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安徽首发 | 专注种植体研发和生产,博雅迈特完成种子轮融资
36氪安徽获悉,近日,合肥博雅迈特口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迈特”)完成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迪控股和合肥产投联合投资。资金主要用于首款种植体系统取证及后续新产品的研发。
1月11日,口腔种植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在成都开标,产生拟中选结果。数据显示,此次集采,全国近1.8万家医疗机构参与此次集采,整体需求量达287万套种植体系统,约占国内年种植牙数量(400万颗)的72%。
近年来,国内生物新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技术,国产种植体在价格上具有了优势。此次集采,国产品牌可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加快国产替代步伐。
博雅迈特是36氪安徽长期关注的一家公司,公司主要产品是口腔领域使用的生物材料,生产研发中心已于2023年1月5日正式启用,首批产品主要是针对种植术过程中所需要的医疗器械产品,包括纳米晶纯钛种植体、骨引导再生膜等。
破解纳米晶纯钛种植体安全问题
虽然牙齿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关于种植体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受人关注。
业界有观点认为,纳米材料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时间尚短,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且种植体的理化性质也会影响其毒性,需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使之更加标准化。
博雅迈特董事长叶雨向36氪安徽表示,目前纳米材料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但并不意味着纳米晶纯钛种植体的长期安全性存在疑问。纳米晶纯钛的化学成分与纯钛完全相同,仅含有钛和少量的碳、氮、氧等杂质元素,完全无毒性元素,从本质上杜绝了毒性金属离子溶出问题。
在种植体制备过程中,纳米晶纯钛种植体拟沿用较为成熟的纯钛种植体精密加工、表面处理工艺路线,不会引入任何影响种植体安全性的毒性因素,因此纳米晶纯钛种植体的安全性不存在任何问题。系统性的体内、体外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纳米晶纯钛种植体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需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使之更加标准化。博雅迈特研发团队在材料纳米化加工、种植体研发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加工设备,制备加工技术的标准化不存在大的技术难度。
针对不含合金元素的纳米晶纯钛种植体未来可能有重要的生物医学用途的观点。叶雨表示,纳米晶纯钛种植体代表了植入物的发展方向,将有重要且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强度不足是制约纯钛应用的主要问题,目前主要有合金化和纳米化两种解决途径。
其中,纳米化是将纯钛的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度,从本质上杜绝了毒性金属离子溶出问题,纳米晶纯钛强度超过1200MPa,与合金化路线相比强度更高,可以制备出直径更小、尺寸更短的种植体,可以使患者避免骨增量手术、减小植入创伤,代表了种植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优化企业组织架构 迎接市场新挑战
数据显示,我国的种植体市场现状是,进口品牌占90%左右市场规模,国产品牌仅有10%左右。国产耗材品牌企业孵化数少,体量普遍不大,品牌受认可度有限。本次口腔种植体集采后,不仅将释放一部分潜在的患者需求,国产种植体或许能借此机会进入更多采购市场,通过自身的价格优势,获取更多消费者。
在这个市场调整的关键时期,优化企业组织架构,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成为管理者必须思考的命题之一。
36氪安徽了解到,此次融资后,博雅迈特的组织架构也将在2023年迎来一次裂变。
叶雨表示,博雅迈特将做三个重要调整:
一是将公司前期岗位一专多能调整到逐步专业化精细化,关注人员在主业务上的能力和效率提升;
二是作为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打造适合自身产品特点和技术发展需求的技术团队,组建了以减材制造、增材制造、表面处理、新产品研发为工作主线四个工作组;
三是为中试制造做人才储备,在生产管理和图纸设计上投入更大力度,提早建全队伍,完善人才建制。
技术型创业公司普遍存在明显短板和长板,技术公司更加关注技术发展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会一直加强自己长板而忽视对短板的补齐。
叶雨表示,“我们认为在行业经验、专业运营、行业资源上是我们所欠缺的,对于合作伙伴我们更希望得到深耕行业多年、拥有成熟运营团队、广阔行业资源的公司能够走进我们,各自发挥最大能力强点,碰撞出最大的火花。”
36氪安徽了解到,博雅迈特正在计划新一轮的融资。
(文/王顺 审核/子沐)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anhuizha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