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张“千亿级”产业名片,陕西加速布局做优氢能源
“双碳”大背景下,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的氢能站上了风口。大力发展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氢能产业链作为陕西的重点产业链,近年来,相关政策规划密集出炉。去年,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三个文件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图”和“路线图”,鼓励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4月1日,总投资18.69亿元的氢能产业项目落户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涵盖氢能应用技术研发、氢能产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氢燃料电池生产、加氢站建设等氢能领域。4月7日,陕西氢能运营平台首个重卡短倒运力场景投运,一批2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发往陕北榆林。4月10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将继续加码氢能,对其控股子公司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增资4.6亿元,公司董监高及经营团队核心管理人员也增资4000万元,共计5亿元。
氢能,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陕西而言,本就是能源大省,加上政策层面利好,科研实力雄厚,头部企业带动,不仅能围绕氢能产业集聚众智,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抱团取暖、协同发展,一体化推动氢能产业降本增效,还能进一步提升陕西氢能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建设高质量氢能产业生态圈。
氢能产业链雏形初具
为培养壮大氢能产业链,从中省到各市区相关规划政策不断出台,目前,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已形成。西安市、咸阳市以及西咸新区编制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榆林市已出台《榆林市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
利好政策对陕西氢能产业的发展布局将带来明显的推动作用,初步打通了氢能的“制-储-输-用”全产业链。“项目+园区”示范引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推进重点项目示范先行,“氢源—氢站—氢车”产业链条初显成效。
在上游制氢端,既有顶级院校的创新技术,也有本地龙头企业的强势加持。光催化制氢、电解制氢等科创成果已经有一定积累。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单位之一,现已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国际首套直接太阳能光催化制氢规模化示范系统。
中游储运端,部分企业加速布局储氢瓶生产线、储氢材料开发。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储氢材料非催化调控反应动力学的界面纳米阀技术,将氢储存在具有石墨烯界面纳米阀结构轻质金属储氢材料中,重量密度、体积密度达到世界最高,并获得上市公司明阳电路投资。
下游加氢及应用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成为关键领域。例如,以陕汽集团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已研发出燃料电池客车、重卡及市政专用车等车型,与西咸新区氢能产业政策同步,陕汽首批加氢站和氢能商用车已经投用。
在氢能产业布局上,西安高新区代表性企业也表现突出,如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碱水制氢系统,在制氢能力、单台纯化能力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小功率水电解制氢装备技术,成功填补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连铸坯切割工段应用的空白,技术水平在国内排名第一。
氢能发展风口已至,叠加顶层设计高度重视、提前布局,陕西各市各区与企业同向发力,氢能产业前景大好。
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全省氢能发展政策环境体系基本形成,形成若干个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做优千亿级氢能产业
对于氢能行业的未来,《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认为,氢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双碳”目标的确立,将发展氢能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从产业链上游来看,陕西发展氢能产业的底气和最大优势在与其丰富的能源储备。能源大省陕西丰富的煤炭资储量为煤制氢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基础。目前,煤制氢正是国内最主要的制氢技术之一。据了解,陕西省内副产氢折合纯氢资源超过200万吨/年,而陕北及关中氢能供应中心已形成约7100吨/年高纯氢产能,预计今年将突破9500吨/年。
凭借天然的能源禀赋,陕西多个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也开始介入氢能产业。如陕西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集团在煤制气、氢能、风能等新兴产业发面均有布局。2022年,由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等10家国企共同注资18.18亿元设立的陕西省氢能运营平台企业——陕西氢动氢能发展合伙企业成立。
从发展趋势看,在当下乃至未来几年里,运输业务载重量大、路线固定、方便加氢站的规划与建设的重卡是最适合氢能源落地应用的领域之一。依托于榆林丰富的应用场景,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3年将实施200辆氢能重卡运输示范,配套建设11座加氢站、2座制氢站以及1个全省氢能汽车运营大数据平台,逐步打开业务局面。
预计到2025年,陕西氢能累计投运6000辆氢能重卡,投建50座加氢站和4座制氢站;2030年累计投运10000辆氢能重卡,投建100座加氢站和6座制氢站,搭建沿黄包茂、关中环线两条“氢走廊”,打造全省网格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氢能运力系统。整合优化省内外优势资源,形成串联河南、山东氢能产业集群的黄河中下游氢能产业发展格局。
为加强规划布局,占领氢能产业的技术高地,陕西以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吸引培育人才队伍,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以清洁低碳制氢和氢气精准纯化、氢气致密储输、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为主要方向。
与此同时,陕西正在不断着力优化氢能重点产业布局,推动氢能重点工程见效,构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创新氢能产业招商引资方式,陕西燃气集团公司、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维纳氢能科技有限公司4家“链主”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搭梁架柱”,积极强化补全氢能“生产-储运-应用”全产业链。
当前,全国各地均在加速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陕西依托产业发展优势,统筹产业布局,发力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氢能将成长为陕西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