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项目精选 |「成都非同生物」:专注生物大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研发
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流。
据FDA数据,2005至2017年间FDA批准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其中2015年批准的14个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达到12个,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药物。
从市场层面看,靶向药物也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癌症发病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最新预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此外,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中国新发癌症死亡病例由241.4万例上升至300万例。
作为专注生物大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研发的非同(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成都非同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
在研发平台方面,成都非同生物已建立完整、高效的抗体研发平台,涵盖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抗体的研发全流程,包括早期分子筛选与评价,分子活性检测与优化,生产工艺开发与改进等。
成都非同生物通过该平台,结合纳米抗体、定点PEG化等多项技术的优势,建立双特异性抗体平台技术,将纳米抗体亲和力高、穿透力强与PEG修饰提高蛋白稳定性的优势相结合,克服纳米抗体不稳定、半衰期短的技术缺陷,使双特异性抗体分子具有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成都非同生物拥有成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筛选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单抗分子,并通过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抗体序列优化平台,快速实现抗体人源化、亲和力成熟和疏水性优化等抗体序列改造。
此外,通过源头创新,成都非同生物将把产品治疗领域从癌症拓展到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疼痛等慢性疾病,为患者提供国际先进的国产药物。
截至目前,成都非同生物已建成完备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药物评价、蛋白质工程实验室,搭建了单克隆抗体筛选、抗体人源化、分子活性检测和优化、蛋白质生产和纯化、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平台,已建立十余种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型生物大分子药物产品管线。
团队方面,国际化的团队助推自主创新。成都非同生物已组建数十名来自全球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及技术实力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其中,博士、硕士、海归专家人数占总人数2/3以上,团队成员从各自行业背景出发涵盖了靶点验证、新分子发现、机理研究、成药性研究、工艺开发、临床试验等新药研发的各个重要模块。
其中,成都非同生物联合创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庆曾任职于中山大学,任创新药物与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临床免疫学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从事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方面的博士后训练。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王忠曾担任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药物设计、应用研究和开发,于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后担任该学院讲师,随后任职Amgen资深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