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机wiki,找到那5%
在 36 氪曾经的一篇文章《欲望发动机》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部分精力之后,我们对该事物也就有了一定的忠诚度。”这也是我在灰机wiki 创始团队身上看到的。
2012 年 3 月,留学的高昂、谷溪因为兴趣,开始在 wikia 上负责“冰与火之歌” wiki。3 年后,谷溪成了这个庞大词条的站长。在相互协作中,两人也成为好朋友,并认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
由于对《冰与火之歌》的了解,谷溪经常在一些百科词条上发现一些错误。可是当他想要修改的时候,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权限不足、审核时间过长等。而当他们想在维基百科上建立一些词条时,会发现因为条目太细等限制不被接受(附一个维基百科:人物收录准则,大家可以感受下)。
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就这样,灰机wiki 诞生了。
在高昂谈到这个想法后,很快,灰机wiki 的创始团队搭建了起来。即将 UIUC 毕业的谷溪,选择休学回国;于洋辞去了在天津设计院的工作入伙;只剩答辩就毕业的李梦卉从佐治亚理工休学回国;6 月份迎来了从 Brandis 毕业回国的张捷昕和从荷兰回国的邢一依。
高昂告诉我,“兴趣是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以后我们团队招人,也倾向于在这个圈子里找,因为大家的价值观一致。要是为了赚钱,我们都有更好的选择。”
3 月 5 日注册完公司,7 号开始开发,4 月 15 日产品内测。由于团队人员多数有 CS 背景,整个开发由团队自己完成。
产品形态方面,灰机wiki 有很多地方和 wikia 很像。不过,灰机wiki 做了些本土化的改造,如模版的共享和导入,和微信、微博的深度结合,建立了积分成就(上图右侧的里程数)体系,一套更接近现代审美的皮肤外观。
此外,灰机wiki 改进了阅读体验的 blog 模块(类似 Lofter 和十五言),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协作需求。
对于类 wikia 的产品,UGC 内容的准确度和社区活跃度是最大的难题。
针对准确度,灰机wiki 团队表示并不担心。首先,建站初始的词条,很多是团队已经很熟悉的领域,如《冰与火之歌》、《指环王》等。而其他领域的词条,灰机wiki 团队会在圈子里找到权威人士,担任词条 leader,以保证质量。此外,灰机wiki 会将更多的权限下放,让每个用户都有实时修改词条的权力。“我们相信一点,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参与编撰的词条,发现错误时会修正。真的出现冲突时,词条 leader 会居中调和。”
因为有词条 leader 及积分成就系统的存在,社区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大 V,而中小 V 才是一个社区活跃的关键。为了增加普通编撰者的参与感和成就感,高昂告诉我,“在我们看来,编写 5000 字的长文和修改一个错误标点是等值的。积分成就系统记录的也是按次数计的,这样就给了一般人参与的空间。而且不会采用‘积分换奖励’的方式刺激用户生产内容,那样会出现恶意编写的情况。国外也是这样,提到 wikia 上某一个条 wiki,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厉害,譬如漫威,但是个人不会很出名。”
事实上,根据高昂的观察,大概只有 5% 的人有“考据癖”,重度“考据癖”可能只有 1-2%。“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贴吧、豆瓣、微博等平台上写几千字考据文的人。只不过网络上的戾气太重,都在打口水仗,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讨论上。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找到这 5% 的人,让 95% 的人找到可以信任的消息。”
为了沉淀这 5% 的用户,灰机wiki 上线了一些轻社交功能,如吐槽、留言功能,用户间的私信功能也将上线。在完整的个人 hub 基础上,让用户互动起来。
“我们希望每一条 wiki 都能形成一个兴趣社区,像一个家庭。这也是我们和维基百科的区别。维基百科的知识结构是网状的,经常会出现一条接一条,最后“离题万里”的事。而我们希望灰机wiki 上每一条 wiki 就像书架上的一本本书,内部成体系,互相之间又比较独立。”高昂说。
至于盈利模式,除了广告,灰机wiki 还打算试水众筹,如即将上线的画廊模块,绘画达人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并发起众筹;也在考虑与一些网站合作,如看视频时可以实时查看想要了解的人物、剧情资料。
目前,灰机wiki 上有 30 多个 wiki ,比较大的 wiki 如《冰与火之歌》下面有 6000 多个子条目。团队也拿到了天使湾 25 万人民币的种子天使,现在正在寻求 Pre-A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