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立FLAG定目标的中悲、大悲、超大悲
魔幻的2022年即将结束,又到了新年定目标立FLAG的时候了。然而我们立过的FLAG总是说倒就倒,去年的目标你回想下完成了几个?
我别的不敢说,但毕业这十来年在立下众多FLAG不倒、平衡多目标的时间管理上颇有经验:疫情前4个月减肥50斤至今未反弹;工作上遍历了大中小各类公司经营管理,经历四大转折;工作外发起多个公益项目;成为某全国赛事主题歌作曲;
拍摄的环球旅行明信片多次搬上荧幕,旅行11个大洲大洋300城,包括友情之旅——探访了5大洲50城同学,亲情之旅——毕业后每年带父母旅行、驾车数万里;独行之旅——独自驾车4万里横穿美国与中国……
总结出一些科学定目标的独特方法论,接下来的前两个部分,将改造市面上的目标制定方法,打破悲剧;第三部分是如何实现多目标平衡;第四部分将分析目标的优先级排序。
悲剧01 三种本末倒置
我们总说要“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急着动手去学习战术、研究如何实现一个个目标的细节方法前,我们先要看清自己到底有哪些目标FLAG,如果因为一棵树木而忽视了一片森林,那就得不偿失了。而FLAG倒下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走着走着发现原来还有更重要的事一开始没考虑到啊,那就顾不上原来的FLAG了。
之前也看到过市面上一些目标制定方法,但觉得还可以改造得更有体系性、科学性,于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总结了一套。
比如一些目标制定中,会列出金钱、家庭、朋友、健康等等项目,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金钱应该是手段,而家庭、朋友、健康这些应该是目的吧,合理的思路应该是根据后面这些目标的花费,来倒推要赚多少钱。但人性就是这样,如果混淆在一起久而久之,容易忘记了出发的初心、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 分三种“悲”,真正沉醉于手段其实还算相对好的情况,属于“中悲”,至少没有被骗和骗自己。
- “大悲”是“被骗”,完成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只是金钱吗?时间、精力、资源等其他要素有时更重要,所以这种传统的目标制定方法由于混淆了手段和目的,又漏了很多重要手段,导致了悲剧。 因此 公司团队拆解目标也一样,片面追求流量大、规模大这些过程指标,有时候和盈利的终极目的背道而驰。
- “超大悲”则是“骗自己”,有些成功人士说,你干的这些事我条件也都具备啊,钱和时间比你多,想做也能做。确实啊,减肥方法谁不知道,去环游这些地方、发起这些公益的钱对他们来说九牛一毛,每年带父母环游也不难……但就是没去做,那有什么意义。
悲剧02 分类自相矛盾
这么多目标FLAG,分类要遵循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不重叠不遗漏),如果只是凭经验罗列、想到一个写一个,就容易导致混乱、使目标之间相互矛盾而影响实现。
一种常见情况是相互重叠、制造对立。比如有些目标制定分类中,同时有“家庭”和“休闲”这两项,那么和家人在一起就不能是休闲放松吗?休闲是怎么定义的?制造了对立,限制了思维。
有的把“学习”也列为其中一项,那方方面面都要学习啊,学习怎么赚钱、学习怎么处理家庭关系、学习怎么提升健康,所以这又是极大的重叠,用起来的时候就让人模棱两可了。
另一种常见情况就是产生遗漏。比如独处、独行其实是人生重要的一个课题,但从目前很多方法里找不到位置。没有人能从你出生到死亡陪你一辈子,如何面对孤独其实是人的必修课。
生理上的”独处“,我们有时候要一个人静静的独处来获得能量、远离外界的聒噪;精神上的“独行”,有时更是不要那么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评价、不随大流而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归根到底是分类的时候缺乏底层规律。于是我结合亲身经历与思考,迭代出了这样一幅用于目标规划的“人生八维坐标系”,图中全部是追求的终极价值,而非手段。
左边这组坐标系是从“事”的角度来观察的,第一对横轴的两端,既有功利的事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作、商业领域,也有非功利的事业,例如公益或不完全计回报的事,不只是对功利的追求才叫事业,利他与利己甚至可以是相互转化的;
第二对,有感性的事物体验、追求,如艺术、人文领域,也有理性的探索体验,如科技、自然范畴,这两方面的体验都是世界赠与人类的丰富体验,缺失其中一种难免产生遗憾,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是盲目的,只有理性而无感性是无趣的。最终这四个维度组合出了各种达成的事情。
右边这组坐标系则是从“人”的视角来看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做事”。大家发现没,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其实就是这些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第三对,有血缘的人际,亲情爱情,也有非血缘的人际,友情;第四对,有精神自处的独行、独处,也有躯体自控的健康。
