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无人机爆发前夜,成都企业如何飞跃蓝海 | 金融会客厅
工业级无人机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
我国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国家政策也从产业和管理两方面推动无人机的研发及应用,多方因素让工业无人机的市场规模迎来了迅猛增长。Frost&Sullivan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达到151.79亿元,预计到2024年,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
在一片蓝海之中,无人机产业也经历了明显的投融资环境变化。据IT桔子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无人机投资迎来了高峰热潮,共发生100余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达43亿元;直至2021年,融资数量明显减少,投融资事件仅为40余起,但融资金额高达740亿元,居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背后埋藏的趋势是,行业已经度过野蛮生长时期,投资机构对于无人机产业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且行业开始出现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吸金能力明显。
如今,工业无人机头部企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化场景尚未完全开发,行业已经迎来全新拐点,蓝海之下,挑战与机遇并存。
成都拥有国内顶级的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军工单位及优良的航空航天政策环境,在深厚的产业基因下,成都的无人机产业在整机制造、运营服务以及运用领域发展迅速。今年6月,随着中航无人机在科创板正式上市,成都无人机企业已有三家登陆科创板。
成都已经成为国内工业无人机高地,这里产业链趋于完善,整机制造方面开始出现龙头企业,下游应用也已探索至智慧城市建设、疫情防控等全新领域。
在前期的调研走访中,36氪四川发现,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供应链、技术乃至场景都深藏不少机遇:在上游的产品配套零件上,成都企业有着本土化的需求;在无人机技术上,需要进行稳定性、续航、载荷等能力的突破;在下游的应用场景上,则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应用。
这个过程中,成都的无人机企业有着包括资金、人才及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结合等因素在内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来自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共同解决。
此次,作为新经济的陪跑者,36氪四川希望搭建政府、工业无人机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期协同工业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与资本的深入沟通、打造无人机产业集群、帮助成都无人机产业向更成熟探索。
8月16日,由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办,36氪四川承办,盈创动力、盈创星空、四川省股权与创业投资协会协办的“金融会客厅——飞跃蓝海的工业无人机交流会”即将举行。
届时,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金融和财务处相关负责人,来自浩孚科技、金罡石科技、空御科技、时代星光、腾盾科技、携恩科技、中科灵动的企业代表,来自博源资本、成都科创投、初尧资本、华西金智、四川弘威、盈创动力、中金公司的金融机构代表(以上均按首字母排列)都将参与现场交流。围绕工业无人机,政府代表将进行相关发言,投资人将分享投资视角,企业代表则将围绕市场拓展、品牌建立及产业链完善进行探讨。交流会上,各位参会代表将共同深度讨论企业如何与金融机构合作共赢,产业如何实现上下游联动,打开四川工业无人机发展新思路。
活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