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北移”,青岛的机会来了!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将传统外贸转型推向了风口浪尖。受疫情影响,传统外贸模式遭遇“寒冬”,跨境电商却逆势上扬。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
为给外贸注入“强心针、稳定剂”,今年4月,国家新增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指出要便利跨境电商进出口退换货管理、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培育海外仓企业等。作为跨境电商起步较早的北方城市,经历数年的积累蓄力,青岛的机会来了。
青岛,跨境电商“北移”第一站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跨境电商产业被包裹进了更大的时代背景,一时之间成为了资本争相逐利的风口。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已超60万家,2021年新增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超过了4.2万家。
拥有成熟外贸基础的珠三角地区在跨境电商城市“基础竞争力” 与 “结构竞争力” 维度拥有领先优势,这里卖家集中度均衡、数量众多、品类以及目标市场多元。从2015年的67.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72亿元,近7倍的体量增长是广州跨境电商交出的成绩单。作为 “一带一路”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之一,福建积极促进跨境电商转型发展,加速构建以科技、品质和品牌驱动的创新经济增长点,并注重跨境电商产业环境建设......
2020年之前,我国从事跨境电商的服务商企业,基本只深耕于相关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华南和华东地区。因以传统贸易为主导,北方城市还是这个赛道上一片待开发的“蓝海”。
在渐趋饱和的南方市场竞争环境下,众多“跨境电商”相关企业选择进军相对空白的北方市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整个山东省与“跨境电商”相关的企业达到1.4万家,而41.3%企业又将青岛作为了“北上”的第一站。跨境电商行业正在逐步打破“南多北少”的局面,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山东省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天眼查数据
企业和资本的纷纷“入局”,使青岛的跨境电商相关产业价值“垂直”崛起。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54.2亿元,增长688%。其中,跨境直购出口12.9亿元,增长336.3%,网购保税进口18亿元,增长382.4%。今年上半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更是突破100亿元,相比2020年,体量实现翻番。
找准优势,跑步“入场”
作为深耕口岸特色的国际化都市,青岛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其实十分明显。
青岛毗邻日韩,联通全球,日韩地缘贸易优势得天独厚,依托对韩区位优势发展海运跨境电商,青岛率先设立了海运快件监管中心,定期班轮“夕发朝至”,构建起一条“中韩海上高速公路”,这一快速物流通道除了大幅降低物流时间外,也将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成本压缩至六成。同时,依托这条物流通道,国内进出口的国际快件可以直接选择海运快件渠道,也可通过海运快件渠道对接丰富的国际航空资源,再中转至世界各地。
2020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实现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共开通新航线20条,其中外贸航线14条,全面扩大了“一带一路”市场布局,抵达青岛港的400米级集装箱船达到400艘,比2019年增长8.11%,是2018年的2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青岛港还在持续推进内陆港建设及功能完善,以青岛港为轴线、辐射全国的海铁联运网络全面展开,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的内陆城市突破30个,海铁联运箱量达到165万TEU。
青岛前湾港集装箱码头
从产业基础看,青岛拥有童装、假发、户外用品、珠宝首饰、手推车、汽车配件等10多个过亿美元产业集群。依托自身优势,青岛正在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造柔性供应链体系,引导更多生产型传统企业向跨境电商产业转型,青岛特色产业带正从“产业集聚”加快形成“跨境电商+外贸特色小镇”和“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园”的全要素聚集效应,形成新兴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实现外贸转型升级。
跨境电商形成青岛生态圈
在众多优势因素助推下,青岛在跨境电商领域深耕已久。2016年,青岛入列“跨境电商综试区”,此后,青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扶持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近年,青岛继续实施跨境电商倍增计划,创造性开展“前展后仓”模式,打通对欧洲贸易门户,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对接。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自贸片区内,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在加速集聚,作为综合性口岸,产业园开展跨境电商1210、9610、9710、9810业务模式,以及一般贸易、国际快件等全贸易类型进出口业务。
为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仓储需求,破解企业落户“痛点”,保税物流中心对仓库进行“全能仓”设计,涵盖保税仓、普货仓、公共服务仓等多种类型,集采、仓、干、关、配、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化链条,极大方便了跨境电商相关企业。为做专日韩进口货物,保税物流中心特设中心仓,企业的日韩货物可先暂存在中心仓,再根据其他城市的具体需求进行调配,实现货物集中发运,降低头程物流成本。
由于跨境电商出口的3C类产品60%来自珠三角、30%来自长三角,需从深圳转香港、台湾空运,费时费力;2020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在山东设立“中日韩海空联运区港联动货栈”,打通了中日、中韩海上跨境电商物流通道。现在,这些3C类产品可通过陆海联运方式从货源地运至日本、韩国,再从日韩两国机场发往各国,在基本不影响物流时效的前提下,能降低20%至40%的综合成本。
在“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跨境电商全货运包机”“航空物流超级货站”等物流体系支撑下,通过货栈打板、海港联运、机场中转“海空联运”模式,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形成了“海运价格、空运时效”的物流优势。
随着唯品会华东保税仓、京东青岛保税1号仓等重要跨境电商的布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保税备货业务迅速发展;2020年“双11”期间,西海岸保税物流中心的保税备货业务突破91万单,实现3倍增长。
2020年8月,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正式开门纳客,开辟了“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新零售场景。以日韩进口商品为特色的跨境电商展示交易平台全景展现,使这里成为山东省首个“前店后仓”跨境电商新零售模式的应用场景。在体验中心内,跨境商品看得见、摸得着,顾客通过线上下单后,可以快递到家,也可以现场等待完成通关直接提走商品。“单笔不超5000元,全年不超2.6万元”的免关税政策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尝鲜。
目前,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企业300余家,涵盖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人才培训、MCN机构等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其中不乏唯品会、京东、抖音、澳洲大药房、沃飞、大龙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产业园还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创办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在实现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同时,为山东新型外贸发展输送了人才。
随着各类企业入驻,跨境电商商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正在青岛加速形成。
全球范围内线上消费者数量的持续增加,夯实了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面。城市间竞争愈发激烈,将外贸作为重要动力源的青岛,更是政策“加码”,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在今年9月印发的《青岛市“十四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中,“实施‘倍增计划’构建跨境电商体系”被明确指出。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出台支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着力打造“青岛跨境电商”品牌,培育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跨境电商发展路径和模式。
当下,中国的跨境电商产业正在往产业带方向发展,跨境电商“北移”进程展现着产业带的虹吸效应,青岛凭借区位、物流、产业基础等优势基因,在实现自身外贸迭代升级的同时,正在成为买卖全球的“桥头堡”。