大家可以对应下开头我所完成的那些FLAG,正是这八个价值维度。我倡导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也都是自己定义赋予的,可以根据自己去组合选择。
所以也不同于一些目标制定方法“每项都要高分”,我这些维度是可以自由取舍的,比如有的人选择了人生由50%的工作+30%的亲情组成,有的人选择了20%的公益+40%的健康,无限多的组合,也就不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一条赛道上“内卷”了。
悲剧03 传说中的平衡
知道了有这么些维度,但凡你选择的不是单一的目标,那么就面临着如何平衡的问题。从开头我完成的FLAG总体看,似乎是“全部都要”,很多人问我是怎么进行时间管理的,其实如果单独从任何一小段时间来观察,却十分地不平衡、很单一。
例如你乘时光机来到2018年,我的主题只有第一个维度:工作。这一年没休过年假,节假日也在加班,因为负责了全公司超过一半的部门,甚至融资时没有找FA(财务顾问、融资中介)而是自己做财务模型。
在普遍提倡“要发展副业、要对外分享打造个人IP”的时代,不仅是2018那一年,我这些年所有在职期间,没有过任何副业,没有任何工资外的收入,甚至没有在正式场合对外做过任何工作领域的分享。
具体的度如何掌握当然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就是“有舍才有得”,对于我个人来说想要“静态平衡”是不可能的,同一段时间兼顾各种维度太难,所以只能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不同时间做好不同的事,多年下来也就实现了“动态平衡”。
工作以外的七维事情几乎都是在空窗期集中完成的,发起公益、环游世界,包括大家最关注的是怎么4个月减肥50斤的,也是在“间隔年”消除了在职长胖的三大元凶:熬夜影响睡眠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熬夜就要吃夜宵而晚上消化最慢、精神压力,靠饮食和作息自然控制,几乎也没怎么高强度运动,就从190斤减到了140斤,并且3年来正常吃喝也一直没反弹。
而在这段“Gap Year”之后,在职场还能跃上新台阶正得益于2018-2019的专注,做出了业内一些创新、获得了多轮融资,被知名企业家陈绍鹏先生看到了,把2020联想控股佳沃集团管委会年中大会的全部分享时间交给我,做了4小时的演讲,诞生了我自己的方法论体系1.0版。经过迭代,这套“数字化转型太极闭环”后来由多家科技媒体专访或专篇发布,多篇10万+阅读获得了认可。
没有静态平衡,只有动态平衡,底层逻辑是规划好人生长河每个阶段的舍与得,在每个阶段专注当下、全情投入。
悲剧04 刻舟求剑物是人非
既然无法做到静态平衡,那么如何考虑“人生八维坐标系”中的各种目标动态优先级呢?提供给大家我的思考逻辑,如何找到当前阶段能获得最佳体验的那件事。
想完成一个事情,首先自己要有各种投入:
- 人生最稀缺的,大家第一反应是“时间”,有的事情要花钱有的不用花,但作为自己参与体验的事情,一定要付出时间;
- 那么80岁的一年时间和30岁的一年时间,质量相等吗?所以还要看健康精力因素;
- 然后,做很多事情当然也要付出金钱等资源,但是不是越往后人的收入越高?很多人总挂在嘴边的是“等我有了钱再去XXX”。 这里就要提出一组概念了,名义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在正常情况下确实会升职加薪,但那只是“名义收入”涨了,实际上人到中年,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医疗等大山一压,大多数人的“可支配收入”是越来越少的。 更悲催的是,近年黑天鹅不断,“名义收入”也不见得会涨了,甚至能就业都已很幸福;
- 同理,大多数人的“可支配时间”也是越来越少,上有老下有小。
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就成了幸运儿,40岁财务自由、又很健康精力充沛、还有时间呢?
如果这件事只需要你一个人参与,确实没问题。但那些他人参与共同完成的事情,比如亲人的陪伴,你的金钱、资源可以给别人,但你的健康、精力无法转移。毕业时一般22-25岁,父母50多岁;而毕业十年时我们35岁左右,父母至少60多岁;再往后70多岁了,很多事做不了了。
所以,既然人生只有一次,很多人又说人生是一场体验,那我们看如何获得最佳体验?放眼人生长河,而不是只看短期,综合自己与参与者的可支配时间、可支配收入、健康精力等因素后,抓住当前最具有稀缺性的那件事。这样的人生遗憾是最少的。
悲观者或许正确,乐观者不断前行,前面列举了这么多中悲、大悲、超大悲,正是希望避免重蹈覆辙、得出积极的方法论。
最后,愿三年的阴霾早日散去,大家2023新年立的FLAG迎风飘扬永不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宇宙没有壳”(ID:UniverseW8),作者:王际洲,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