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国家队|“最强地级市”苏州:数量居地级市第一,上市企业约占一半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它们不仅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担当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支撑的角色。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三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江苏全省58家入选。名单的公示是对江苏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的肯定,也让“江苏制造”的产业优势愈发凸显。
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公布了3批共计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江苏作为制造大省,始终在扎实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47家。
36氪江苏推出【“小巨人”国家队】系列栏目,对江苏各地级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进行盘点,巩固江苏“产业强省”的发展培育成果。本期聚焦江苏产业发展“领头羊”——苏州,了解这一全国“最强地级市”在“小巨人”国家队的表现。
上市数量地级市第一,近一半为上市企业
苏州作为与上海、深圳三足鼎立的“最强工业城市”,拥有完备齐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这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这也为苏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了最强引擎。
在认定数量上,据天眼查及江苏省千企升级平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已累计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9家,均位列江苏全省第一。 其中上市企业24家,包括A股上市企业13家,创业板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上市企业4家,上市数量位列地级市第一,约占苏州全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的一半。
在行业分布上,苏州49家“小巨人”国家队企业中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据了90%以上,这些制造业企业主要为分布光纤、光电元器件、自动化设备、非金属材料、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仪器设备、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均有着硬科技实力和高成长性,积蓄了制造业的新动能,彰显了苏州优越的营商环境。
在企业规模上,苏州“小巨人”国家队企业中注册资本5000-1亿14家,1亿-2亿企业16家,2亿元人民币以上企业为13家,这些“小巨人”顶天立地,集群成阵,为苏州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储备了强劲动能。
政策矩阵搭建梯度培育体系
2012年,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自此,江苏和苏州随即分别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据证券时报等媒体整理,2015年,苏州在江苏率先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导向指标评价体系”,确定五大类二十二条指标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每年滚动入库培育企业1500余家。
苏州多个区域已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2018年,张家港在发布的《张家港市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按照分阶段、分梯次的思路,对小巨人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精准扶持,形成“雁阵”式发展格局。
2019年2月,昆山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加快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2022年3月,苏州发布《“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培育一批“苏州制造”知名企业,到2023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0家。
虽然苏州聚集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江苏省占比第一,但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苏州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还不够,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针对此现状,苏州工信局也在提出了“聚焦苏州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品牌企业,构建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发展梯队”的目标。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高质量发展比拼的不只是资源投入,更多是创新质效,因此,苏州需要更多顶天立地的“小巨人”,呼唤更多专而精、精而特、特而新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