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先行示范潮头,大湾区持续构筑创新策源新高地

江倩君@36氪广东·2022年10月27日 14:46
​创新课程促产学研闭环发展,北大深圳研究院助推“中国智造”持续发力。

文|江倩君 

“世界工厂”可能是珠三角最早闻名于世界的称号,但这一称呼背后,或多或少隐藏着对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能高但附加值低、研发能力弱的讽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国家对区域建设的重新规划,背靠广袤内陆腹地,面向港澳、全球的广阔视野,珠三角已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紧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后的全球第四个湾区城市经济群,这片区域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内高效的产学研转化,正成为全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城市群。尤其是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后,可以预见——未来大湾区内将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迎接更多机遇。

中国制造的庞大产能规模优势也体现在出口方面,2021年我国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家电、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等8类机电产品出口均超千亿美元。但是,出口贸易总量或贸易顺差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从全球价值链上来看,中国制造业还需要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一直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企业数量多但名企少、核心技术匮乏等问题。同时,由于中低端领域也正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在中高端领域,我国制造业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相较于发达国家还较低,在研发设计和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还没有足够的主导权。

而制造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十年为一周期,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5.6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6.6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5%,平均增加值为21万亿元。

从规模以上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近10年占比虽整体下行,但其占比平均值仍保持在28.8%,制造业整体对经济的贡献依然十分显著。且作为每年承载着9000多万人口就业的产业,制造业对稳定就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近10年制造业的就业人员情况,制造业企业带动的就业人员基本维持在20%左右。

随着“新基建”的提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在制造业的探索应用的推进,或能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突破点——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进行变革。

当企业、人才迅速往大湾区——尤其是深圳这一“全国先行示范区”落地生根的时候,企业需要被引领,人才需要被培养。在政策、资本的推动下,这片区域需要把存量盘优、盘活,还需持续扩大增量。

市场给予的是正面的反馈。根据IT桔子数据库,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投融资自2019年后又一次出现了高峰。2020与2021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分别发生投融资7起和6起,投资金额分别为3.85元与4.32亿元。从企业区域来看,2016年-2021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投融资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江苏和辽宁4地,其中广东省发生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最多。

为展示智能科技湾区的发展成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携手深圳智能制造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基于当下发展动向,共同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加大助推中国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力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的“智能科技研讨班”(下称:研讨班)以认知赋能为牵引,构建强耦合的产业生态,通过“大咖引领+同伴赋能+探究式学习”,培养一批深耕智能科技产业、具有全球前瞻性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共同构建以认知赋能为主线的强耦合智能科技产业生态,以高效的方式,实现“突破认知,资源聚合”。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信部原副部长、北大知名教授等学术领军人物领衔,研讨班师资涵盖高校导师、上市公司高管、科创企业创始人等,以案例讨论、私董会、主题沙龙、走访研学等形式,促进学员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激发深度研讨,最终实现生态深度融合。以课程为主线,产学研多方将其打造为大湾区智能科技“领军企业家”的重要交流平台,务实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前行道路。

2022年智能科技湾区高峰论坛(图源:北大智能科技研讨班)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班的课程内容引入企业学员参与,设立课程共建委员会,把智能制造的C2M概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从学员需求出发,倡导“用户定义产品”,提高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自2020年启动起,研讨班共招收近60名学员,当中不乏来自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联合创始人,接近一半学员的学历为硕士和博士。学员企业所处细分赛道涵盖机器视觉、5G通信、智能芯片/工业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控制/驱动/伺服器、工业机器人、AGV/AMR、智能装备/自动化设备、工业软件、消费电子等领域,而这些正是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以先进制造技术驱动创新的重要领域。

智能制造的定义广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可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执行层、应用(集成)层。执行层的代表企业之一、复合机器人头部企业「优艾智合机器人」是研讨班优秀学员企业,于2017年成立,以国内工业物流业务起家,聚焦半导体行业细分场景,目前已服务台积电、中芯国际、华星光电、立讯精密等行业头部企业,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项针对复合移动机器人的团体标准《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技术规范-复合机器人》。借助国内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以及工业场景落地经验,「优艾智合机器人」在日韩、东南亚、德国等区域赋能工业物流智能化升级,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半导体及电子制造领域抢占市场高地。

同在执行层的学员企业,还有专注于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的行业头部上市企业「华成工控」。其产品线纵深,覆盖运动控制、驱控一体化、机器视觉、总线伺服、低压伺服等,应用于桁架机械手、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六自由度关节机器人、智能制造自动化站点等多种自动化设备。起步于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厂家,「华成工控」早已筑起独特壁垒,近年凭借“驱控一体”——一体化设计、降低装配成本、提高机械臂反馈速度的优势,推动企业自身与行业的智能化,持续拓展其护城河。

而在感知层的明星学员企业「奥比中光」则是刚上市的“3D视觉第一股”。以“工业级3D传感”起步,「奥比中光」于2013年瞄准智能手机市场的商用场景、将主攻方向转向“消费级3D传感”。经过两年研发,「奥比中光」一举成为全球第四家具有深度计算级别芯片量产能力的厂商——前面三家分别是苹果、微软和英特尔。

这几家学员企业是研讨班成员的缩影,多年专注垂直领域、充分借助内外部一切有利资源、最终走向行业头部,很好的诠释了研讨班“认知突破、资源聚合”的办班理念。在研讨班中,除了收获更广阔的视野,也分享丰富经验,以行业观察反哺“学弟”企业,沿着产业链脉络,形成了完美的价值循环。

智能制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现智能制造道阻且长,但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人才资源挑战等都需被一一击破,这当中,数字化、智能化是关键。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众号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广东  抖音:湾区会氪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适应,Trendsi已成为 Shopify中排名第一的时尚类应用软件,新用户年均增长率达到1,000%。

2022-10-2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