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底有没有泡沫?
鉴于2000年代初那场严重的网络泡沫破灭引发的后果,在技术界泡沫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么现在究竟有没有泡沫?
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认为,从2013年一笔笔惊人的估值和纷纷涌入的资本来看,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个泡沫。但是他认为那只是少数公司如此,很多初创企业甚至连下一轮融资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他认为泡沫只是局部的。CB Insights 的数据也支持他的看法,巨额退出只是一小部分,2013年退出规模超过 10 亿美元的交易仅占 1%。,在所有的并购及 IPO 中,有 45% 的交易额不到 5000 万美元。
而Marc Andreessen则更加乐观。尽管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资本都流入到软件公司,他也并不认为这是泡沫。所谓泡沫,是指到了连的士司机、修鞋匠以及每一位妈妈都在追捧自己并不知情的该领域股票时才算泡沫。Andreessen认为现在远未到那个地步。Andreessen批驳了将目前处境与90年代相提并论的说法,其理由是现在的创业成本要比那时候低得多,局限性小得多,市场规模大得多,所以成长空间要大得多。的确,云计算令创业的基础设施成本大为降低,初创企业无需购买昂贵的服务器、网络及存储资源即可拥有web规模级的能力;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减少了其局限性;而社交网络的普及则可让初创企业直面一个数十亿规模的客户群。
Fred Wilson则从经济和全球环境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其分析基础是利率。
利率或收益率=年收入/收购价
自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为了渡过危机、刺激投资,基本上维持了接近于0的利率,这种做法虽然不是特别有效但还是起到一点作用。而后果就是低息贷款涌入市场,令钱不值钱。
Wilson用40年间30年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图来说明目前的环境: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一直在5%以下,这是一个非常低的利率。把利率接近0套用到上面的公式就意味着收购价近乎无穷,虽然实际情况并未发生,但是很多公司的估值的确非常的高,Wilson认为这是因为投资者的钱投到其他地方都拿不到得体的回报。如果利率恢复到1990年代的6-8%左右,情况就会很不一样。
低利率还会导致资产价值/收入的非线性。一般来说这个比是线性的。比方说如果收入年增长率为20%的资产价值/收入比为X,那么收入年增长率为40%是资产价值/收入比则一般会是2X。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收入增长率能更高,如到50%-100%且能持续数年的话,资产价值/收入之比就会高很多,更多呈现出一种指数式的增长,甚至高得令人大跌眼镜,比方说Facebook 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Wilson认为那是因为投资者对回报太充满渴望了,以至于愿意为收入能够快速增长的公司付更多的钱。
而这种高估值的结束取决于何时全球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因为那会吸收掉过剩的流动性,并让政策制定者紧缩银根。但在此之前,他相信高科技企业仍然会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这些企业反过来又会利用其高价股票以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去收购其他高增长的技术公司—就像Facebook干的事情一样。
Wilson最后说,如果全球经济持续走弱、利率不高的话,对于VC和初创企业来说好日子就还在。至于这是不是泡沫?显然作为投资人的他不会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