧是在这三个推动力的叠加地带,展示了电动化的能力,同时作为国土本土供应链的供应商,享受了很大的红利,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也找到了很好的应用场景,这是智能电动车生态成长的宏观动力。
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在增长,今年Q1稳稳到了30%以上,量价齐升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乘用车的平均售价在过去三年一直稳步上升,2022年也有近10%单价的涨幅。
这一幕似曾相识,电子产品也经历过越来越贵、买得越来越多的情况,比如智能手机,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一出来就是小几千,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心安理得花更多钱元买华为和苹果的高端机,这一品类集成了更多的功能,我们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大,愿意付出溢价。同样,电动车这几年,售价上升,也很明显呈现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结合市场机构的预测,我们发现相对低端车型的占比正在挤压,中高端车型未来占比将会提高,整个品类的平均售价也在提高,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想谈一谈整个智能电动车发展到今天的周期。这里我们用了渗透率曲线的理论,过去很多年,移动互联网一直在看渗透率,包括当年早期投电商,以及我参与过投资的小米。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一旦进入,会有一个典型的早期高速增长到中期放量的过程。
这有一个成熟的放量理论可以用来理解新技术。智能电动车最开始的使用者是尝鲜者,特斯拉从硅谷出现,是因为硅谷有很多环保人士喜欢赛车和“推背感”,前面15%是早期采用者,这里有很多年轻人和尝鲜者,他们没有束缚,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新”字,新体验、新功能和新势力,消费者愿意给它新的机会,新选手抛弃原有的束缚,做出新亮点,所以主推“新”字的厂商受益很多。
过去两年,电动车加速发展,渗透率超过了15%,甚至超过了大家预期,进入早期的大众阶段,大量主体消费者入场,这个时候科技属性的重要性没有早期采用者那么高,他们对科技的敏感性没有那么高,反而代表的消费品属性比较重要,这时他们看中的是配置、空间、性价比,大家对车有更多的选择。
这时出现“冰箱彩电沙发”,有偶然,但也是必然。因为消费者这时就是以消费品属性来看,看这个车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带来什么样的提升,消费者也用行为和实际数据回应了这一点,消费者拥抱这一趋势。但电动车的下半场竞争会加剧,之后很多格局也会顺着渗透率曲线而改变。
二、中盘思考:再看“谁是中国特斯拉”
产业发展到中盘,大家一直在争论谁是特斯拉,从新势力上市的第一天,大家都在讲中国特斯拉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特点。
每个人对特斯拉的看法都不一样,但都是盲人摸象,我们总结了一些表象和本质。
从表象上看,当看到先驱者做了一辆车,有自动驾驶的能力,是一家赚钱的车厂,很多观察者就提出中国特斯拉就应该做纯电,做FSD的收费和盈利。
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观点是,做电动车,车身电气化是重要的,可以是纯电,也可以是增程等结构,只要你的电子电器架构为未来的演变做好了准备。
第二,关于自动驾驶FSD收费,你是否形成人工智能训练的基础设施和框架,收不收费取决于对终局的看法,是想做汽车厂商,还是想做人工智能公司。
特斯拉强大的能力是构造了产品和商业的闭环,以赚钱养家的办法,把车卖出去,然后数据收回来,以战养战是这一商业模型的循环。
根据这一模型,透过特斯拉的表象,我们认为车厂的核心一是要“卖出去”,有了基础的量才能谈未来;二是要“用起来”,里程能否变成训练的价值,人工智能是否能产生区别,都在这个用的过程中;三是“学得明白”,有更好的框架和理念,形成FSD的能力。自动驾驶的能力反哺它的车卖得更好,车好开又能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里面两个核心的点:一个是量,一个是活跃度,这是中国市场值得关注的东西。
从量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价格带的车都有着同样的自动驾驶,传感器丰富的厂商可以传回丰富的数据,这对自动驾驶的训练更有价值,收得多的厂商更受益。我们认为,20万以上的车型有更多的成本空间去配备更全面的传感器,收集的里程数和训练价值也更大,因此一定意义上20-50万价格带的出货量对AI训练里程有更大的意义和更高的质量。
从活跃度而言,我们借用互联网的词“日活”,谁家的车有最大的NOA日活?特斯拉管这套自动驾驶方法论叫“影子模式”,我们叫“影子武士”,谁家有更多的NOA“影子武士”,谁就有最好的训练数据。在我们引用的这个行业数据里,理想因为全系标配了NOA级别传感器和软件层面免费使用,使得用户的主动开机率都更高,在街上的NOA日活比例应该也很高,所以最近理想有能力公开展示右面这个自动驾驶里程积累的图,这个在行业内是相对领先的。
三、通用智能和电动车怎样走在一起?
有人说电动车渗透率到了中盘30%,后面是不是机会就少了。实际不然,我们观察到在一开始提到的电气化、智能化和本土化三个大方向上都还有众多的机会,有一大组新的“渗透率”曲线在爆发出来,比如超快充的需求带来功率电子的变化,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升级和逐渐渗透,等等都在推动电动车这个物种在向新的方向前进,我们也在追踪很多这里的新投资机会。
举个例子,车内的电子电器架构,传统油车有几百个ECU,我们叫神经元,有越多的神经元,就意味着这是简单的低等物种,随着智能车车身结构和电气化的发展,形成“大脑”和 “小脑”结构,出现了中心控制器和域控制器,这是车向高端迈进的趋势,全车可采集和协调,变成了真正电动和智能的物种,这是车身很重要的变化。
基于此,不难发现车和机器人变得很像,也是电动化驱动的浑身关节和大小脑驱动的新物种。特斯拉做机器人就不难理解,把车的四个轱辘砍掉,和机器人很像的。中国的特斯拉也要思考在电动车上积累的人工智能能力,如何往通用智能更广演进。
车的使用场景也在发生很大变化,它在变成一个家。理想汽车的用户停车期间、车内使用时间明显在变长,根据公开可查的数据显示,2021年平均4个小时,2022年平均6个小时,实际上我们了解到一些更发达城市这一数据超过了两位数,可能超过10个小时。
这意味着用户每周每天都要在车里待1到2个小时,消费者需要在里面有舒适的环境和可干事的场景,产生大量的数据也能让电动车观察和学习你的使用,它正在成为新的数字空间。消费者实际上已经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冰箱彩电沙发空调”的必要性,他们的生活正在慢慢搬进车里。
在我们眼里,电动车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变成智能的移动空间。往下发展将沿着两条路高速前进,一个是智能空间,一个是高速移动。
从智能空间的角度,车和家的概念正在模糊,大家愿意在车里花更多时间,甚至可以露营、可以睡觉,空间产生的智能是车应用巨大的空间。从智能移动的角度,车和机器人的边界更加模糊,因为车是你身边最强的算力,也是你身边最大的电池块,它做的是新物种诞生的事。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智能电动车是走向高阶人工智能的新路径,我们也期待在这一路径上寻找好的机会,与大家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璟资本”(ID:visionpluscapital),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