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互联网的方式打开数字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活跃,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有力推动着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动力。“产业+科技”的无界融合也正持续为市场经济注入新的动能,产业自身将通过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产业收入增加和产业模式升级。
青岛传统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全市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重要支撑。但是近年来,传统产业总体上转型升级步伐趋缓、体量萎缩、质量下滑。而作为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产业数字化能够在增加供给侧适配性的同时,有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对着重发力“四新”经济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逐鹿风口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数字”超越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等上升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世纪90年代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技术产业突飞猛进,大数据的领军地位逐步凸显,大批互联网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数字经济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竞争的重要抓手,而产业数字化正是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图片来源:Pixabay
作为在城域范围内实现千兆光纤全覆盖的城市,上海多年来在信息化领域的前瞻规划与持续投入,在造就一个又一个国内领先、甚至可比肩全球的信息化项目的同时,也进而形成了全面释放数字红利、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场效应”。随着产业数字化发展,上海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指数稳居全国前五;处于信息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占50%,高出全国近30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云计算覆盖率超过50%;多数国有企业采取“混合云”方式加快业务转型。今年11月,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在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字红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应有之义。
浙江则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五年倍增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老树发新枝、新树深扎根”的转型新路。今年9月,浙江宣布启动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计划创建10个左右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周期为3年(2020—2022年)。
同样是制造业大省,以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加快数字化赋能,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项。今年5月,江苏电信“5G+工业互联网平台”落户苏州,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聚焦工业行业五大应用场景,为制造企业提供整合式端到端的工业互联解决方案。2019年,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达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位于全国前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主要指标全国领先,“不见面审批(服务)”成为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片来源:Pixabay
作为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这是青岛数字化转型的底气所在。
生态初具
2019年3月,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目标,拥有970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总投资约1.6万亿元,约500亿元科技创新母基金,为传统产业向创新产业转型提供沃土,全面驱动青岛本地企业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
随着《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出台,青岛打造“数字山东”引领核心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区提上日程。
数字经济是一个需要高度融合的产业,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支撑,在这些领域,青岛已经通过行动积累了经验,进入了加速攻坚的阶段。
随着华为、腾讯、商汤科技、科大讯飞、富士康、京东方等一大批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头部企业在青岛集聚,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条发展随之拉动,产业生态链的持续“补齐”正在不断增强青岛在数字经济关键环节的竞争力。
据统计,青岛已集聚1833家数字经济生态企业,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园区。5G高新视频产业园、国际创新园、软件园、动漫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累计引入企业总数达4367家。
夜幕下的青岛软件园
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赋能服务的愿景下,青岛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依托各个企业全周期上传的数据,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目前,平台已连接24个委办局、830项公共服务、281项赋能服务和15655个赋能应用,赋能百业,描绘产业地图,让数字化转型过程更加便捷高效。
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需要发达的网络通道和计算能力支撑。作为推进产业数字化的基础,目前,青岛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80%,获批国家第一批5G试点城市、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城市,聚集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家,5G基站开通数量占山东的50%以上,到2022年青岛将建成5G基站3万个,实现重点城镇5G全覆盖。
与“新基建”不断完善同步的,是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的持续加码。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加速建设孵化,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24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300家,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
2020年5月,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召开,青岛发布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涵盖智能应用、智能软件、工业大数据、系统集成等12个大类,任何平台都可以与企业沟通合作。未来,总计3000个场景将陆续对外发布。以场景驱动破除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供需对接矛盾,为数字化提供发展方向和落地途径。
在青岛自贸片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夯实贸易竞争的新优势。聚焦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片区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日韩消费专区等新模式、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Pixabay
创新打造“货兑宝”大宗商品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保税原油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落地,上线运营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建集现货交易、结算、交收及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打造大宗商品资讯中心和大宗商品航运可视化平台,赋能片区贸易企业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更多贸易企业投资青岛、投资青岛自贸片区开拓了空间。今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贸易企业主体数量增长迅速,1-9月,新增国际贸易主体1745家,新增12个贸易类重点项目,涵盖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出口,以及轮胎商贸、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重要产业领域,总投资达31亿元,预计年内创造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可达400亿元。
12月3日,全国大宗商品仓单登记系统在青岛自贸片区正式上线,航运贸易金融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同步启动,大宗商品区块链联盟成立……在推进山东自贸试验区构建大宗商品贸易生态系统的同时,以贸易“新基建”服务“双循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53.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7.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4.6%,企业实现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相继成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首批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中国“互联网+智慧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今年10月,青岛市发布《青岛市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方案和保障措施。通过组织实施“十个一”工程,大幅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业大脑”的总体目标。
纵观全局,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高效智能的产业链条,是青岛扩大制造业优势、持续领跑的必经之路。青岛,正在厚植发展“沃土”,持续书写“数字化答卷”,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打造“品牌之都、工匠之城”打下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