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卷”到宣城

36kr王顺·2023年04月19日 15:32
一个产业,就是一张城市名片。

近日,一则融资信息引发市场关注——异质结(HJT)光伏产品供应商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华晟”)在三个月内完成B轮及B+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了24亿元,是国内HJT行业截至目前最大规模融资。

拥有全球第一的HJT产能,亦是HJT领域第一家同步整合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研发与产业化技术的企业安徽华晟,位于安徽东南、与苏浙接壤的城市——宣城。

36氪安徽注意到,中部省份在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整个产业格局,一位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表示,现在安徽已经是投新能源避不开的一个区域。

在安徽,宣城的新能源产业颇受关注。近年来,宣城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千亿产业”,促进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宣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4.4%。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赛道,宣城是如何做的呢?

安徽宣城

东风已至

安徽经济版图上,宣城原本并不是那么显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宣城的笔墨纸砚为外人所称道。

“以前提到宣城,会说是农业大市,其实就是第二产业比较薄弱。”作为土生土长的宣城人,王先生告诉36氪安徽,“在第二产业中,除了汽配产业,很难想到别的知名产业。”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迎来风口,宣城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6氪安徽注意到,2021年,宣城发布了《宣城市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2+8”的产业链体系。此外,宣城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号召,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培育,重点发展光伏、锂电池和生物质能等,积极构建由装备、原材料、电池、组件、逆变器、系统成套等组成的光伏全产业链体系。

而宣城光伏产业也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根据宣城市政协公开的数据,宣城市约有600平方公里区域适合建设光伏电站,保守估计装机容量超过60GW。这其中若有一半区域能开发建成光伏电站,则完全能够满足到2050年宣城全社会用电需求,并助力地方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除了培育产业发展的土壤,“双招双引”也不断为新能源产业吸纳新鲜血液。宣城市生态环境局资料显示,2022年1-11月安徽省“双招双引”综合管理平台中,宣城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数量142个,全省排名第2位,登记金额600.05亿元,全省排名第8位。

一个产业,就是一张城市名片。

凭借新能源这张新名片,安徽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乘势而起

光伏作为重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核心领域,近年来迎来“井喷式”发展。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处于续约状态的光伏相关企业有约54.1万余家,其中超过11万家系过去一年新增。

在这一大背景下,光伏产业变革进入加速阶段,具有转化效率高、发电量增益高、工艺流程更简化等多重优点的异质结(HJT)脱颖而出,被誉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

一位深耕光伏产业的人士告诉36氪安徽,“异质结是组件的一种路线,目前处于前期阶段。”

这一新兴技术吸引多家企业布局入场,不久前融资24亿元的安徽华晟正是其中的代表。

36氪安徽了解到,安徽华晟专注于HJT电池和组件的开发应用和产品规模化生产。在政府力挺和资本助推下,这一光伏新势力企业被迅速“催熟”,进而“反哺”宣城,为宣城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安徽华晟已投产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超过2.7GW,为全球异质结产能第一。“十四五”期间,华晟新能源在宣城异质结产能规划达20GW,到“十五五”末,华晟新能源在宣城规划产能将超过50GW。

更引人注意的是,2022年9月,安徽华晟7.5GW高效异质结全产业链项目在宣城经开区开工。开工仪式上,宣城正式提出要打造“全国异质结光伏之都”。

实际上,各城市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政府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应该是“筛选逻辑”而应该是“培育逻辑”。宣城的“培育逻辑”也正不断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落地。

2023年第一季度,投资112亿元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投资107.5亿元的宏润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80亿元的智能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宣城。4月初开工的安徽省第二批重大项目中,位于宣城的吉利新能源12GWh磷酸铁锂电池、宏润10GW高效光伏电池组件等新能源项目也传出好消息。

郎溪开发区

重商亲商

在安徽,宣城是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城市。

据大皖新闻此前报道,2022年宣城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9.8%,居全省第一。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宣城市近97%的市场主体、83%以上的税收、97%的研发经费。

这与宣城重商亲商的传统和招商引资的策略密不可分。

近年来,宣城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并取得重大突破。今年1-3月,宣城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1个,协议投资额11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8%、102.2%。此外,宣城还编制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为核心的十大特色产业链招商地图,为开展产业链招商提供导引。

“双招双引”在优质项目与城市之间搭建起桥梁,但如何让企业留在宣城,宣城亦给出了自己的“妙招”。

1月29日,宣城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持续深化“一改两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举措》(简称“十八条”),“建立政商恳谈会机制”是其中的头条举措。自1月召开了首次政商恳谈会后,每月第一个周六都会举办一场。

在今年已举办的四场恳谈会中,共有58家企业参加。从2月开始,每场恳谈会都有一个主题,其中3月围绕“重点在建项目”,解决企业在项目资金需求大、人才招引难、政策指引等方面的问题,截至3月底办结率100%。

宣城这座皖南山城,不仅乘上东风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更以政策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留下来。

风口来临,身处风口边缘,谁都想离风眼更近一点。

36氪安徽注意到,新能源作为体现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早已成为各大省市的“必争之地”。

“十四五”期间,我国主要省份都提出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重点省市提出了至2025年末的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装机量目标。

既身处安徽这片新能源高地,又依托区位优势链接长三角资源,在“产业巨浪”的翻滚下,我们将看到宣城后续的产业迭代,以及一个个后发先至的故事。

撰文/武佳欣,编辑/子沐,审核/森林

(稿件图片由中共宣城市委网信办提供)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anhuizha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1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科技优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023-04-1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