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金钱和偷窃想法,哪个更恶劣?
在工作中,偷窃别人的金钱和偷窃别人的想法相比,哪个更恶劣?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偷钱是违法行为,金额达到一定数量需要走司法程序;而想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一个想法获得版权或专利之前,它并不专属于具体某个人。也许正因如此,有的人对他人的想法和创意,会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明知是别人先想到的好主意,也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曾说过:“在窃取伟大的创意这方面,我们一直都是厚颜无耻的。”类似的言论把想法盗窃和商业敏锐度联系起来,而忽视了背后的品格问题。可是,在日常工作中,偷取别人的想法真的不会带来任何后果吗?
在最近发表在《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埃利斯(Lillien M. Ellis)通过七个系列实验证实:偷取别人想法的后果很严重,甚至比偷钱还要严重。
工作场景中的想法盗窃
在现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在日常工作中的价值和需求不断提高,相伴而生的是想法盗窃(idea theft)行为滋生。这个现象在科技和创意行业尤其突出—研发(R&D)、音乐、戏剧、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是想法盗窃的重灾区,就连极为重视知识产权的学术领域也对盗窃行为更加警惕。
从形式上看,想法盗窃可以有多种表现,例如知识产权盗窃、剽窃、记忆偏差(误以为曾经听到的想法是自己的原创想法)、抢先发表别人的研究或设计、冒认别人的成果、人际互动中的想法盗窃等。虽然这些行为的主观意图和发生情境各不相同,却都可能给偷窃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想法盗窃行为往往不会被追究,因为尚未形成实质性内容的想法通常不受法律保护。即便是一些成熟的方案,在获得版权前,对窃取行为也毫无抵抗力。另外,在团队合作中,很多新想法是建立在团队其他人的想法的基础上的,导致最后很难界定某个想法是谁的原创。尽管想法盗窃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作者将关注点聚焦在一种非常常见,且在各个行业都容易发生的现象—人际互动中的想法盗窃。举个常见的例子:
假设某一天的午休时间,你和同事们在吃饭的时候继续探讨上午开会中讨论的一个问题,你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并且立刻跟同事分享。可没想到下午开会的时候,当时在场的一位同事抢先说出了这个方案,并且声称是自己想到的。领导听了这个方案非常高兴,表扬了这位同事,可是你和中午一起吃饭的其他同事都知道,他窃取了你的想法。
想法盗窃的负面影响
上面的例子是不是看上去非常熟悉?这种行为往往不会被当作什么“大事”,很快就会过去,甚至被当事人遗忘。尽管如此,偷了你的想法的同事在其他同事心中的印象已经大打折扣,未来当他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时,出手相助的人也会大大减少。
为了证实这些后果的存在,作者进行了七个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被试都会随机阅读到以下两个情景中的一个:一位同事把另一位同事的想法据为己有,或一位同事偷了另一位同事的钱。阅读完情景后,被试需要评价自己对这个有盗窃行为的同事的印象。作者用了六个词语来概括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分别是“热心的”“有道德的”“乐于助人的”“真诚的”“值得信任的”和“受人喜爱的”。通过对这六个维度进行打分,我们能够知道被试对偷窃者的整体印象。
实验1-5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论——相比偷钱的人,被试给偷窃想法的同事打出了更低的分数。换句话说,大家普遍认为,偷窃想法的人比偷钱的人人品更差。除了打分,实验3-5还进一步询问被试多大程度上会愿意向偷窃者提供帮助。结果相比偷钱者,人们更不愿意向偷窃想法的同事提供帮助。其中实验4和5还考虑到了被偷窃的想法和金钱的价值这个重要因素。实验4要求被试评估被盗取的想法或金钱的价值高低(9分制评分),结果两组被试的价值评估没有显著差异。实验5直接告知被试被盗窃的想法和金钱的价值都是一万美元,但这个信息依旧没有改变结果。这说明被偷内容的价值并不影响人们的判断,旁观者仍旧认为偷窃想法比偷钱更糟糕。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实验6要求被试在分别有偷钱和偷想法“黑历史”的两个候选人中选一个做自己的同事,共同完成一系列任务后能得到奖励。结果多数被试(65%)选择了偷钱的人,再次印证了偷窃想法带来的人际后果。
作者从归因的角度解释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实验2中,被试被要求思考为什么情景中的这个人会偷窃想法或钱——是为外部环境所迫(外归因)还是偷窃者自己的原因(内归因)?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偷窃想法比偷窃金钱更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而非环境原因。首先,偷窃想法除了自私自利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动机;偷钱则不同,人们可能会因为贫困、个人困境、社会不公等各种外在原因而迫不得已偷钱。其次,偷窃想法的人也更容易被看作是不真诚甚至是虚伪的,因为他们试图神不知鬼不觉地利用别人的想法获取自己的成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人们对想法窃贼的印象比偷钱贼更差,更不愿意向他们提供帮助。
此外,不同类型的想法被偷窃后,也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后果。在实验7中,作者对被偷窃的想法的类型做出了区分,一种是创意型的想法,另一种是实用但创新性一般的想法。结果发现人们对偷窃创意的反应更为强烈,因为越是创新的想法,往往越具有个人色彩,更能代表创造这个想法的人。因此旁观者也更容易将自己代入情景,理解被害者的感受,从而更加反感偷窃者。
管理启示录
一些成功者如乔布斯、毕加索等都曾用自己的成功为想法盗窃行为开脱,把它定义为一种策略而不是不道德行为。况且从功利角度看,想法盗窃也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正因为如此,这类行为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往往被轻视或忽视。但是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管理者不能对想法盗窃行为放任不管,因为它可能会成为同事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影响团队的士气和合作的氛围,从长期看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果。因此,重视职场中的想法盗窃行为,明确员工在这一方面的行为准则,是组织管理中需要逐步规范的重要问题。
本文改写自全文
The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Stealing Ideas: Worse Character Judgments and Less Co-worker Support for An Idea (VS. Money) Thief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22,171(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管理视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